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悅
摘 要:2019末到2020年,傳染性疾病襲來,并迅速向全國蔓延。因為受到此次沖擊,中國中小企業紛紛破產,消費和投資需求大大減少。面對日漸低迷的市場經濟,國務院出臺政策,鼓勵發展“地攤經濟”,從禁止到鼓勵,“地攤經濟”背后體現的是政府追求高質量、高標準的發展理念以及科學、民主、法治的立法思維;而如何使其成為長效的經濟增長點,提高經濟彈性,則需要更穩定全面的立法。
關鍵詞:地攤經濟;法律思維;經濟新動能
各地相繼出臺政策來發展“地攤經濟”。首先,科學立法,從經濟學角度分析,存在一種基本假設叫做“理性人”假設,我們假設所有參與經濟活動的主體都是理性人,即人都是趨利避害的動物,所做出的行為活動追求最小的成本換取最大的利益。中小企業較“地攤經濟”經營者來說,店鋪費、人工工資和運營費用多;而這樣的經濟下,中小企業又紛紛倒閉,政府通過減稅退稅、加大資金注入等措施來扶持企業,促進經濟恢復,但成效甚微,下崗人數仍在激增。作為“理性人”的角色,以最小的成本來盤活新一輪經濟增長浪潮就顯得尤為重要,著眼于中國現狀,“地攤經濟”成為經濟復蘇的排頭兵。其次,從法律構建角度分析,經濟規律是客觀的,順應它的法律才能更好的規制經濟市場的活動。政府作為“守夜人”的角色,應執好手中的法律之刃,更好地扮演好盾的角色,鼓勵群眾表達心聲,積極引導市場活動有序進行,實現經濟的民主立法,為“地攤經濟”有序進行保駕護航。
以山東濟南為例,6月2日出臺新《措施》,指出要抓住文明城市考核契機,適度開放地攤夜市經營,大力發展“小店經濟”。隨之,寬厚里、芙蓉街、融匯老商埠等一系列商業街爆發新生,預計將提供10萬個就業崗位,成為拉動消費和促進就業的新引擎。與此相對,在“地攤經濟”的盛潮中,如何保持交通暢行和后續的衛生清潔,如何使其規?;L久發展,則需要更完善的制度構建,和更高效的執法保障。
第一,嚴守科學、民主與法治法治思維。從當下的局勢出發,形成“小地攤,大民生”的思維模式,本著民生為要的發展理念,中央文明辦在今年全國文明測評指標中,明確要求不將占道經營、馬路市場、流動商販列為文明城市測評考核內容;落實到地方,應引導群眾表達民生和參與,增加集體討論、風險評估、專家論證的次數。譬如針對擺攤地點和交通規劃情況的具體實施,既不能沉湎于禁止和限制,固守的狀態;也不能一昧放開,忽視文明城市的其它方面建設,要做到不擾民不影響市容和復蘇經濟相得益彰。譬如有些地區一直持觀望態度,妄想“依葫蘆畫瓢”,機械的照搬其它城市,這顯然違背了科學立法的初衷。相關政府要協調各部門,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做好頂層設計,挖掘本地區特色資源,發展夜經濟。
第二,放開不是放任,出攤不可出格。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建設文明城市,切記“眼高手低”,既不可只追求干凈城市形象,放棄城市的“煙火氣”,也不可只看到經濟復蘇,將衛生、交通治理拋擲腦后。要本著公開、公平、公正的執法理念,簡化“地攤經濟”許可程序,提高政府的服務職能。切實落到為民上;同時,不可無期限、無要求的放任經營,要加大執法檢查力度,防止經營搶占交通,經營誘發污染,實行定點定時經營。相應執法人員要加大輪班輪崗巡查力度,嚴防嚴控傳染性疾病的同時,分類分區經營,實現消費分流;在經營范圍上,要細化衣食住行,特別是食和用上,提前進行衛生檢疫,加大事中宣傳力度,防止違禁買賣滋生。
第三,加強法治思維培育,助力長遠發展。政府不僅要在執法上下功夫,更要樹立“誰執法,誰普法”的思維。本著高效便民的原則,相關政府要充分保障公民的參與權,在執法過程中,時時普法,強化地攤經營者在合法經營,誠實守信的法律意識,包括對法規體例的認識。最終的目標在于給其提供更多就業崗位的同時,將其置于《個人企業法》、《合伙企業法》的商主體考量之下,把地攤作為一項新事業來發展,成為城市的一道風景線。
第四,釋放經濟新動能,催生新商業模式。地方政府在提高經濟韌性上具有多重角色,它即是經濟主體、政治主體,也是法律主體。在“地攤經濟”新業態出現之機,要平衡經濟主體與法律主體的關系。風險無時不在,風險無處不有,例如德國社會學家貝克、吉登斯等提出的風險社會理論就具有啟發意義。開放“地攤經濟”,加快經濟復蘇的同時,要兼具風險意識,用長遠的眼光看待問題,助力長期改善營商環境,促進形成區塊規?;\營,培育新的產業鏈。在具體實施上,要強化對經營者的信貸支持力度,加快經濟脫虛向實進程。有關部門要簡化小額貸款程序,擴大貨幣傳導機制,而非僅僅靠發放優惠券來刺激消費,要更大規模補貼小商家,吸引更多更具規模的商家入駐,打造更多“沙縣小吃”這樣的品牌,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同時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保住6%的失業率紅線。
總之,地攤經濟開啟了2020年經濟復蘇的新元門。正如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表示,小小的地攤對穩定弱勢群體、低收入群體就業有獨特作用,同時,還可以拉動消費。地攤經濟浪潮下,各地政策的松綁是大勢所趨。而在浪潮中,立法者們須正確審時度勢,合理立法,堅持人本、人文、民主、法治、高效的法治理念;城市管理者們須調和擺攤與城市治理的矛盾,適度管理;商主體們須從自身實際特點出發,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本著守法與誠信的理念,創新自己的經營模式,實現小企業的長足發展。各方齊心一起,再立足于自身城市的特色,使中央制度設計更好地落實到地方實施,才能更好打造“煙火氣”城市,更好地實現依法治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參考文獻
[1] 韓民春.國外地攤經濟的啟示[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0-6=14(第10版).
[2] 李霞,上官鳴.地攤的經濟學分析[J].企業導報,2010,12:5-6.
[3] 馬寧,朱美芬.和諧社會視域下發展“地攤經濟”的思考[J].法制與社會,2010,9:100-101.
[4] 陽奕.政策開禁:流動攤販合法化,擺地攤也要講營銷[J].現代營銷(經營版),2009(10):22-25.
[5] 殷會良.國外城市規劃編制中公眾參與方法的借鑒[J].貴州工業大學學報2007(2):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