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苗

我國的聲樂藝術歷史悠久、內涵豐厚,在兩千多年的發展中經歷了幾經曲折與發展演化,走出了一條既具有中國文化特色底蘊又極具兼容并蓄、繼往開來的多元化發展之路。經歷了歷史的變遷,經歷了不同文化的撞擊與融合,中國聲樂藝術飽受風雨洗禮。吸收了豐富滋養,這株繁盛蔥蘢、生機勃勃的藝術之葩,已經代表著中國音樂藝術的一個重要部分逐漸屹立于世界藝術之林,體現著中國音樂鮮明與強烈的藝術特征與文化特征,是中華民族的精神符號之一。
縱觀聲樂藝術的發展脈絡,復雜多變,既有充滿規律性的繼承沿革,也有令人驚喜的創新進步,更有具有沖擊性的變化發展。其中引人深思的是,聲樂藝術的每一次變革與發展都是與歷史的發展、社會的變遷有著緊密的聯系,或者說聲樂藝術的發展即是社會發展變化的體現。本文即以此為切入點,梳理研究聲樂藝術發展過程與歷史發展脈絡的重要關系及相互影響與作用,進一步明晰聲樂藝術在歷史進程中的發展態勢與走向,梳理與觀察聲樂藝術的發展變化的成因、影響因素、藝術成果與文化價值,并以此管窺文化與藝術發展的基本特征與社會意義及價值。
中國古代的聲樂藝術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在中華古老的文明中便有延留下來的聲樂作品記載——“斷竹,續竹,飛土,逐肉。”(五帝時期的《彈歌),歌曲表現了遠古人民在狩獵時的場景。遠古時期的主要藝術形式是以“歌、樂、舞”為一體的綜合形式,稱之為樂舞,如黃帝時期的《云門大卷》、虞舜時期的《韶》、夏禹時期的《大夏》等,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歌”就是聲樂藝術的最早形式。在原始社會中,遠古人民出于對生產生活的需求而產生了大量的祭祀活動,如祭祀先祖、祭天、祭祀神明、祈雨等,樂舞便是在這些祭祀活動的演出主體,而歌曲的主要用途就是用于這些祭祀或慶典之中。可以看出,最早的聲樂藝術的出現及其存在的目的完全是出于生產生活的需要,是為勞作與祭祀等社會生活服務的,精神層面的價值與作用還不明顯。
當時間發展到了先秦時期,歌曲在這一階段有了令人驚喜的變化,《詩經》和《楚辭》的出現,標志著聲樂藝術開始轉向民間發展,受到了人民大眾的認同,“開始了獨立文化身份的確認”,真正以一種藝術符號存在于中華文化之中。這一時期社會有了一定的發展進步,生存不再是人們的唯一需求,而開始出現精神層面的要求,于是大量的民間歌曲應運而生,由此當時的歌曲可以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被保留下來的用于祭祀的雅樂,而另一種就是當時人民大眾創作的俗樂,也就是民間歌曲的最早形式,為中國聲樂藝術的發展奠定最早期的基礎。
在接下來的漢唐時期,是中國社會和中國音樂藝術發展的一個高峰。這一時期,農業的蓬勃發展為社會經濟與文化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破舊立新的革新精神是漢唐燦爛文明的強大助力,在這樣良好環境背景下,科技、文化、建筑、醫學、外交等領域取得很大的發展與繁榮,音樂尤其是聲樂藝術在這一背景環境下也獲得了長足的發展與進步。漢代的相和歌作為樂舞的發展形勢已經形成了比較明確的結構體裁,成為大型聲樂作品的表演形式;樂府歌詩、徒歌、但歌和百戲、角抵戲等民間聲樂表演形式也逐步涌現,為聲樂藝術的發展開啟了更為廣闊的空間。進入大唐盛世后,唐大曲以其豐富的內容與繁雜的結構發展到了繁盛的頂峰,《霓裳羽衣曲》等作品甚至流傳至今:唐聲詩、踏歌、吳歌西曲等民間歌曲形式也得到了發展:而歌舞戲的出現則是預示著歌曲與戲劇相結合而成的新型綜合藝術形式將會風靡一時。
宋代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經濟、文化教育與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時代,宋朝時中國GDP占世界比重60%,為各朝代之首,科技發展突飛猛進,政治也較開明廉潔。進入宋元時期,聲樂藝術呈現出新的發展趨勢。城市經濟的興盛與市民文化的發展,使流傳千年的大曲類宮廷音樂退出了藝術舞臺,而被當時文學發展所影響的宋代詞曲逐漸興盛,說唱藝術也開始以豐富多樣形式發展開來,而更值得關注的是宋雜劇的獨立與發展,使中國的戲劇藝術步入了一個新的紀元。元代蒙古族貴族入主中原,建立大一統帝國,促進了各民族人民在文化與藝術領域的交流與融合,為聲樂藝術的發展帶來了新的色彩。元散曲唱腔豐富而體現出極大的融合性,而雜劇則在飽饗各民族豐富的藝術營養后走向了發展成熟。
明清時期手工業和商品經濟發達,資本主義開始萌芽,文化藝術呈現世俗化趨勢,大量的文學作品小說的產生使得戲曲藝術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市民文化的興起也為說唱藝術的發展迎來了高峰,“清代說唱藝術種類之多、影響之大,無不達到了中國古代聲樂史上空前的規模”。
中國古代的聲樂藝術經歷了稚嫩到成熟的歷程,由早期的社會價值需求逐漸轉變為藝術價值偏重,這是與中國古代歷史各個朝代的發展更替有著緊密的聯系。中國古代史的脈絡基本上呈線條性穩步發展,社會文明也呈現出與其同步的不斷成長成熟,藝術作為古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伴隨其發展進程與其共同成長起來,發展形態也基本呈現穩步提升的形態,與社會發展同頻同步,相互影響。
當聲樂藝術的發展由具有原汁原味中國風格的聲音階段,邁入近代音樂發展史,我們迎來了中國聲樂藝術發展的嶄新階段。十九世紀末,在國民學堂中開設樂歌課,從而標志著中國近代史開端的學堂樂歌進入我們的視野。這一時期帶來了西方的思想、文化與價值觀,國人的出國熱潮不僅使中國民眾進一步接受西方文化,也帶來了西方的藝術與音樂。西風東漸成為這一時期音樂領域與聲樂藝術巨大變革,這些西方歌曲以及具有西式音樂特征的歌曲以其新鮮、優美、簡單易記、易于理解、便于傳唱等優勢,極大程度的沖擊了中國傳統音樂,成為了聲樂領域的主力軍。冼星海、蕭友梅、黃自、青主等大量留學西方的文人志士回國后,將西方音樂作品與西方音樂創作演唱技巧帶入了中國,他們創作了大量歌曲作品并致力于國民的音樂教育,使西方音樂藝術中的精粹廣為轉播,將西方音樂技巧播種在中國的藝術園地,使之與中國聲樂藝術特征交相融合,綻放出了全新的藝術之花。當時的聲樂作品無論從來源、創作技巧、音樂風格、演唱方式等方面都與傳統聲樂作品存在較大不同,對中國原有的聲樂藝術形式和審美取向造成了巨大沖擊。在西方音樂創作技法與中國本土音樂的碰撞與結合下,大量的現代藝術歌曲應運而生,《教我如何不想他》《也是微云》《我住長江頭》《玫瑰三愿》《思鄉》《漁光曲》《鐵蹄下的歌女》《松花江上》等藝術歌曲以其優美的旋律和先進的創作技法風靡一時并流傳至今。這一時期,抗日戰爭的爆發使大量的抗日救亡歌曲如雨后春筍不斷涌現,《義勇軍進行曲》《抗敵歌》《救亡進行曲》《打回老家去》《五月的鮮花》《鐵蹄下的歌女》《大刀進行曲》《延安頌》《延水謠》等作品唱出了中國人民面對民族危亡時心中的吶喊,表達了對于革命斗爭的頑強斗志與堅強決心,這些聲樂作品不僅是精神層面的抒發與表達,更是中國革命戰斗征程中的前進號角,激勵與帶領著全國人民團結一心、不懈奮斗,取得革命的最終勝利。
就聲樂藝術特征本身而言,這一時期西方音樂的沖擊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中國聲樂的走向。在原來故步自封、堅守本色的基礎上,驟然以不同的理念進行了全面的刷新與轉變。盡管這變化來的過于猛烈與巨大,面對曾經璀璨的中國古代聲樂藝術,讓人心中難免會帶有一些惋惜與遺憾,但是無論如何,這些經歷與變化都是歷史賦予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是我們必須去珍惜與接納的。就聲樂藝術的社會價值而言,由原來的以精神追求與情感表達為主的社會價值,轉向以社會文明發展需要、民眾需求以及革命斗爭迫切需要的社會價值,由精神層面的功能轉化為精神與現實層面雙重的功能與作用。可以說,藝術從遠古時期以實際社會發展需求而存在開始,歷經多個朝代歷史變遷,在社會面臨重大變革的時候,她永遠都是與時代同呼吸,與人民共命運,發時代之先聲、開社會之先風、啟智慧之先河,為社會的發展與人民的需求服務的。這一階段聲樂藝術的社會功能與作用被進一步凸顯出來,成為中國近現代革命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新中國成立后,音樂事業的蓬勃發展為聲樂藝術園地帶來了勃勃生機。大量聲樂藝術家如周小燕、郭淑珍、郭蘭英、王昆、胡松華、張權等的涌現,聲樂教育的專業化全面發展,《歌唱祖國》《我是一個兵》《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等充滿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的歌曲的誕生,新歌劇的迅速發展與進步,都使聲樂藝術園地萬象更新,開始步入新的歷史階段。社會經濟文化的穩定發展為藝術的繁榮造就了豐沃的土壤;改革開放之后,大量的外來音樂文化進入中國,對中國的聲樂給予了大量可借鑒與學習的契機,由此直至21世紀的今天,中國聲樂藝術以前所未有的繁榮態勢生機勃勃的發展壯大,走出了一條欣欣向榮的兼容并蓄、百花齊放的蓬勃發展之路。
1.聲樂作品呈多元化發展
當代的新中國走出了舊社會封閉僵化的局面,改革開放帶來的新鮮藝術資源不斷涌入,中國的音樂工作者汲取其中的精華與中國音樂相融合,在八十、九十年代形成了風靡一時的聲樂風格,如《我愛你中國》《在那希望的田野上》《那就是我》《我愛你塞北的雪》《啊!中國的土地》等藝術歌曲的復興,《鄉戀》《年輕的朋友來相會》《故鄉的云》《我的中國心》等流行歌曲的廣泛傳播,《一無所有》《新長征路上的搖滾》《夢回唐朝》等搖滾音樂的興起……。進入21世紀后,在弘揚民族化倡議下,越來越多的音樂工作者意識到民族音樂的重要性,于是很多的古代聲樂作品與音樂元素重新回歸了當代的聲樂創作。于是繼承、借鑒、創新幾個關鍵詞,譜寫出今天中國的聲樂藝術豐富而多元的主旋律。藝術歌曲、傳統民歌、古代歌曲、影視歌曲、戲曲選段、歌劇選曲、流行歌曲等各種形式與風格的聲樂作品百花齊放、競相吐艷、各領風騷,使聲樂藝術的百花園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盛景。
2.聲樂表演舞臺繁榮發展

繁榮穩定的政治局面,文化經濟的高速發展,對外交流的日益頻繁,使聲樂藝術舞臺迅速繁榮起來,一大批聲樂藝術家涌現出來,如早期的蔣大為、殷秀梅、吳雁澤、程志、佟鐵鑫等,之后的廖昌永、袁晨野、吳碧霞、田浩江等,可謂是江山代有人才出。與此同時,人們對聲樂藝術的理解與定義也開始有了新的拓展,聲樂表演藝術的演唱技巧本身也開始呈現多元與融合的發展態勢,在美聲唱法、民聲唱法、流行唱法三足鼎立的同時,一些民美、民通類的融合唱法逐漸出現,標志著中國的聲樂藝術開始在演唱技巧方面探索一條屬于自己的特色之路。
3.聲樂教育與理論研究的崛起與發展
自1977年開始恢復高考后,中國音樂教育開始了全面發展的新時期。聲樂教育界的領軍人物喻宜萱、周小燕、王品素、沈湘等老一代聲樂教育家為當代的聲樂教育貢獻了力量,打下了重要的基礎。世紀之交,經過高校連續10年的擴招,中國的高等教育得到了空前的發展與壯大,一大批聲樂教育工作者涌現出來,《聲樂基礎教程》《聲樂藝術教育叢書·曲庫》《新編中國聲樂作品選》等教材應運而生,使中國聲樂教育的普及范圍與專業化程度極大的提升。大量的聲樂教師與聲樂理論工作者除了演出與教學外,還致力于聲樂理論的研究與挖掘,石惟正、余篤剛、郭建民等寫作出版了《聲樂教育法》《聲樂語言藝術》《聲樂文化學》等著作,不僅填補了聲樂藝術研究領域的空缺,更是進一步為聲樂藝術的發展夯實了根基。
4.歌劇藝術的蓬勃發展
中國歌劇經過了20世紀上半葉的萌芽、建國初期的發展和改革開放時期的復蘇,在今天已經逐漸走向發展成熟,大量的原創歌劇被搬上了舞臺,如遼寧歌劇院創作的《蒼原》、陜西省歌舞劇院創作的《司馬遷》、上海歌劇院創作的《雷雨》、中國音樂學院創作的《再別康橋》等作品,都是在繼承民族歌劇的優良傳統與風格特色的基礎上,將西方歌劇創作技巧與中國音樂素材相結合,嘗試探索一種具有中國風格特征的中國歌劇模式。
走過坎坷曲折,歷經風雨洗禮,聲樂藝術之葩在中國大地上盛放……站在歷史與未來的交匯處,中國聲樂藝術的未來將去往何方,這是廣大聲樂藝術工作者一直關心關注的重要問題。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提出了“讓我國文藝以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屹立于世”,為聲樂藝術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將中華文化精髓與先進的藝術成果緊密結合,走一條中國聲樂的特色發展之路,必將走出聲樂藝術的中國氣派,必將屹立于世界藝術之林。
縱觀聲樂藝術的發展進程,在古代與朝代的更替一起經歷了稚嫩、成長與進步,在近代隨著社會的發展與變遷經歷了轉折、跌宕起伏與蛻變,在當代與穩定和諧的時代發展一起走進了繁榮發展、碩果累累的春天,在聲樂藝術的發展之路上我們看到了中國文化藝術的發展與變遷,看到了中華民族走過艱辛與曲折,看到了中國歷史的投影,事實證明,藝術與歷史走的始終是一條并行發展的路。歷史的發展造就了藝術的走向,藝術的功用回饋歷史、社會和人民,與民族文化血脈相連、與時代精神同頻共振,兩者關系緊密、相互影響。在進入社會主義新時代的今天,黨和國家正在帶領全國人民奔向更好的未來、創造更好的歷史,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中國聲樂藝術將會得到更好的發展,擁有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中國聲樂藝術工作者前仆后繼、同心協力,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時代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