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宗磊
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十九大報告中正式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并進行了概括,即“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鄉村振興不單指經濟發展,而是包含生態、文化、管理等諸多方面的系統性工程。兩個月后的印發的中央一號文件中更是直接指出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戰略實現的保障,更是鄉村振興戰略實現與否的非常直觀、顯現的標志。山東省東營市墾利區近年來圍繞建設特色小鎮、田園綜合體、黃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在縣區層面如何推進鄉村文化振興工作進行了摸索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關鍵詞:鄉村振興;文化振興;墾利區
一、墾利區鄉村文化振興戰略的摸索與實踐
墾利區委區政府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對鄉村文化振興工作的要求,落實省文化振興方案開展文化建設工作,不斷加強和改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統領,以滿足基層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目標,以記得住鄉愁為主題,形成特色鄉村文化體系為抓手,狠抓文化品牌建設。
(一)服務下沉,健全完善城鄉公共文化網絡體系。群眾文化中心功能更加完善,墾利區所有鎮街全部建成符合國家標準的綜合文化站,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在墾利區全域各村普遍建立。墾利區按照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標準,高水準、高質量建設完成文化館、圖書館、美術館、博物館、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列館、數字影院。基層文化設施建設上,注重細節把握,力求滿足基層群眾隊公共文化設施的需求。鎮街、村(社區)嚴格按照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標準,全力提升多功能室服務水平。
(二)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能力不斷增強。墾利區公共文化產品豐富多樣,服務體系較為完善,區委區政府全力推進文化惠民工程,努力擴大公共文化服務免費培訓受益面,從區級層面擴展至各鎮街甚至擴展到部分農村、社區,基本實現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廣覆蓋,滿足了基層群眾對公共文化的精神需求。
(三)全力打造具有墾利地方特色的文化精品項目。一是普惠性特色文化活動扎實開展。“村村唱戲村村舞”群眾文化“百千萬”、群眾文化“六進”活動,成為“墾利模式”的標志性群眾文化活動品牌。二是將呂劇振興工程與四德工程結合起來。三是傳承中華文脈,探尋墾利歷史文明新遺跡。海北遺址出土的7件文物作為“絲路帆影---中國海上絲綢之路七省文物精品展”的一部分亮相博鰲亞洲論壇,首肯墾利海北遺址成為海上絲綢之路起點之一。四是加強全民閱讀。
(四)將文化基因真正刻入農村建設中去。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墾利區始終堅持以文化為根,持之以恒地推廣剪紙、武術、民歌小花戲等傳統文化,并將其融入到鄉村建設中去,在各鎮街舉辦以各村(社區)為主體的文化賽事,同時以此為契機,對各鄉鎮及村(社區)的基礎文化體育設施進行提檔升級,極大地豐富了基層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存在問題
(一)基層群眾對鄉村文化振興工作的認同度低。從政府角度來看大部分國家工作人員將鄉村文化振興工作視為硬任務,但仍沒有形成對人民群眾負責、對人民群眾精神品質提升負責的認識,只注重硬件設施建設而長期忽視基層文化氛圍的建設,基層群眾享受到鄉村文化振興工作帶來的積極影響有限。另外,基層群眾多關心直接的經濟利益,對文化的需求沒有具體的概念,簡單的認為鄉村文化振興與自己無關,參與的熱情不高,基層群眾沒有以主人翁的身份積極融入進來,導致鄉村文化推廣工作難度增大。
(二)開展鄉村文化振興工作的手段不足。通過多次鄉鎮調研發現,各鎮街推進鄉村文化振興工作的手段單一,單靠政府財政投入、政府硬性推廣,還不能有效地、主動地、有針對性地的開展工作,無法引起基層群眾的共鳴,造成基層文化開展水平低、載體缺乏、活動深度差,基層群眾的文明素養、文明習慣遠未形成,缺乏滿足基層群眾對精神文化需求的必要手段和措施,缺乏特色和創新。
(三)缺乏專業人才。當前從事鄉村文化振興工作的專業性人才缺失,人才供給不足,高端人才不愿返鄉創業,基層群眾的文化素質和技術素養遠不能適應現代農村文化發展的要求,導致現在鄉村文化振興工作多停留在表面。
三、幾點思考與建議
(一)進一步理解習近平總書記對鄉村文化振興工作的明確要求。總書記對鄉村振興和文化振興提出了全面系統和清晰明確的要求。我們要從五個振興統籌發展的角度,堅持走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之路,以龍頭企業為抓手推動農業產業發展,從而帶動鄉村文化振興,另外在干部配比上優先輸送、在關鍵領域配置上優先滿足、在資金投入上優先保障、在公共服務上優先安排,通過各種手段,吸引高端人才走向基層、服務基層。
(二)結合本地實際制定鄉村文化振興行動計劃。從實際出發,進一步細化目標任務,加快改革創新,主動作為,重點突破,爭取走在前列,為全省全國提供實踐,為率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鄉村全面振興奠定堅實的文化基礎。
(三)以鞏固公共文化服務示范區創建成果為抓手,傳承鄉村本土文化。鞏固公共文化服務示范區的創建工作成果,大力發掘本土鄉村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大力創作具有本地特色的歷史傳統和地域特色的民間藝術、民俗表演項目,形成獨特的品牌,打造特有的文化名片。
(四)進一步準確捕獲基層群眾的文化需求。真正做到堅持滿足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政府開展鄉村文化振興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百姓的文化需求作為我們開展文化工作的源泉,進行有針對性的文化供給側改革。
(五)文化提前介入,為農旅結合項目注入文化靈魂。結合發展模式,配套建設差異化的鄉村記憶館,賦予鄉村旅游的地域靈魂。打造鄉村記憶展館,這所有的展示館均圍繞“記得住鄉愁”這一條主線打造,實現一館一特色。
四、結語
當下,鄉村振興迫在眉睫,是擺在各級黨委和政府面前的重大課題。鄉村文化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保證,必須引起更大關注。文化振興是軟實力,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必要一環。各級黨委政府應頂層策劃、系統推進,強化引領,加強保障,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二三卷;
[2] 孫景淼,鄉村振興的浙江實踐,浙江人民出版社,2019.9;
[3] 茍文峰,鄉村振興的理論、實踐與政策研究,中國經濟出版社,20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