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會工作本土化是指外部社會工作模式進入中國并與之互動以滿足中國社會需要的過程。社會工作價值體系作為職業的本質屬性,具有相對獨立性。因此,我國在引入專業社會工作的時候,必須尋求其重要價值中與中國傳統文化因素相符合的地方。但是我國傳統文化在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演變之后,仍然保持著一定的發展慣性,社會工作在本土化過程中難免會碰到一些倫理困境,亟待解決。
關鍵詞:社會工作;本土化;倫理困境
一、研究背景
近些年來,隨著我國的城鎮化和工業化的發展,國民經濟得到巨大的發展,但在經濟得到巨大發展的同時也涌現了很多社會問題。社會工作雖然是西方國家產物,但它的功能與理念對促進社會的和諧與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社會工作的助人理念和助人活動越來越被政府看中,政府購買的社會工作的服務也越來越多。但是,社會工作畢竟是一個“舶來品”,我國是擁有五千年悠久東方歷史的文明古國,與西方國家的歷史文化有著巨大差異,因此,社會工作在我們國家的本土化過程中會產生“水土不服”的現象。
二、倫理困境產生的原因
我國本土化最大的原因就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我們說,社會工作能夠作為一門專業在我國得到發展,是因為它與我國的國情有一定契合的部分,但是我國是一個由“傳統文化價值”作為國家社會倫理價值的東方大國,部分傳統文化對社會大眾的影響已經很難根除了。
(一)儒家文化的影響。儒家文化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和核心內容,在與社會工作在我國的發展過程中碰撞了很多火花。傳統文化以“仁”為中心,主張仁愛,這與西方社會工作的一些價值觀有共通的地方。由于儒家思想在傳統文化當中占很大一部分,所以,它對我國社會工作倫理價值體系的建設會產生很大的影響。我們可以找出儒家思想當中一些可以適應當前我國社會工作發展的部分,把它們融入到我國社會工作倫理體系當中,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1]。
(二)“孝”文化和“遠親不如近鄰”觀念的影響。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中的“孝”文化作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已經從家庭倫理逐漸演變成社會倫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將孝道文化融入到社會工作倫理價值體系當中是我們需要做的。另外,我國自古以來“遠親不如近鄰”的傳統觀念也對社會工作的本土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尤其在廣大的農村地區。費孝通在他的《鄉土中國》中提到“中國的鄉土社會本質上是人情的社會”,這句話就揭示了在我國社會中我們廣大的人民群眾在碰到問題的時候首先想到的是身邊親近的人,而不是向政府或者社會組織求救,由于社會工作的普及度不高,所以更不會求助于社工機構。其實在社會工作助人方法當中案主的親友和鄰居都是能夠幫助案主達到案主目標的資源,社會工作者要做的就是幫助案主連接這些資源,幫助案主更好地解決問題。
三、倫理困境的具體表現
(一)從價值視角分析。關于價值視角,社會工作倫理在本土化過程中面臨著專業社工倫理與社工的個人價值、社工個人價值與服務對象的價值觀、社會工作專業倫理與社會價值的困境、以及社工本人的生長環境、“三觀”的不同導致他們對專業倫理價值的理解及認可程度會有不同,尤其是當社會工作者在實務過程中常常置身于各種矛盾關系中的時候,他們都有可能會出現倫理價值抉擇的困境。
(二)從具體實務中來分析。學界對具體社會工作實務領域及人群的倫理困境研究相對較多,涉及到學校、醫院、福利機構、智障機構、敬老院等機構,婦女、殘疾人、同性戀、流浪兒童、留守兒童等人群。
以家暴中受到家暴的婦女的倫理抉擇為例,受到傳統文化中“家丑不可外揚”和中國傳統的“父權”文化的影響,很多的婦女在受到家暴之后都選擇忍氣吞聲。這是家暴危機的常見案例,隱含諸多倫理議。面對這一倫理困境,社會工作者應該如何應對?首先來分析一下這一問題可能會碰到的倫理難題有哪些。
1.案主利益與案主自決。比如受到家暴的婦女在受到家暴后找到社會工作者求助,在工作者介入一段時間后,案主告訴工作者她的丈夫已經有一段時間沒有對自己動手了,想要結束工作關系,但是工作者覺得家暴可能還會發生,但基于案主自決原則,工作者只能尊重工作者的意愿[2]。
2.保密原則。大多數家暴發生在私人生活中。從司法角度看,家庭隱私權應當受到特別保護,但一些家庭隱私權問題的主體必然會涉及到相應的案件中。
3.在實踐中,社工應堅持價值中立原則,避免混淆個人價值觀。然而,在家庭暴力的實際工作中,社會工作者和受害者的價值觀可能會發生沖突,從而引發倫理困境。
在社會工作中,在處理個人價值與職業價值的沖突時,僅僅理解接受表面的意義是遠遠不夠的。接受并不意味著我們應該盲目認同別人的想法,或者犧牲自己的價值來支持別人的價值,而是應該客觀地看待問題。因此,在社會工作實踐中,社工不僅要結合專業理論,還要結合具體情況,靈活運用理論,不要用個人價值來衡量和判斷服務對象的價值。如何避免案件所有人的隱私被泄露,是社會工作者需要特別關注的問題[3]。
四、社工倫理本土化運用中的建議
針對上述提到的我國社會工作本土化進程中遇到的倫理困境,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建設和完善[4]。(1)加強和完善一線社會工作者的專業水平和倫理教育培訓。社會工作發展機構需要增加對工作者的專業培訓,強化工作者的內在價值與專業水平,為出現倫理困境的工作者及時提供必要的督導,以保證社會工作倫理在服務中得到更好的實踐。(2)強化社會服務機構要承擔的倫理責任。社會服務機構是既是對案主的服務提供者,同時也是政府項目的服務承接者。(3)制定更細致明確的社會工作倫理規范。有關部門可以考慮借鑒西方國家制定倫理原則的經驗和做法,細化現行的道德規范,將中國的社會文化傳統和社工的實踐理性結合起來,形成符合中國特色的倫理規范。
五、總結
一般來說,對于社會工作倫理本土化的探索,學術界普遍反對照搬西方現有的社會工作倫理體系,但贊同借鑒西方社會工作倫理。同時,強調在中國社會工作的基礎上,吸收和發展中國傳統的倫理文化,是中國社會發展的需要。本土的社會工作倫理建設需要考慮諸多因素,不僅需要考慮社會工作改善貧困群眾生活、調整社會關系、促進政策變革、增加機會、提高社會福利等人文關懷價值和理念,還需要結合實際情況加以考慮結合我國國情、文化和社會工作,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符合新時期我國社會工作發展需要的倫理體系[5]。
參考文獻
[1] 顏安,王福帥.社會工作倫理本土化研究述評[J].社會工作,2018(02):103-109+112.
[2] 高萌,陶宇.家暴個案中的社會工作倫理困境研究[J].青少年研究與實踐,2018,33(02):52-57.
[3] 劉艷霞,張瑞凱,張明月.社會工作本土化進程中專業倫理的實踐困境與行為抉擇——以北京市五家社會工作機構實踐為例[J].社會工作與管理,2018,18(06):13-18.
[4] 文穎慧.社會工作實務中保密原則的倫理困境及其決策研究[J].中國社會工作,2018(25):30-32.
[5] 沈錦浩.小組社會工作本土實踐中的倫理困境與出路[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8,34(04):25-29.
作者簡介:胡迎(1996—),女,安徽安慶人,長春理工大學法學院2018級社會工作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區社會工作與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