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紅巖
回顧幾十年我在歌曲演唱中,不斷地探尋與摸索,我認為在演唱時,除了技巧的嫻熟,準確完美的表現作品的內涵和意蘊,是完成一首歌曲作品的必由之路。
聲樂是一門獨特的藝術,不同于美術、書法等靜態藝術。聲樂是通過演唱者把歌曲作者寫在紙上的作品,用聲樂的美傳遞給聽眾。這就有一個作品與演唱者之間的融合,使之作品得到完整的演繹,達到作者意想追求的境界。
每首歌曲都有它的獨創性,如何從意蘊里發現歌曲內容的獨創性,法國詩人歌德曾這樣論述:“獨特性的一個最好標志,就在于選擇題材之后,能把它加以充分的發揮,從而使得大家承認,壓根兒想不到會在這個題材里發現那么多東西。”而這些東西恰恰是內涵歌詞里的意蘊。
如何獲得這些意蘊?我在實踐中體會到,要想演唱好一首歌曲,首先要理解這首歌曲,要做到理解,我的做法是:先把歌詞反復吟誦,直到捻熟于心,再去逐字逐句的解意,把握詞的意蘊和要達到的境界。
如我演唱的《花語》,這是一首以花寓人,講的是花語。作者以花的形象示人,因為花也是有生命的,它和人一樣在大自然里生存,也有人一樣的喜怒哀樂,是有情感、有靈性的。當我反復吟誦著這首詞,像在聽他娓娓的訴說,它的自然、它的流暢、它的平實、它的無華,在感染著我,打動著我。就像在山野里和一朵無名的小花席地而坐,它像在對我說,又像在自言自語。這是花的獨白,在它獨自的花語里映出來的是人的形象,像無數小花一樣象征平凡人的形象。讓我看到了人的精神,觸摸到了人的靈魂。它在觸動著我的心靈,讓我得到了洗禮和感悟。你聽,《花語》在述說:“我是一朵無名的小花/開在莽莽的大山里邊/從沒見過游人/從沒聽過贊嘆/默默的飄香/默默的吐艷/春去秋來年復一年/花開花落無悔無怨/我是大山養育的女兒/給慈母的愛是我的笑顏。/我是一朵無名的小花/開在莽莽的大山里邊/不圖人前顯媚/也不妒芳自憐/歲歲一絲情/年年一份愿/花開花落平平淡淡/春華秋實自自然然/我是大山養育的女兒/給慈母的愛是我的心香一瓣。”我一遍遍的讀著這首詞,我被它一次次的感動。它讓我看到了平凡人的尊嚴,人的品格,心的純真,天性的善良,知恩圖報的大愛。它在用它的情懷觸及人們的靈魂,告訴人們什么是平凡,什么是平凡中的偉大。讀懂它,令我肅然起敬,讓我帶著一種禮贊,一種歌頌,去演唱它。這里,作曲家的音符帶著人性的贊美,舞著靈動的翅膀,飛進了每一顆心靈,這也讓我悟出了一首歌曲,只有演唱者把握了它的意蘊才能在歌聲中感染人、打動人,給人以啟迪,讓藝術作品臻于完美。
對意蘊的追求,不同風格不同內容的作品意蘊也不盡相同。如:有的寫人生、有的闡述哲理、有的贊頌祖國、有的抒發鄉愁……。如何去體味歌中不同的意蘊,深透的領會,準確的把握,真情的流露,藝術的再現,完美的詮釋,這是一個作品對演唱者的要求。這不僅是對演唱者素質的考量,也是對自身閱歷和文化底蘊的考量。例如:我在演唱一首闡述歷史背景的歌曲《甲午海戰百年祭》時,我首先要知道甲午海戰,讀懂作者要在這首作品里,抒發一種什么情感?要告訴人們什么?警世什么?為了弄懂這些,演唱好這首作品,我翻閱了大量有關甲午海戰的歷史資料,重溫了反映甲午海戰的影片,到大鹿島去親歷古戰場和拜謁鄧世昌雕像。回首聆聽一頁頁的史話,一幕幕的過往,是國殤、是感慨、是勵志、是國之強。只有內涵的豐富才能更好的揭示更深層的意蘊,提升自我的情感,把真情實感融入作品,使作品鮮活起來。讓我真實的看到了作者站在面向黃海的大孤山上抒懷,站在當今歷史的高度上發聲,你聽歌詞是這樣寫到:“大孤山屹立在黃海邊/山與海相伴/海與山相戀/山在講述歷史的昨天/海在訴說悲壯的甲午海戰/山在祭奠/海在祭奠/祭奠中華的好兒男/不忘國恥/不忘憂患/只有強盛才有尊嚴。”這首作品的曲風融進了評戲曲調,演唱時如歌如泣,既悲又壯。過門后,曲調轉為高亢,震人發饋,令人深省,唱者動情,聽者動容。
我國古代音樂論著《樂記》中說:“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認為歌唱是人們表達思想情感的,是表現人們的喜怒哀樂。由此可見,聲樂藝術演唱表達的目的,是運用嫻熟的歌唱技巧,用生動形象去表現歌曲的思想內容,和它的音樂內涵。以優美而充滿真摯情感的聲音,去打動和感染聽眾。而這一切都源自于演唱者對歌曲意韻的把握。所謂“聲情并茂”是指演唱者聲情具備,在演唱中以情帶聲,情賴聲傳,是用心體會出的歌曲中所蘊含的豐富情感。聲與情是在歌唱中兩個不同的元素,技巧再完美聲音沒有融入“情感”,是難以達到聲情并茂。歌曲中的意蘊,是靠演唱者自我的認知,理解的程度,領悟的深淺,去再現聲樂作品所描繪和表達的藝術形象和情感世界。歌唱藝術要做到寓情于聲,以情動人,將內心豐富情感與歌曲蘊含的情感產生共鳴。并用真情的歌唱去完美的表現。只有這樣,才會獲取演唱效果,用藝術的感染力去打動人們,給人以美的享受。
我在2009年,舉辦的個人獨唱音樂會上,我演唱了《我和我的祖國》這首經典的音樂作品,也是我在沈陽音樂學院時的老院長秦詠誠專程來參加我的音樂會。誰都知道這是一首當年被李谷一老師首唱的歌曲,瞬間傳遍了大江南北,唱響了祖國大地。歌曲唱到:“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無論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贊歌,我歌唱每一座高山,我歌唱每一條河,裊裊炊煙,小小村落,路上一道轍。我親愛的祖國,我永遠緊依著你的心窩,你用你那母親的脈搏和我訴說。我的祖國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浪是那海的赤子,海是那浪的依托,每當大海在微笑,我就是笑的漩渦,我分擔著海的憂愁,分享海的歡樂。我最親愛的祖國,你是大海永不干涸,永遠給我碧浪清波,心中的歌。”我深情的唱著這首歌,唱著每一個中國人心中的歌,無論是經歷過舊中國苦難的老人,還是伴隨著新中國誕生的人,為共和國獻出火紅青春的人,在改革開放中弄潮的人,僑居在海外的人或留洋海外的莘莘學子。每個人都與祖國有著深厚的情感,都有著各自不同的依戀,每當看到五星紅旗升起的時候,聽著國歌唱響的時候,都會眼含著淚花,心中熱血澎湃。我們都是祖國的兒女,祖國是我們的母親,母與子是永遠不會分離的。這是誰也無法割斷的血脈,無論你在哪里,是天涯、是海角,每一顆兒女的心都在緊貼著祖國,用情相牽,用愛相連。歌唱祖國是一個永恒的主題,對祖國的依戀,是每一個中華兒女心中的情愫。在我登臺演唱這首歌曲之前,我的老院長很動情的跟我講述了這首歌曲的創作。我聆聽著,他時而又給我吟唱上幾句,我被他的深情,被他抒發對祖國的愛,深深的打動了。他反復的對我說,唱好這首歌,一定要用情,一定要有對祖國真摯而深厚的情,一定要唱得自己動情,才能唱出對祖國的一片真情。一個“情”字,貫穿了他給我的解讀,道出了唱好這首歌的真諦。聽完老院長的一席話,我又是激動,又是忐忑。我對老院長說:“我怕唱不好,辜負了您老人家的一片心意”。他說:“不要因為我在這里,你就有負擔,放開去唱,只要唱出真情就好。”這首歌,我曾無數遍的唱過,每一次都帶著情感演唱,而這一次卻是情感在自然的流露,每一句歌詞都在入心,每一段旋律都是情在流淌。當我的演唱會一結束,我捧著一束鮮花,走向了我的老院長秦詠誠面前,他在給我鼓掌,臉上露著贊許的笑容。我把鮮花獻給了他,并和他留下了我一生中最難忘的合影。通過這次我的獨唱音樂會,使我的感觸多多,感悟也多多。過去我對演唱的歌曲也很認真,也深知對作品的一無所知,或知之甚微,就無法理解作品,更達不到藝術表達的境界。歌唱是一種激發感情的藝術,演唱的過程就是感情體驗的過程,即是演唱者對聲樂作品,感情內涵和意蘊的體驗,也是演唱者的情感和音樂中表現的情感相互交融,產生共鳴的體驗。
如何把握歌曲演唱中的意蘊?我感到這是和演唱者審美意識,和對聲樂作品的審美認識是分不開的。如何對歌詞中美感欣賞,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認知。聲樂作品,尤其藝術歌曲,大都以詩詞或散文式優美而帶有韻味的語言,作為創作的基礎,通常我們演唱一首歌曲,首先欣賞的是歌詞的美,通過歌詞,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立意,流露的思想情感。音樂的審美,是準確領悟音樂作品的切入點,貫穿線。是領悟作曲家創作的意圖,獨特的藝術表現和它描繪的意境優美,旋律回蕩的浪漫,這也是演唱者詮釋作品的關鍵。
我在聲樂作品的演唱中體會到,一個好的演唱者要有豐富的想象力和視覺的畫面感。例如:我在演唱《小河淌水》時,隨著前奏的開始,音樂就營造出了一種意境:寧靜的夜晚,在銀色的月光下,美麗聰慧的阿妹,站在山坡上,她悠然飄逸,情意不盡,觸景生情,望月抒懷。把對情郎哥的一片深情,全部傾注到優美的歌聲中。有了這種充滿詩情畫意的想象,想象出一種美的意境,在這種意境里,你就會也像一個純情的少女,用甜美柔和、明亮圓潤的聲音,演唱出流暢婉轉的優美旋律,淋漓盡致的表達了人物的情感。
把握歌曲演唱中的意蘊,除對歌曲內容、思想、情感的解讀,還要把握好作品的風格和韻味。不同風格的、不同韻味的作品,所要表達的內容和思想感情是不一樣的,一首音樂作品,作曲家往往會在標題下注明:“自由地、遼闊地、熱情地、雄壯地、民歌風”等等,這就是作曲家對作品風格的提示。一般說都比較抽象,還需演唱者,去根據時代背景,地域環境,民族性格,風俗習慣,曲式,調式,旋律特征,語言特點和情感需要等等,都需要演唱者,去加深理解和處理。一首歌曲所要表達的內容是多方面的,有些內容,是作曲家在創作過程中,無法用音符表達的。必需由演唱者自己去體會,去感悟,去挖掘,使作曲家的曲外之意,由演唱者解讀出來。好的歌唱家,往往會不滿足曲譜中所記的音,往往會在演唱中增加一些裝飾,如:顫音、滑音等,去彌補原創的不足,把自己獨有的情感和意蘊融入到音樂作品中。使之歌曲旋律更加完美,韻味十足。陜北歌王王向榮就是以他那磁性、略帶滄桑的聲音,和淳樸真摯的情感,把信天游《淚蛋蛋拋在沙蒿蒿墚》演唱的催人淚下。把一個身處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原上相思的年輕人的悲苦和蒼涼,表現的淋漓盡致,真切動人。完全達到了“融情、唱心”的境界,超越了原作品的藝術魅力。
再以我演唱的兩首不同地域,不同風格的作品為例:一首是《神鼓》,一首是《西部腰鼓》。據清·楊賓《柳邊紀略》載:“跳神者……,以鈴系臀后,搖之作聲,而手擊鼓。鼓以單牛皮冒鐵圈,有環數枚在柄,且擊且搖,其聲索索然。”這里他描繪出了“鼓”的形象,鼓的形狀,和跳神時鼓的狀態。據《黑龍江志稿》“祭禮”上記載:“家有病者,不知醫藥之事,輒招巫入室誦經,裝束如方相裝,以鼓隨之,應聲跳舞。禳病用巫祝,俗謂“燒太平香也”。神鼓過去是用于祭神祭天,用于民間的跳神,驅邪禳病去災。流傳于東北各地。今天“神鼓”主要在滿族五谷豐登時唱慶豐收敲響的民族樂器,它在滿族音樂中占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在族群慶祝時邊敲邊唱邊舞,極具滿族薩滿文化特色。我在《神鼓》中唱到:“聽著敲響的神鼓,看著飛旋的舞步,神鼓敲響慶豐收五谷,敲響神鼓唱吉祥祝福,敲醒頭上的天,敲樂地上的土,敲山山放歌,敲水水起舞,敲著滿鄉世傳的民風,敲出一幅民俗的畫圖。聽著敲響的神鼓,看著飛旋的舞步,神鼓敲響賀年年太平,敲響神鼓祈歲歲得福,敲狂山村漢子,敲醉鄉野村姑,敲出心氣高,敲出干勁足,敲著滿鄉富饒的生活,敲出一個興旺的民族。”我在歡樂的鼓聲中歌唱,神情在飛揚,聽著鼓聲,我在感受著一種特有的民族文化,在這片東北的黑土地上,隨著時代的變遷,神鼓的神韻,在人們不斷的追求中,演變著它的功能,賦予了它的新生。再不是過去“跳神”,而是今天的喜慶。
《西部腰鼓》與《神鼓》是兩首截然不同的音樂作品,一個在東北,一個在西北,不僅地域不同,音樂的風格也不相同,就“腰鼓”而言,不同地區的腰鼓,所表演的內容和技法也不盡相同。在意蘊、風格、特色上各有各的特點。西部腰鼓所展現的,是一群黃土高原上的漢子,面對黃土高天,一片真情,一腔肝膽,情潮激蕩,熱血沸騰。踏黃土,打腰鼓,在唱、在歌、在舞、在喊,裹挾著一種粗狂而奔放的氣勢,張揚著一種民族的豪氣,歡樂著人們的生活,振奮著人們的精神,撞擊著人們的心靈。讓我們領略了大西北的風貌,民族的風采。而這一切都借助于“腰鼓”的獨特的藝術形象。你聽我在《西部腰鼓》中是這樣唱到:“羊肚毛巾扎出英武,粗布蘭帶系著風骨,拴緊火紅腰鼓,鼓聲唱沸西部。旁敲如馬蹄揚花,側擊似羊角翻舞,敲出一個萬象更新,敲出一個天翻地覆。敲得火辣辣的太陽直喝彩,敲得九曲黃河也起舞。西部腰鼓熱戀黃土,聲聲震撼中華民族,揮起一股雄風,灑下滿懷情愫。飛轉如鷂子翻身,騰躍似下山猛虎,敲出一個龍鳳呈祥,敲出一個國強民富。敲得紅火火的神洲放異彩,敲得多嬌江山起宏圖。”唱著這首歌,仿佛一個偌大的中國,都在這鼓聲中起舞,展示出一種民族的風采,一種藝術力量的震撼。
總之,只有演唱者很好的把握了歌曲作品中的意蘊,才能把作品演繹得有血有肉,入情入理,與心靈呼應。演唱出聲樂藝術作品應有的感染力和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