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麗祥 田雨河 張政新
摘 ?要:目的 ?觀察且分析肝胃不和型慢性胃炎采取疏肝理氣湯治療對其生活質量及副作用發生率的影響。方法 ?抽取2019年3月~2020年3月期間山西省孝義市中醫院脾胃病科接診的65例慢性胃炎病癥患者開展研究,均經中醫學確診為肝胃不和型,依據隨機數字法分組,即常規組(n=32)和治療組(n=33)。常規組接受西藥診治,治療組采取疏肝理氣湯治療,比對兩組生活質量、臨床有效率及副作用等。結果 ?治療組診治有效率較常規組明顯提高(P<0.05);治療組生活質量及中醫證候積分相比于常規組具顯著優勢(P<0.05);在副作用指標上,治療組發生概率與常規組比較無較大差異(P>0.05)。結論 ?肝胃不和型慢性胃炎基于西藥診治前提下采取疏肝理氣湯治療可獲令人滿意的臨床效果,除改善生活質量外,亦能緩解癥狀,可行性較高,值得臨床應用。
關鍵詞:肝胃不和型;慢性胃炎;疏肝理氣湯;嗎丁啉
中圖分類號:R259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8011(2020)-11-0013-03
近年來慢性胃炎患病率呈逐年升高趨勢,其發病時間長、表現不一,易重復發作,對患者生活及工作均有不良影響。肝胃不和型慢性胃炎典型表現為肝氣郁結及腰痛,一般采取藥物療法,如多潘立酮、泮托拉唑腸溶膠囊等,但實踐表明,西藥診治雖能改善癥狀,但總體效果欠佳[1]。隨中醫學發展,中藥治療于肝胃不和型慢性胃炎中應用率明顯提升,其認為該病屬“胃痞、胃脘痛”等范疇,診治應以行氣消積、疏肝理氣為主[2]。本科室對2019年03月~2020年03月接治的患慢性胃炎患者(65例)展開研究,以西藥、中藥治療分組,詳情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抽取2019年3月~2020年3月期間山西省孝義市中醫院脾胃病科接診的65例慢性胃炎病癥患者開展研究,均經中醫學確診為肝胃不和型。依據隨機數字法分組,即常規組(n=32)和治療組(n=33),常規組中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5例;年齡范圍35~62歲,平均年齡(50.25±5.47)歲;病程2~6年,平均病程(4.25±1.02)年。治療組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3例;年齡范圍33~61歲,平均年齡(49.25±5.47)歲;病程2~6年,平均病程(4.25±1.02)年。兩組臨床資料比對分析,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比較價值。本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執行。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滿足《內科學》中對慢性胃炎的確診標準[3];②符合肝胃不和型診斷準則;③患者對研究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①并發其他消化疾病,如糜爛性胃炎亦或是胃黏膜增生;②患有重癥心腦血管疾病;③有藥物過敏史;④罹患精神疾病,言語功能障礙等。
1.3 ?方法
常規組予單純西藥治療,為患者提供泮托拉唑腸溶膠囊(生產廠家:杭州中美華東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10032,規格:40mg/粒)40mg,早飯前口服;嗎丁啉(生產廠家: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10113,規格:10mg/片),10mg/次,tid,飯前15~30min服用,持續用藥2個月。
治療組采取疏肝理氣湯治療,其中炒麥芽30g,厚樸18g,柴胡、炒白芍、郁金、枳殼及黨參各12g,木香與紫蘇各12g,甘草9g,酒大黃6g,砂仁6g,大棗3枚,將上述藥劑置于清水中熬制,砂仁需在其他藥劑熬制半小時后再放置。去渣服用,2次/d,持續用藥2個月。
1.4 ?觀察指標
①臨床療效。癥狀、體征徹底消失,胃鏡檢查炎癥反應顯著減輕為顯效;癥狀、體征基本消失,胃鏡檢查病變區域縮小至50%以上為有效;未能滿足以上指標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②生活質量及中醫證候積分。生活質量依據SF-36量表評分制進行評定,包括心理功能、軀體能力及總健康活力和社會能力,實行百分制,分數越高越好;參考中西醫結合學會所頒布的中醫癥狀評分準則進行兩組中醫證候積分的評價。③副作用。觀察并記錄兩組副作用。總發生率=副作用發生例數/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涉及資料均利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實施整合分析,其中中醫證候積分等計數資料以t檢驗,用(x±s)表示;副作用等計量資料則用χ2驗證驗,表示為[n(%)],P<0.05兩組對比差異顯著,且具統計學研究意義。
2 ?結果
2.1 ?臨床療效
臨床統計數據可得,治療組中藥診治后總效率相較于常規組有明顯提升,差異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2.2 ?生活質量、中醫證候積分
研究結果表明,治療組心理功能、軀體能力及總健康活力等生活質量因子與常規組比顯著提升,且與常規組比較,治療組中醫癥候積分更低,對比差異顯著(P<0.05)。見表2。
2.3 ?副作用
通過研究發現,治療組給藥后副作用僅出現1例,占比3.03%;常規組給藥后副作用出現4例,占比12.50%,兩組比較于統計學無意義(χ2 =2.052,P =0.152)。
3 ?討論
肝胃不和型慢性胃炎具常見性、多發性特征,其病發原理是因幽門螺旋桿菌亦或是病毒侵襲機體所致,不僅如此,生活習慣較差、長時間酗酒、飲用濃咖啡均可引發慢性胃炎,且長期用藥可致胃粘膜遭受損傷,部分患者膽汁逆流亦能引起胃粘膜損傷。藥物療法是目前臨床診治此病的首選方式,臨床效果較好,對相關癥狀有一定緩解功效,但其用藥過程中易引發諸多副作用,總體效果欠佳[4]。
疏肝理氣湯是中醫診治肝胃不和型慢性胃炎的典型藥方,其含有多種中成藥劑,具疏肝益脾、祛火消積作用。方中枳殼可改善胃脹及反酸等癥狀,發揮清除內熱,行滯消積的作用;郁金味苦,具活血行氣功效;紫蘇可解表祛寒,疏肝理氣,亦可安胎理氣;木香具行氣、促消化及健脾等效果,有顯著除濕功效。炒麥芽可行氣消食、健脾開胃;黨參可補中益氣、益肺,改善因慢性胃炎所誘發的消化不良及四肢乏力的體征;酒大黃有瀉火涼血和逐淤通經之功效;砂仁可溫中止瀉,主治脾胃氣滯;柴胡起和解表里、升陽疏肝作用;厚樸燥濕祛痰,亦能健胃消食,尤其適用于腹脹便秘者[5]。諸藥合用,潤燥相濟,肝氣疏理,氣機調和,胃氣得順,疾病得以全面康復。本次研究中,治療組診治有效率較常規組明顯提高(P<0.05);治療組生活質量及中醫癥候積分相比于常規組具顯著優勢(P<0.05);在副作用指標上,治療組發生概率與常規組比較無較大差異(P<0.05),提示疏肝理氣湯于肝胃不和型慢性胃炎診治中具理想應用效果,相比于西藥,中藥治療對腎臟功能無顯著性損傷,且有效降低了西藥診治中所出現的副作用,提高生活質量,改善預后[6]。
綜上所述,肝胃不和型慢性胃炎基于西藥診治前提下采取疏肝理氣湯治療可獲令人滿意的臨床效果,除改善生活質量外,亦能緩解癥狀,可行性較高,值得應用。
參考文獻
[1]張彥麗,成玉斌,孫舒君,等.四逆散合半夏瀉心湯輔助治療肝胃不和型慢性胃炎臨床效果觀察[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9,13(23):197-198.
[2]周一前,毛麗娟.四逆散加減治療肝胃不和型慢性胃炎的臨床觀察[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9,13(14):150-151.
[3]馬建娥.柴胡疏肝散治療肝胃不和型慢性胃炎30例[J].中國社區醫師,2018,34(34):109-110.
[4]靳曉敏.疏肝理氣湯治療肝胃不和型慢性胃炎的臨床研究[J].內蒙古中醫藥,2017,36(12):28-28.
[5]王長建,馬秀明.自擬理氣和胃湯治療肝胃不和型慢性胃炎臨床觀察[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19,14(03):102-105.
[6]林旭鋒.肝胃不和型急性胃炎行中藥六君子湯聯合方案對癥狀改善、毒副作用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黑龍江醫藥,2017,46(02):14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