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插圖小宜
肖某夜晚駕駛大型卡車不慎將行人王某撞倒在路中央,王某動彈不得,肖某逃逸。約五分鐘后,萬某開車途經此地,因夜色漸濃未發現躺在路中央的王某,不慎從王某身上碾壓而過,雖然車輛顛簸了一下卻未起疑心,駕車而去。約十分鐘后,下夜班的張某騎自行車路過,發現倒在血泊中的王某,趕緊打110報警并撥打120急救。約十五分鐘后,救護車到場發現王某已死亡,無法查明王某是被肖某駕車當場撞死,還是被萬某開車碾壓致死。
關于王某的死亡結果應由誰承擔責任,有如下三種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死亡結果歸屬于肖某及萬某。
第二種意見認為:死亡結果單獨歸屬于萬某。
第三種意見認為:根據存疑時有利于被告原則,死亡結果單獨歸屬于肖某。
筆者贊同第三種意見,分析如下:
我國當前的刑事法律中處處都體現著“存疑時有利于被告”原則,當事實在有罪與無罪之間存疑時,應按照無罪來處理。
就本案而言,存在兩種可能的情形。可能的情形一:肖某撞死王某,萬某碾壓的是王某的尸體。顯然,在此情形下,王某的死亡結果應歸屬于肖某。可能的情形二:肖某只是撞傷王某,并未致死,萬某隨后的碾壓導致其死亡。在此情形下,仍需要判斷肖某的撞擊行為與死亡結果是否有因果聯系,萬某的碾壓行為便是介入因素。根據以上情形進行分析,首先,肖某將王某撞倒在路中央動彈不得,可以預見若不救助王某,其存在被后續往來車輛碾壓的風險,但肖某仍駕車逃逸,最終導致王某被萬某開車“二次碾壓”;其次,先前行為(肖某撞倒王某)蘊含介入因素(后續車輛碾壓)的危險,萬某駕車屬于正常的介入因素,該介入因素導致的死亡結果應歸屬于肖某撞倒王某的先前行為。
綜上所述,本案兩種可能的情形中,肖某對死亡結果都要負責,不會冤枉肖某,死亡結果可歸屬于肖某;萬某有一半的可能性不用對死亡結果負責,可能會冤枉萬某,可使用“存疑時有利于被告原則”,死亡結果不歸屬于萬某。
因此,死亡結果應單獨歸屬于肖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