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園
摘 要:文旅融合為博物館帶來發(fā)展的契機,同樣也對博物館在文物展陳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將展覽比作博物館的面孔,那么文化表情生動的臨時展覽無疑是博物館活力的鮮烈表征,與客流量、社會影響力成正比。成功的臨時展覽,在選題上自有其規(guī)律和特點:一是結合時事,緊扣時代主旋律和重大題材;二是觀眾視角,滿足公眾求知欲與好奇心;三是立足館藏,深入挖掘和利用自身優(yōu)勢資源。
關鍵詞:博物館;臨時展覽;選題;時事;觀眾視角;館藏
隨著文旅融合的深入推進與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逐步提升,博物館發(fā)展迎來重大契機,同時也面臨著提質增效的時代挑戰(zhàn)。作為博物館基本陳列的延伸和補充,具有展出周期短、選題自由、題材更新快、時效性強等特點的臨時展覽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1]。如果將展覽比作博物館的面孔,那么文化表情生動的臨時展覽無疑是博物館活力的鮮烈表征,與觀眾量、社會影響力成正比[2]。臨時展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研究和確定選題,既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成功的臨時展覽,在選題上有其自身的特點,值得我們歸納和總結。
一、結合時事,緊扣時代主旋律和重大題材
2020年6月17日,“戰(zhàn)疫——四川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專題展”在四川博物院開幕,展覽通過1800余件一線抗疫實物,180余幅寫實抗疫照片以及視頻、繪畫等多維度展示戰(zhàn)疫中的四川力量。展品中,一線醫(yī)護人員的方艙日記、經過多次消毒已褪色的防護服、社會各界留存的出入證、擴音喇叭、橫幅……無一不在觀眾中引起深深的感動、感觸與感懷。展覽選題緊扣抗擊疫情的重大題材和百姓關切,弘揚了偉大民族精神,立意高遠,前往觀展的群眾絡繹不絕,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巨大的影響力。
同在蓉城,2016年末引發(fā)現(xiàn)象級觀展熱潮的還有成都博物館舉辦的“絲路之魂·敦煌藝術大展暨天府之國與絲綢之路文物特展”,展覽復原了8個洞窟原貌,匯集了南方絲綢之路、北方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沿線28個省區(qū)市71家文博單位的200余件套精品文物。3個多月的展期,參觀人數(shù)達108萬人次,甚至大展最后一天,仍有源源不斷的觀眾慕名而來。展覽的制勝關鍵,正在于從選題上對習總書記“一帶一路”偉大倡議從歷史維度、文化維度等方面跨越時空的闡釋與呼應,以精美的文物為載體,以百姓喜聞樂見的展陳形式,搭建起了普通民眾認知宏大命題的橋梁。
二、觀眾視角,滿足公眾求知欲與好奇心
臨時展覽是可以最大限度激發(fā)觀眾探索博物館熱情和對博物館產生文化認同感的展覽形式[3]。如何從選題上避免曲高和寡的“拍腦袋”行為,如何貼近觀眾心理需求?分析近年來蓉城各博物館頗有熱度的一些臨時展覽,能給我們一些啟示。
2016年9月15日,成都博物館與故宮博物院合作推出“盛世天子清高宗乾隆皇帝特展”,這是西南地區(qū)引入的首個乾隆主題大展,精選了帝后畫像、龍袍、璽冊、寶座、金器、玉器、佛像、法器一百余件套,從生平故事、皇權帝治、軍事策略、個人生活等全方位展示出這位頗有作為并對后世影響深遠的帝王。2019年9月,兩館再次攜手,推出“走進重華宮”特展,依然聚焦于乾隆這位傳奇帝王,以頗有幾分神秘色彩的重華宮為切入點,呈現(xiàn)作為主人的乾隆皇帝的日常生活與精神世界。2019年末,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推出“金玉瑯瑯——清代宮廷儀典與生活”特展,以故宮博物院藏清代皇家御用金、玉器珍品,講述清代宮廷中皇家祭祀、祝壽、大婚以及過年的儀式和習俗,再現(xiàn)宮廷生活的生動。隨著近年影視題材創(chuàng)作頻繁聚焦清代宮廷,不少觀眾對清代宮廷文化充滿了好奇,尤其是乾隆這位影視、藝術作品中的“常客”,本身就是自帶“流量”的大IP,從選題上就會激發(fā)觀眾的極大興趣。
此外,成都博物館的“帝國夏宮——俄羅斯彼得霍夫國家博物館藏文物”特展、四川博物院的“梵天東土 并蒂蓮華----公元400-700年印度與中國雕塑藝術大展”、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的“古埃及:法老與神的世界展”,無一不是從選題上就帶著濃厚的異域風情,讓觀眾不出國門就能領略不同文化相互交融碰撞的魅力。
三、立足館藏,深入挖掘和利用自身優(yōu)勢資源
在文化大發(fā)展的今天,國際、國內博物館界的交流與合作日益增多,這使各博物館的臨時展覽中相當大的部分為聯(lián)合舉辦展覽、巡回展覽。但這并不意味著臨時展覽從選題策劃上放棄對自身館藏資源的深入挖掘、重新整合,從而提煉出新的展覽主題。
2019年5月,“琴·心——四川博物院藏古琴展”在川博拉開帷幕,僅僅作為展覽預熱的古琴鑒賞音樂會就吸引了66萬網(wǎng)友線上收看直播,網(wǎng)上預約現(xiàn)場席位更是“秒空”。這個臨時展覽正是原汁原味的川博原創(chuàng)展,展出的19床精美古琴全為川博館藏的稀世珍品,其中曾為耶律楚材收藏的唐琴“石澗敲冰”更是鎮(zhèn)館之寶。巴蜀地區(qū)有著源遠流長的古琴文化傳統(tǒng),蜀地琴藝和制琴技術聞名遐邇,而四川博物院館藏古琴數(shù)量與質量,在國內博物館界都名列前茅。此次展覽的成功,正是在于策展人對巴蜀古琴文化的了解和館藏資源優(yōu)勢的精準把握,以精品古琴為本,輔以古琴源流、古琴詩詞乃至古琴制作技藝的一一講述,為古琴文化、傳統(tǒng)文化愛好者奉獻了一場文化盛宴。
斬獲“2019成都生活美學大賞”十大展覽榮譽的“物·色——明代女子的生活與藝術展”也是四川博物院借助館藏優(yōu)勢資源精心打磨選題,提煉主題的一個成功范例。1956年新都蛾蛾墳的發(fā)現(xiàn),揭開了四川明代女性生活的一角。川博以新都蛾蛾墳出土的館藏明代服飾與館藏的部分明代女性書畫作品為主體,輔以兄弟博物館收藏的明代女性精美金銀飾品,展示了明代女子生活的典雅和精致。展覽期間,不少女性觀眾身著漢服,朱釵點翠,前往觀展、拍照,掀起了不小的觀展熱潮。
參考文獻
[1] 米玉梅:《臨時展覽在博物館中的作用》,《發(fā)展》,2018年第4期,58頁。
[2] 湯潔:《關于臨展策劃與公眾互動的思考》,《中國博物館》,2015年第3期,94頁。
[3] 趙黎:《試談博物館臨時展覽設計》,《四川戲劇》,2018年第4期,7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