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斯鋒
(萬寧市人民醫院外科,海南 萬寧 571500)
乳腺良性腫塊是女性的常見疾病,可分為乳腺纖維瘤、乳腺囊性增生和乳腺大導管乳頭狀瘤三種類型。該病患者主要的臨床表現包括乳房腫脹、疼痛、乳房內有腫塊等,可一定程度地影響其正常的生活[1]。本文以2017 年9 月至2019 年10 月期間萬寧市人民醫院收治的80 例乳腺良性腫塊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用乳腺區段切除手術治療該病的臨床效果。
選擇2017 年9 月至2019 年10 月期間萬寧市人民醫院收治的80 例乳腺良性腫塊患者為研究對象。這80 例患者均為女性,其年齡為25 ~48 歲,平均年齡(36.7±5.41)歲。將這80 例患者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參照組(40 例/ 組)。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相比,P >0.05,存在可比性。
采用乳腺微創手術對參照組患者進行治療。采用美國強生公司生產的Mammotome 乳腺微創手術系統對患者進行治療。手術的方法是:指導患者取平臥位或側臥位,對其手術區域進行局部浸潤麻醉。待麻醉起效后,在患者腫塊的周圍做一個長約3 mm 的切口。在超聲引導下將旋切刀置入患者腫塊所在的位置,將腫塊切除。用真空抽取機將切除的腫塊組織抽取出來,放置在活檢槽內。重復上述的操作,直至患者的乳腺腫塊被切除干凈。采用乳腺區段切除手術對試驗組患者進行治療。手術的方法是:使患者取平臥位或側臥位,將頭部略偏向健側。對于腫塊位置較深的患者,可適當墊高其患側的肩胛部,以便顯露腫塊。對患者進行常規的消毒鋪巾,然后用濃度為1%的利多卡因對其腫塊所在的區域進行局部浸潤麻醉。待麻醉起效后,以患者的乳頭為中心,在其腫塊的周圍做一個長約4 cm 的放射狀弧形切口,依次切開其皮膚及皮下組織,分離皮瓣,充分顯露腫塊。切開乳腺腺體組織,游離腫塊,然后將其徹底切除。對于體積較大,或與周圍組織的粘連緊密、無明顯包膜的腫塊,可沿著乳腺表面將其皮瓣分離,使其充分暴露,再將其切除。可適當擴大切除的范圍,以確保腫塊被徹底切除。在切除腫塊的過程中,應盡量保證腫塊的完整性,避免其內容物殘留。保留乳腺殘腔,逐個結扎出血點。用生理鹽水清洗切口后,對切口底部進行貫穿縫合,用可吸收縫線對皮下組織和腺體進行間斷性縫合或皮內縫合。在縫合的過程中,注意保護好乳腺內的導管。術后,用彈力繃帶對患處進行加壓包扎,持續包扎3 天左右。同時用抗生素對患者進行3 天的抗感染治療[2]。
治療結束后,觀察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及術后并發癥(包括病灶殘留、術后感染、皮下血腫及積液等)的發生情況。將其臨床療效分為痊愈、顯效、有效和無效。痊愈:治療后,患者的腫塊被完整切除,其切口愈合效果優良,其病情未復發。顯效:治療后,患者的腫塊被完整切除,其切口愈合良好,其病情未復發。有效:治療后,患者的腫塊被較為完整地切除,其切口愈合效果較好,其病情未復發。無效:治療后,患者的病情復發。總有效率=(痊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采用SPSS 21.0 統計軟件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 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 <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與參照組患者相比,試驗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較高,P <0.05。詳見表1。
術后,與參照組患者相比,試驗組患者并發癥的總發生率較低,P <0.05。詳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對比

表2 術后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的對比
乳腺腫塊是一種發病率較高的乳腺疾病,其中以良性腫塊較為多見。近年來,該病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乳腺良性腫塊可對患者的生活產生不良的影響(如懷孕后其病情可加重),還可進展為惡性腫瘤[3-4]。
目前,臨床上多采用乳腺微創手術及乳腺區段切除手術對乳腺良性腫塊患者進行治療。采用乳腺微創手術治療該病可取得一定的療效。但由于該手術的切口較小,術中無法直接觀察腫塊,故可發生切除不徹底、腫塊組織及其內容物殘留的現象,從而可增加患者術后感染、皮下血腫及病灶殘留等并發癥率的發生率。而且,該手術切口的形態較差,可損害患者乳房外形的美觀性。采用乳腺區段切除手術治療乳腺良性腫塊具有操作方便、安全性高、腫塊切除徹底、術后患者乳房的美觀性高等優點[5]。該手術的視野清晰,手術醫師可完整地清除腫塊及腫塊殘留,故可避免患者發生術后感染等并發癥。
本次研究的結果證實,對乳腺良性腫塊患者采用乳腺區段切除手術進行治療可顯著提高其臨床療效,降低其術后病灶殘留、感染、皮下血腫及積液等并發癥的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