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從突發事件后的心理應激反應、網絡信息對心理的影響、從經歷苦難中獲得成長三個方面,分析突發事件對心理的影響以及我們如何更好地應對。
絕大多數人在經歷重大突發事件時都會有焦慮、恐慌等負性情緒,這些是正常反應,是人類在長期進化中形成的自我保護機制。心理應激反應可以提醒我們對外部環境保持警覺,及時調整自身去適應環境,我們自身也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應對這些心理壓力。因此,我們應當接納并允許自己有這些應激反應。當發現自己的心理應激反應比較大時,可以有針對性地采取一些有效方法進行自我調適。如果情緒壓力大,可以借助網絡平臺學習放松技術,如腹式呼吸、正念冥想等方法;如果認知壓力大,應當減少各種信息的影響,少看手機,多讀書或做其他有益身心的事情;如果行為方面的變化比較大,應當提醒自己及時調整。
適應這些心理應激反應需要時間,不能心急。通常會經歷三個階段,疫情暴發之初很多人都處于心理警戒期,恐慌、焦慮、憤怒、失望、委屈等情緒比較普遍。警戒期持續一段時間,隨著疫情防控工作的有效開展,心理應激反應慢慢減弱,開始進入適應期或抵抗期,大部分人通過自己的努力開始適應疫情帶來的各種不良情緒體驗和生活不適,少數人很難適應,身體和心理仍處于抵抗應激的狀態。隨著時間推移,第三階段可能是消退期或衰竭期,適應較好的人,疫情帶來的壓力逐漸消退,重建心理和生活平衡;適應不好,可能進入衰竭期,會感覺很痛苦,正常的生活和社會功能受損,也可能因此而生病。
不是每個人都會經歷心理應激的三個階段,或者同步經歷這幾個階段。人和人的差異很大,不同人受疫情的影響程度也不同。世界衛生組織的調查顯示,自然災害或重大突發事件后,直接受災人群中約20%~40%的人會出現輕度的心理失調,這些人不需要特別的心理干預,大部分會在一段時間內得到緩解;有30%~50%的人可能會出現中度到重度的心理失調,如果能夠及時得到心理干預和社會支持系統的支持,大部分也可以得到緩解;需要注意的是,約20%的人可能需要長期心理援助。這種情況下,自己解決不了問題,就要尋求專業幫助了。突發事件后的心理援助是專業性較強的工作,實施心理援助的工作者如果沒有足夠的專業水平,不僅不能幫助受害者擺脫痛苦,而且還可能給他們帶來二次創傷,甚至會給自己帶來次生傷害。
疫情中,我們的心理受很多因素的影響。疫情發展情況、政府應對情況、疫情相關的科研進展情況,這些關鍵信息都會在很短時間內引發廣泛關注,引起一定的社會情緒。病毒通過多種途徑影響著我們的健康,疫情通過一種途徑—信息,影響著整個社會。

在個體層面,疫情對人們的影響主要體現在認知負荷大,每天都會接觸到大量信息,有些難辨真偽,有些信息在很多平臺上傳播,反復多次看到。這些有用無用的信息占用大腦的認知加工資源,導致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判斷能力下降、疑心加重。而且,人們往往會關注極端信息和負面信息,這些信息更容易引發情緒波動。在群體層面,疫情之初由于信息公開不夠及時和準確,信息發布不夠嚴謹和規范,引發了非理性恐慌和憤怒以及搶購行為。隨著媒體信息的發布、過濾、澄清機制的完善,信息在風險溝通中的積極作用日益體現,疫情防控進展讓大家看到了希望,社會層面的負性情緒有了較大緩解。
遭遇突發事件或重大事件時,關注自身安危的我們會特別希望獲得外界信息,就像溺水時拼命想要抓住什么東西,而網絡信息可以非常便捷地被我們獲取到,因此這種情況下“總想看手機”也是正常的心理需求。需要注意的是,紛繁復雜的網絡信息中,有些信息可以增加我們的控制感和安全感,有些信息只會徒增煩惱和痛苦。現代網絡社會中個人情緒、群體情緒、公共情緒與社會情緒的邊界越來越模糊。自媒體、官方媒體以及傳統的受眾,都可以成為信息的來源或者傳播者,甚至都不需要是人,很可能只是一個“算法”在網絡上扮演著人的角色,傳遞著吸引眼球的信息。信息渠道越來越多,信息越來越雜,在突發事件后大家普遍關注網絡信息的基本前提下,網絡信息對我們的影響就越來越大。
突發事件后,我們首先還是應當關注主流媒體,獲取更為準確的、能夠真正給我們帶來控制感和安全感的信息。自媒體正在飛速發展,但現實情況是有很多自媒體遵循著信息市場的商業邏輯—營銷、流量至上,以標題黨和雞湯文贏得10萬+閱讀量,販賣焦慮和恐慌、販賣痛點和笑點,實際上是在違背新聞選擇的真實性和客觀性等價值標準,助長受眾的不良情緒和非理性的社會心態。主流媒體正在不斷改進輿論引導方式,及時發聲、重視時效、貼近生活。此次疫情中,很多主流媒體在及時發聲的同時,設置了舉報謠言或假新聞的版塊,這也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突發事件后往往虛假信息的傳播更為嚴重,且負面效果會不斷擴散。所以,突發事件后,我們對待網絡信息的基本心態應當是理性,盡量通過官方媒體獲取權威信息,控制每天看網絡信息的時間,避免信息過載、影響認知和情緒、影響身體健康。
本次疫情是一次全國人民都不得不面對的大災難。但是,疫情帶給我們的不止是焦慮和恐慌。就在非常艱難的時刻,我們仍然能夠看到穿透烏云的縷縷陽光,仍然能夠看到很多積極樂觀的社會情緒,例如對患病者的同情、對醫護人員的信任、對戰斗在抗疫一線的各行業人員的感恩,這也是疫情中社會心理的一個表現。
在疫情期間,我們曾經做過一個網絡調查,想知道經歷疫情后人們可能會在哪些方面發生積極的改變。我們獲得了1132名作答者回復的有效數據,其中81.2%的人年齡在19~45歲之間。從填答問卷的結果看,這次疫情會對民眾的生活和心理健康帶來一些積極改變,如更加注重鍛煉身體、更加注意個人衛生、作息更加規律;還有一些深層次的影響,如重新認識家庭的重要性,更具大局意識,更能感受到人間真愛,更能認識到個人工作對于社會的意義。這就是經歷苦難獲得成長。
經歷苦難或應對壓力時,我們可以學習一些自我心理調適的方法,就像前文提到的放松技術等。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還應該相信自己的心理韌性,這是一個心理學概念,指的是讓自己積極的心理能力發揮作用,給自己信心和力量。心理學研究發現,有些孩子出身貧窮、家庭破裂、父母患病、艱難成長,但他們仍然可以很好地學習,很好地適應家庭和學校生活,并最終實現社會意義上的成功人生。很多人在生活中經歷了暴力事件、喪親、疾病甚至肢體殘障,但他們并沒有從此籠罩在沮喪和悲痛的人生中,而是走出創傷陰影、適應新的生活。心理韌性就像是人類在進化中形成的一種自我保護的本能,當環境發生變化時,可以幫助我們進行調整和適應。心理韌性涵蓋的因素很廣泛,如自尊、自我效能、自律、樂觀、積極行動、熱情、情緒穩定、計劃能力、問題解決能力、良好的人際關系、社會責任感等。這些人類自身具有的潛能,是幫助我們戰勝困難、走出逆境、獲得成長的信心和能量。
經歷苦難或應對壓力時,我們“不是一個人在戰斗”。當有需要時,我們可以從個體、組織、社會、文化等各個層面獲得資源。這次疫情發生后,我們通過電視、網絡等平臺學習心理健康知識,居家隔離期間家人關心關愛和互相支持,社區工作人員和下沉干部以及志愿者們為我們解決了很多生活困難,我們從新聞媒體報道中獲取有用的信息和體驗到感動、感受到力量,這些都是社會支持系統在發揮作用。社會支持系統為我們提供了抗擊疫情的物質支持和心理支持。
2018年我國啟動了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就是一個多層面的相對完善的架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核心是針對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提供針對性的心理服務,既包括突發事件后對個體的心理危機干預和更為長期的心理援助,也包括常態生活中對個體的心理咨詢、對普通人群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科學知識普及,以及更宏觀層面的社會心理疏導和社會心態塑造。
磨難不會壓垮我們。做好心理建設,我們一定能夠從磨難中獲得成長,有更大的勇氣和更強的能力迎接挑戰、創造美好。對個人是這樣,對民族也是這樣。一個民族是有記憶的。中華民族多災多難、歷經滄桑,仍然堅強挺立、走向復興,因為我們沒有忘記歷史上的苦痛和教訓,而且在抗爭和奮斗的歷程中積淀了愛國、包容、求實、進取等價值追求,成為中華民族不斷發展、不斷進步的精神支柱。我們在這場應對疫情的人民戰爭中積累的社會心理建設的新經驗,一定會融入民族文化中并得到繼續傳承,匯聚成推動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的精神力量。

陳雪峰,博士,現任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副所長,中國心理學會副秘書長,中國科學院工會職工心理健康服務中心主任。健康中國行動推進委員會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國家衛生健康委精神衛生與心理健康專家委員會委員、全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工作專家組專家。主要從事管理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研究,以及心理健康和社會心理服務的政策研究。主持和參與多項國家科技任務,在核心期刊發表論文30余篇,參編專著譯著10本。我國第一本心理健康藍皮書《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7~2018)》副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