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昕
近年來,國內電視界掀起了一股文化類節目的熱潮,但什么樣的節目類型才最吸引觀眾是不能回避的問題。? ? ? “文化真人秀節目”形成的邏輯鏈是:真人秀的“真實屬性”保護“文化細節真實”→真實細節打動觀眾→觀眾被細節所表達的“文化”打動→文化得到宣傳和認同→產生文化自信。因為一檔節目要成功地打動人,最核心的就是要關照到“人的感受”。而人的感受就是來源于“細節”。只有那些“與我相關、能打動我的”才能夠說服我。同時,每種文化形態都有著一種用科學無法解釋的現象:“氣場”。這種氣場只有在文化的誕生地才能夠迸發出最強大的“懾人”力量。試問除了真人秀能夠讓這些元素合理有機并存之外,很難想像到還有什么其他節目形式能夠讓其在電視邏輯下成立。《我們來了》是一檔“戶外真人秀”,但我們的野心是嘗試用“真人秀”的節目模式做出一檔成功的文化節目。我們對于文化類節目的自覺靠攏的同時,也認識到了真人秀節目“說文化”的優勢。
1、真人秀讓文化復活了情境
在中國觀眾文化素質、審美品味逐年提高的當下,文化類節目有越來越大的市場是大勢所趨。但需要我們放開思維的是,文化類節目并不局限于詩詞歌賦、益智問答,它能有不同的外化、多樣的嫁接、各式的創新,所謂“文化類節目”的“文化”更應該是一種精神內核,有情懷的、有沉淀的、有思想的,而借由不同的外化,文化類節目才得以百花齊放,枝繁葉茂。而其中,真人秀就是文化類節目呈現的形式之一。目前,文化類節目的主流與局限都是一致的。我們在演播室里競技文史知識的豐富,誦讀千古篇章的豪情,美則美矣,仍有缺憾。
因為演播室里的“文化”,是被高度提純的。它們被凝練成了簡潔的語言、凝練的思想、齊整的知識點,擁有形式美與信息量的同時,失去了生活土壤的溫度、人文環境的浸蘊。于是少了文化中那一點點最迷人的煙火氣。一百句對于西安淳樸熱情的歌頌,也許都抵不上看到汪涵漫步街頭同街邊說著西安話的小販“搭訕”來的直觀;一百次對于“歷史悠久”的努力描述,也許都抵不上讓吳秀波帶著大家真的在城墻上“騎車”感受來的直接。
電視節目想體現出文化探索和文化思考的意味,對文化內容的“原產地”的探索很重要。一方面,吳秀波驚險的馬背之旅、眾嘉賓在老師的嚴厲呵斥下苦練秦腔,這些具體的情節讓觀眾直觀的感受到“文化”長什么樣子,另一方面:在原產地的探索,全方位的感受過后產生深思,并得出文化自信的結論,這對于觀眾才有更強說服力。
我猜想,如果有一檔文化節目,即使念盡了關于東山相關的所有詩詞歌賦也未必能激起觀眾周末東山游的意趣,而《我們來了》卻讓她興致高漲,為什么呢?因為真人秀里的關于文化的信息量,是表露在每一個細節,充盈在每一處視聽。插曲里的《愛拼才會贏》是閩南文化,“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愛拼才會贏”,正是因為它道出了閩南人敢想敢拼敢干敢闖的勁兒;汪涵模仿的閩南口音、鄉里鄉親的閩南口音、帆船教練的閩南口音是閩南文化,閩南富庶、安土重遷,二十年前連小學教育都用方言,于是閩南口音成了一代茶余飯后的消遣,然而如今的閩南小輩已口音純正,二十年的流變其實是中國現代化進程的歷史寫照;沿海的古厝是閩南文化,家家戶戶自蓋住宅,卻像極了有一種集體式的默契,無論是大全景看去抑或親身走入期間,都能感受到不一樣的閩南情調;海上的漁排是閩南文化,在海上船連著船,排接著排,竟然構建了一個漂浮在海上的“村莊”。
2、真人秀讓文化面面俱到
真人秀是一種真實、全方位、近距離、以人物為中心的拍攝手段。它有著極大的包容性,它的內容是可以兼容并包的。而這一點恰恰是文化最需要的。文化,恐怕是這世界上最“大”的詞匯之一了,最煙火氣的一種解釋,它是地區人類衣、食、住、行各個生活要素形態的統稱。我們恐怕很難在一檔室內的文化類節目看到如此煙火氣的文化要素的呈現,然而,在《我們來了》這樣一檔文化類真人秀中,衣、食、住、行所有的文化要素,都被如此和諧地融會貫通裝入其中。
衣——每期《我們來了》開場女嘉賓出場的服裝都十分用心與講究,都因地制宜地展現最能體現女性美感的衣著,第六站節目來到了福建沿海之地,嘉賓們著以最與海濱相得益彰的長裙出場。
食——每期《我們來了》也幾乎都將當地的飲食文化變為任務結合其中,在東山島,海產海鮮是最為重要也特色的一塊,于是本期的任務就是讓女嘉賓們來到東山漁場,穿梭于漁排之間,捕魚、選蟹、挑皮皮蝦;
住——建筑是地方文化的最顯眼的名片,隨著快綜藝到慢綜藝的轉變,隨著綜藝對現實的影響,甚至《我們來了》嘉賓所住宿的民宿,都成為了普通人爭相旅居的所在。第六站《我們來了》嘉賓們所住的民宿,是由一所小學改建而成的,樓下有文風熏陶,樓上有涼風習習;
行——來到了海濱城市,自然需要學習的就是在海上的運動方式。本期的第一個大任務,就是讓嘉賓們跟著國家帆船帆板隊的教練與冠軍們,學習如何玩帆船,隨后進行兩隊的比賽。為什么文化在真人秀的接受度高?就比如帆船,如果在一檔知識競答類節目中,駕駛帆船的要點可以簡單提練成:第一、推舵,第二、上弦,第三、回舵,第四、舵撩交換,這樣的十字真言,然而在真人秀的視角下,你還看到了宋茜對于心理障礙的超越,看到了汪涵在翻船時的冷靜應對,看到了所有人又害怕又堅持的勇敢。
3、真人秀讓文化形式多樣
真人秀對文化類的兼容并包,還體現在形式上。在國內主流的文化類節目中,表現文化的形式是稍顯單一的,或者問答,或者演講,或者朗讀,或者訪談,再或者將以上的其中二者進行結合。這樣的形式有利有弊,利在于對題材能進行深度的挖掘,弊在于模式過于穩定,缺了靈動,欠了意外,久而久之容易審美疲勞。而你在《我們來了》中,卻能看到非常多樣化的文化類節目的表現形式:
你會看到問答的形式——在西安特輯中,節目組的設定便是讓嘉賓們在西安古城墻上進行知識問答,所問題目無一不是與西安、與城墻相關,這樣的問答形式,難道不比演播室中更加應時應景?你會看到做任務的形式——在東山島節目中,讓嘉賓們尋訪漁排,與漁民們一起游戲互動,辨識公母螃蟹,辨識紅心皮皮蝦,這樣在任務中的所得,難道不比紙上談兵來得實在得多?你會看到朗讀的形式——在東山島的收尾,夜已深,應景于海風中的陽臺,節目組設置了詩歌朗讀的環節,泰戈爾的《在海岸》與此情此景如此貼合,而關之琳字正腔圓的英式口語襯托著美人更具光芒。福建,出了諸多文人與詩人,冰心、舒婷、林徽因、林語堂…在這樣的詩歌之鄉,在這樣的海風徐徐,在這樣的美人如斯的天幕之下,難道不是比聚光燈下更適宜詩歌的所在?
每種文化的呈現形式,不盡然要通通出現在每一期節目中。根據每一個文化之地的屬性,適宜地使用,適宜地增刪,適宜地表現,這樣,方能最淋漓盡致地展現該地的文化之美。
每個做文化節目的電視人,都有著不同的追求。有的人傾向做精英文化,高處不勝寒中三兩知己足以;有些人傾向做大眾文化,將知識與情懷,沒有門檻、沒有界限、沒有姿態地與普通人平視。《我們來了》的文化野心或許是兩者兼顧,就讓理想一直照耀著我們,繼續奮斗在這條文化真人秀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