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
摘? 要:在現階段的農村小學體育與健康教學當中,切實做好體育課堂的教學工作,其不僅僅對于提高農村小學體育與健康教學的成效有著極大的幫助,同時對于強健農村學生的體魄,養成學生的終身鍛煉意識也有著積極的作用。鑒于此,教師在組織開展農村小學體育與健康教學工作當中,既要嘗試改變自身的教學思路,著重去啟迪學生的終身鍛煉意識。又要豐富和拓展教育方法,采用更加多樣化的方式來展開體育與健康教學工作,從而切實激起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致和動力。當然,教師還應該根據學生體育鍛煉的需要,組織開展具體的體育競技活動,并以此來提高農村地區小學體育與健康教學的成效。
關鍵詞:農村;小學;體育與健康;具體方法
隨著新課程改革在農村小學體育與健康教學當中的深入和推進,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關注學生的綜合全面發展,并致力于做好農村地區小學體育與健康的教學工作。但是就目前的教育形式來看,農村小學體育與健康教學過程中還是有不少的問題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絕大多數農村地區的小學體育教師都是由其他主要學科的教師所擔任,因此,教師自身的體育素養和專業授課能力是比較缺乏的,不僅所組織開展的一些體育活動缺乏成效,完全沒有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同時單一且無趣的體育活動讓越來越多的學生喪失了繼續參與的興致和動力。鑒于此,本文從三個方面來進行闡述和說明,希望能夠為現階段的農村小學體育與健康教學的實踐探究提供一些方法上的支持:
一、改變教學思路,著重啟迪學生的鍛煉意識
在現階段的農村小學體育與健康教學當中,想要真正提高教學的成效,關鍵在于對學生終身鍛煉意識的啟迪。但是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因為農村地區絕大多數的體育教師都是有其他學科教師所擔任,很少有專業的體育教師,進而在組織開展日常的體育與健康教學工作當中,是很少去關注和啟迪學生的終身鍛煉意識的,更不要說有針對性的組織開展體育教學活動。面對這種情況,就需要教師在組織開展農村小學體育與健康教學工作當中,著重去改變自身的教學思路,著重在教學過程中去啟迪學生的終身鍛煉意識。
例如,在“跳短繩”這部分內容的教學當中,為了在教學過程中實現對學生終身鍛煉意識的培育。教師就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課余時間,不定時的組織學生開展“3分鐘短繩速跳”活動。在本次活動開始階段,教師就可以將學生以五人為一組進行分組,并讓同一小組的學生在3分鐘的時間內一同來進行跳繩,在3分鐘內跳繩次數最多的學生既可獲得小組的勝利,并和其他小組的獲勝者在下一個3分鐘內決出最后的獲勝者。
二、豐富教育方法,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興致
想要切實提高農村地區小學體育與健康教學的成效,除了需要教師改變自身的教學思路,有目的的在教學過程中去啟迪學生的終身鍛煉意識,同時還需要適當的對教學方法進行拓展和優化,采用更加多樣化的方法指導體育教學工作的展開,從而切實調動起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致和動力。
例如,在“跑跳步”這部分內容的教學當中,為了充分調動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致和動力。教師除了帶領學生著重對跑跳步的相關理論知識進行學習之外,還可以就本節課的相關知識內容,組織學生開展一次具體的“聽信號跑”的趣味游戲活動。在本次活動當中,由教師作為游戲的裁判和信號的發令者,而學生們則作為參與者。每當教師所發出一個跑、跳或則步的口令時,學生則需要在瞬間根據教師的口令做出與之相同的動作,反應慢或則動作做錯誤的學生則淘汰,獲勝的則進入下一輪。借助此類體育游戲活動的組織和開展,其不僅極大的調動了學生參與的熱情和動力,同時也讓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受到了鍛煉,提升了學生的反應能力。
三、開展競技活動,切實提高體育教學的成效
雖然說,和城市小學學生相比較,農村地區學生的肥胖率偏低,但是絕大多數的學生依舊存在的不愿意鍛煉,自身身體素質低下的情況。面對這種情況,想要真正讓學生接受良好的鍛煉,就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組織開展具體的體育競技活動。
例如,在“30米直線跑”這部分內容的教學當中,教師就可以為學生設計“我是搬運小能手、看看誰跑的快”這種競技類型的體育活動,并鼓勵和引導學生踴躍的參與其中,從而在參與的過程中受到有效的鍛煉,提高小學體育與健康教學的成效。
綜上所述,在現階段的農村小學體育與健康教學當中,切實做好課堂的教學工作,其不僅推動了農村地區小學體育與健康教學的改革和發展,同時也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農村地區教師、學生對于體育與健康這門課程不重視的情況。基于此,教師在組織開展農村小學體育與健康教學當中,就應該牢牢分析和把握現階段農村地區小學體育與健康教學的實情,依照學生體育課堂學習的需要來對現有的一些教學手段進行調整和優化,并組織開展適合學生的體育運動,從而切實提高農村地區小學體育與健康教學的成效,實現學生身體素質的提升和發展。
參考文獻
[1]? 許浩. 基于創新角度的小學體育教學方法探究[J]. 當代體育科技,2013,3(10):87-88.
[2]? 馮蕾. 基于創新角度的小學體育教學方法探究[J]. 教育教學論壇,2014(01):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