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設區的市立法現在已經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當前設區的市制定的地方性法規存在立法重復、法規質量不高等問題。人大立法機制的現實困境是問題的主要原因。公眾參與立法過程的積極性不高、地方立法理念滯后、政府部門主導立法起草工作、立法上的部門利益合法化等制約了立法質量的提高。因此,應當在維護法制統一的前提下,突出地方發展特色,遵循科學民主立法,發揮人大主導作用,切實提高立法質量。
關鍵詞:設區的市;立法問題
一、設區的市立法權的內涵與特征
(一)設區的市立法權的含義
“設區的市地方立法權”是從行政區域方面來進行界定的,是地方立法權的下位概念,屬于“較大市立法權”的擴充。“設區的市地方立法權”是一種設區的市享有的,旨在依據本地實際情況制定有利于本地區經濟、人文、環境等發展的地方法規的立法權。
(二)設區的市立法權的特征
第一個是合法性。廣義上的合法性既包含立法實體的合法性又包含程序的合法性。從實體法角度看,設區市的地方所制定的法規不得與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相抵觸。從程序角度看,設區的市地方立法必須認真貫徹依照憲法等法律要求、不得背離上位法,必須遵守立法程序。由此,可知“設區的市地方立法權”具有合法性特征。
第二個是地方性。地方立法本身是對本區域的特殊關系的調整,以及對利益關系與利益訴求不斷整合的過程。設區的市只有重視本地的地方特色以及地方實際的利益訴求,不斷調整利益的新格局,才能使其享有的地方立法權發揮應有的作用。
第三個是主動性。憲法賦予地方立法權,也就是地方可以主動制定法規。地方立法具有較大的運行空間,特別是設區的市立法權更需要主動地依法行使職權,建立起更多的體現民主性的行政管理和社會管理體制,推動城市的建設和發展,促進法治化進程的實現。
最后是協調性。設區的市地方立法在考慮地方特色的同時還要注意全國法制的統一。立法過程中,注意立法的合法性、完整性,不得與憲法、法律法規等上位法相沖突;不能越級立法,在合理的空間內立法。
二、設區的市立法權行使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公眾參與立法過程的積極性不高
其一,公眾參與流于形式。公眾參與地方立法大都停留在網上征求意見和召開論證會、座談會的形式,具有直接性參與的方式,如問卷調查、實地走訪、網絡調查等便民形式不多。征求建議意見的對象也通常限于已公布的條例草案文本,公眾缺乏對立法過程中第一手資料的收集與了解。所以,公眾參與尚欠缺詳細的參與時間、參與內容、參與形式等規范。而且,公眾參與地方立法方面也沒有專門的法律規定。其二,公眾參與的積極性不高。在實踐中,征求建議意見的范圍是面向社會公眾,但是實際參與人員是有限的,有能力提出建設性意見的人則更是少數。坦率地講,有些地方性法規的內容大部分是對公共秩序的維護,以抽象性公共利益為主要內容,公民無法體會到是一種切身利益,結果是“兩耳不聞窗外事”。總的來說,公眾參與立法的效果不明顯。
(二)政府主導法規起草
目前,地方性法規制定程序是由設區的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專門起草,其他地方性法規起草論證主要是由人民政府及其職能部門承擔。法規起草是立法的重要環節。地方性法規起草主體尚未在有關法律法規中予以明確規定。實踐中,起草主體一般定位在“誰提案,誰起草”。這種方式存在部門利益特征明顯的問題,二是涉及眾多部門利益的地方性,法規難以確定主要起草部門。三是起草部門與其他政府職能部門之間基于職權沖突,難以進行平行層面協商。
(三)部門利益合法化
法律應當是公意的體現。我國地方立法思維仍然堅持一種濃厚的泛行政特征,不少立法者思維中存在著“法是管百姓的,不是管政府的”錯誤意識。因此,這種落后的管理思維導致法規是一種管制型”立法。目前,在立法起草項目選取上過于重視“行政管理和處罰類”立法項目,寄希望于法規對職能部門處罰權的法律授權;忽視了政府公共服務和保障公民權益方面的社會公共服務類”立法項目。與之相對應的是,法規具體條款一般是“重義務輕權利、重權力輕責任、重處罰輕教育、重命令輕指導、重強制輕協商、重事前審批輕事后監督”的狀態。
三、設區的市立法權存在問題的優化建議
(一)完善立法體制
注重頂層設計和地方自主立法相結合,第一,設區的市地方立法應該以中央立法為準繩。第二,在堅持中央立法原則性的同時,要注意設區的市地方立法的獨立性。要提高公眾對立法的參與度,提高公眾的對民主立法的參與度,不僅可以提高立法的質量,同時可以確保立法的公平公正。于是,設區的市地方在立法過程中一定加強公眾參與,拓展立法的參與渠道。還要健全監督機制,要拓寬監督渠道還要監督主體的多樣性與強化程序性監督。
(二)加強立法能力建設
要成立立法工作機構,雖然很多城市取得了地方立法權,但是立法工作尚處于籌備狀態,立法機制還未完全建立,立法程序也未及時制定。在此種情況下,現階段最基礎的也是最緊急的就是要成立市人大的法制工作委員會,積極申請機構成立的經費編制等,不斷擴充立法機構建設。還要加快立法工作隊伍建設,加強立法信仰建設,法律信仰是法治的內在核心和精神。法律信仰不是一些人認為的無所謂的虛無的東西,它實實在在的影響著法律的成長,提升和完善。加強立法部門與相關部門的溝通,立法部門是獨立的部門,但是立法部門的工作需要各個部門的配合,特別是需要加強與其它有關部門的溝通,切實了解各部門的立法需求,將各部門遇到的立法問題進行整理,有條件的進行立法。
(三)健全嚴格的立法程序
首先要做好前期的審查工作,要確保設區的市立法具有可操作性,要建立立法項目及時報審制度。其次做好定期的評估工作,建立地方性法規的立法后的質量評價體系,加強立法評估、質量評估、保證地方法規名稱的統一。最后做好后期備案工作,備案審查制度是保障法律公平公正的最后一道法律屏障。有助于消除沖突性問題,從而實現法律體系的完整和協調。
結 語
設區的市擁有了地方立法權既是一種機遇也是一種挑戰。特別是在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設區的市地方立法權的設立,需要在尊重中央立法的前提下,制定適合本地區發展的法規,既要保證協調性,又要考慮地區特色,制定出符合實際的法。我們需要辯證的看待設區的市地方立法權問題,既看到有利的一面,也要看到它所帶來的潛在的問題。對賦予設區的市立法權后可能帶來的問題進行冷靜理性思考,通過相應的制度安排杜絕它們在現實中發生。這樣才能最大限度的發揮設區的市立法權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王春業.論立法權擴容背景下地方立法的節制[J].法學論壇,2018(1):100 -108.
[2] 陳里程,符啟林.設區的市政府規章制定權限研究[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
[3] 王春業.論賦予設區市的地方立法權[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15(3).
[4] 李兵.關于劃定具有立法權的“設區的市”的思考[J].法學,2005(9).
作者簡介:宋雯(1996—),女,漢族,四川南充人,西華師范大學法學院馬克思主義法學碩士研究生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