摘 要:稅收優惠政策是激勵企業自主創新、促進國家科技進步的有效手段。我國激勵企業自主創新的稅收優惠政策形式愈加豐富,惠及范圍不斷擴大,優惠力度不斷增強,但是卻仍然在政策的系統性、科學性和落地實施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問題。本文從研發、成果轉化、人才投入三個環節來分析我國現行的R&D稅收激勵政策,并比較世界主要國家在這三個環節上的R&D稅收激勵政策,在此基礎上借鑒國外經驗對我國R&D稅收激勵政策的完善提出了提高研發費用、加強成果轉化、激勵創新人才、建立全方位稅收激勵體系的建議。
關鍵詞:R&D;稅收激勵;國際比較
一、引言
科技創新是引領經濟發展的第一動力,尤其在我國經濟發展速度放緩、下行壓力增大的現狀下,行業創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國近些年來也一直鼓勵企業不斷創新,并給予諸多優惠的政策。目前企業研發支出(R&D)是公認的提高企業創新能力的出發點之一,但是由于內外部因素的影響,眾多企業因為成本等因素可能會抑制企業研發支出,這就需要國家利用稅收優惠等政策工具進行引導,以此來激勵企業的研發投入。
與其他的財稅政策相比,稅收激勵政策不僅能夠有效避免企業主觀上的不公平性,還有利于形成長期有效的激勵機制,促進企業自愿開展R&D活動。目前,各國越來越重視R&D稅收激勵政策,1992年DECD中只有12個成員國使用,但到2013年使用這種政策機制的國家多大27個[1]。但是由于各國國情、社會偏好、產業結構和政治體制等不同,其R&D稅收激勵政策也存在差異之處,通過對比分析各國優惠政策,并結合我國國情地改進、優化我國R&D稅收激勵政策,此舉有利于促進我國產業結構的升級和創新發展能力的提高。本文將從研發環節、成果轉化環節、人才投入環節三個方面進行比較,了解各國R&D稅收激勵政策的不同,并借鑒國際經驗從研發費用、成果轉化、人才激勵和激勵體系四個方面提出建議來促進我國R&D稅收激勵政策的長效運行。
二、我國現行主要的R&D稅收激勵政策
我國R&D稅收激勵政策經過各時期的發展,已初步形成政策形式豐富、惠及對象廣泛、優惠力度較大和覆蓋現行主要稅種的稅收優惠體系。
(一)研發環節
研發作為創新整個鏈條的開端,對其有效激勵能夠最直接反應給企業的自主創新。我國目前一些稅收優惠政策就很好體現了這一作用效果:企業研發費用在計算企業所得稅的稅前加計時加計嘔出的比例提高到75%,形成的無形資產的攤銷比例也提高到175%[1];另外還對生產、研發設備等固定資產允許實行加速折舊政策。對于現金流不足、當期攤銷額較大難以負擔的企業來說這些政策的實行有著明顯的激勵作用,能夠有效促進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比例和促進科技成果轉化[2]。
(二)成果轉化環節
將創新研究的技術做到轉化成成果,最終投入生產,是非常關鍵的一步,只有將研究成果進行生產力轉化,才能最大地發揮其經濟效益。目前我國將受讓、受贈、并購的知識產權也劃分為企業知識產權的范圍,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研究成果的轉化,再加上軟件企業的即征即退政策、軟件集成電路的稅收優惠、固定資產加速折舊等政策的實施,這都在很大程度上激勵了企業技術成果的轉化。
(三)人才投入環節
人力資本的投入在企業研發投入強度、創新產出的數量與質量上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盡管我國正在不斷完善針對人才投入環節的稅收優惠政策,但仍需要去不斷強化、優化。例如自2018年1月1日起我國一般企業的職工教育經費扣除比例由2.5%提高到8%,有效緩解企業職工培訓費方面的壓力,但是稅收優惠力度和深度有待進一步增強。
三、世界主要國家的R&D稅收激勵政策的比較研究
2008年的全球經濟危機給各國經濟都帶來了重創,全球經濟發展速度放緩,為了盡早擺脫經濟危機帶來的損失,重現往日盛景,各國開始積極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R&D稅收激勵政策可以有效提升本國企業的創新能力,增強市場競爭力,從而便于優化本國的經濟結果、促進本國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雖然各國的出發點相同,但具體的政策落實到各國就不盡相同。歐美等發達國家期望利用R&D稅收激勵政策刺激本國經濟增長,沖減經濟危機帶來的經濟社會問題,而發展中國家更多的是希望通過R&D稅收激勵政策優化本國的經濟結構,擺脫粗放式的經濟發展方式,盡快地實現經濟轉型。
(一)研發環節
研發活動是企業技術創新的關鍵環節,很多國家都針對研發活動制定了稅收優惠政策,以降低企業創新的稅收成本,提高創新稅后收益和企業再投資能力。不同國家針對各自國情,有側重地實行相應形式的稅收激勵政策,但總體看來加計扣除和稅收抵免是大多數國家普遍采用的形式,發達國家側重于采取稅收抵免的形式,而發展中國家更偏好于加計扣除的優惠政策。
美國的稅收抵免主要分為常規稅收抵免和選擇性抵免兩種方式,企業根據自身情況選擇抵免方式,以實現優惠力度的最大化,經過測度兩種方式的稅收抵扣率分別為13%與9.1%。英國則根據企業規模的不同分別對大型企業和中小規模企業實行不同的稅收抵免優惠,總體來看對于中小規模企業的優惠幅度要大于大型企業。法國的稅收抵免政策則被譽為歐洲最好的研發稅收抵免政策,其并未區分企業規模進行規定,實行從量計征,且可向后結轉三年,若未實用也可申請優惠稅款退稅。
(二)成果轉化環節
一些國家對企業成果轉化所得實行免稅或低稅率。
(三)人才投入環節
人才是企業創新的核心。眾多國家尤其發達國家格外重視對于核心人才的培養、留用,給予了除基本工資外績效獎金、股息紅利、實物獎勵等多種物質獎勵,但是高收入也意味著高稅收,為了更好地增加核心人才的福利,股權激勵就成為企業的優先選擇。例如在美國,公司對財務總監或核心員工會發放激勵性股票期權,獲得時不用立即納稅,只有在規定時間內行使期權才會視同資本利得繳納稅款,而不作為普通收入納稅[3]。澳大利亞政策規定企業繳納年金計劃的費用允許在限額內扣除,年金計劃的投資收益課征15%的企稅,個人從企業年金計劃中領取的養老稅課征個稅,但有稅收優惠[4]。
四、國外R&D稅收激勵政策對我國的建議
(一)進一步完善研發費用的稅收優惠政策
一是可考慮將稅收抵免作為研發環節稅收優惠的主要形式。稅收抵免相比較加計扣除來說不受企業所得稅稅率的影響,目前我國對高新技術企業適用15%的優惠稅率時在稅收抵免的形式下不會影響對企業的優惠力度。二是加強間接稅的優惠政策設計。可考慮完善加速折舊政策,對技術入股、初創企業投資入股等環節設定一定的稅收減免、抵免納稅多種方式,環節企業的資金壓力,使企業更無后顧之憂地投入到研發之中。三是應以實質性創新為評價導向。不能局限地從行業來看是否可以享受加計扣除政策,應從實質重于形式角度考慮,根據企業是否進行了實質性、內容性的研發作為企業可以享受加計扣除稅收優惠政策的判定標準[5]。不要過分注重是否為高新技術企業、專利數量的多少,應基于研發人員數量、實質性研發成果等去給予稅收優惠,并且要持續跟進監督,嚴格考察管理,做好后續工作的保障。
(二)進一步完善我國的成果轉化稅收優惠政策
一是稅收優惠政策向自主研發知識產權傾斜。可結合國際普遍適用情況,再結合我國國情,對外購和自助研發的知識產權區別優惠稅率,給予自主研發知識產權較多的優惠,可以考慮在對企業創新能力評估上對自主研發賦予更高分值,對于受贈、受讓等形式的知識產權賦予較低的分值[6]。二是加大對中小型企業的優惠力度。中小型企業目前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但卻依然存在融資困難、資金流壓力大、成果轉化困難等問題,現有的優惠政策僅針對小微企業,使得中小型企業只能享受一般企業的稅收優惠政策,難以發揮出優勢。政府可以提高中小型企業的稅收減免額度,給予更加優惠的加速折舊條件,以幫助中小型企業緩解信貸壓力,解決資金困難等壓力,讓中小型企業將更多的成本與精力投入到研發與成果轉化之中去。
(三)完善激勵創新人才的稅收優惠政策
我國對于企業研發創新人才的激勵應該是全方位、多維度的,只有創新人才自身的積極性提高了,才能從根本上促進產出,實現成果的順利轉化[7],可以借鑒其他國家的做法,做到激勵機制的長效運行。一是促進產學研結合,提高整個社會的研發熱情。高校、公共機構與企業的研發互動,是一種充分利用社會資源、降低企業研發成本的一種方式,并且相關政策規定與高校、公共機構的研發支出在稅前可以全額抵扣,如此可以進一步激勵企業加強產學研合作,提高整個社會的研發熱情。二是要多方面、全方位地提高研發人員的福利待遇。可考慮實行年金計劃,將企業年金的繳費在計算企業應納稅所得額時允許稅前扣除,對企業年金投資獲得利益設定減免稅條款等,充分發揮企業年金對于研發創新人才的激勵作用。另外還可考慮提高企業研發人員培訓費用的扣除標準,鼓勵員工技術入股,所產生利息、股息、紅利所得予以免稅。
(四)建立全方位、普惠性的研發稅收激勵體系
目前我國已逐步出臺了很多R&D稅收激勵政策,但在實際運行中受繁瑣的申請手續、限制性條件等因素的影響導致政策效果大打折扣,優惠政策的覆蓋范圍也僅為小范圍企業。隨著創新在市場競爭力中所占據比重越來越高,每個企業都將會形成自己的核心創新競爭力,只有將研發稅收優惠政策擴大到全行業才能更好地激勵每個企業自主創新。政府應當總結實踐中被證明不合理的限制條款,將其剔除,簡化申請手續、拓寬激勵政策覆蓋范圍,最終形成普惠性的稅收研發激勵體系。同時,國家應該建立中長期的R&D稅收優惠規劃,將優惠年限設置在5年及以上,以便于企業能夠在穩定的政策環境下開展研發生產活動,做好企業轉型升級及發展的布局規劃,不斷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以實現企業的可持續性發展[8]。
注 釋
[1] 《財政部稅務總局關于企業職工教育經費稅前扣除政策的通知》(財稅[2018]51號)。
參考文獻
[1] 王培培.R&D稅收激勵的國際比較與政策建議[J].財會月刊,2016(31):120-123.
[2] 熊偉.法治視野下清理規范稅收優惠政策研究[J].中國法學,2014(06):154-168.
[3] 潘玉香.美國創業風險投資稅收政策演變及其啟示[J].中國科技論壇.2012, (7) :142-143.
[4] 李林木.從國際比較看我國激勵創新的稅收政策選擇[J].稅務研究.2007, (4) :51.
[5] 李文.創新稅收激勵的國際比較與借鑒[J].稅務研究,2007(04):54-59.
[6] 周梅鋒,宋哲.后BEPS時代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政策再審視[J].國際稅收,2020(06):20-24.
[7] 楊磊.關于優化稅收政策激勵企業研發的思考[J].稅務研究,2019(10):45-48.
[8] 趙書博,王秀哲,曹越.我國激勵企業創新的稅收政策研究[J].稅務研究,2019(08):20-26.
作者簡介:楊錦(1999-),女,安徽宣城人,安徽財經大學財政與公共管理學院稅收學本科生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