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昭

在心理咨詢中,我們常常會談到一個詞匯:共情。它出現的頻率之高、使用之廣,是其他的概念所無法比擬的。幾乎所有的咨詢師都在學習和培訓的最初階段,就被要求對這種能力充分掌握。可盡管如此,我們對于它的意義和價值往往理解得不夠充分,以至于更容易將它僅僅視作一個輔助治療的手段,而非能夠幫到來訪者的不可或缺的途徑。
這是人本主義創始人羅杰斯最早提出的概念。它指的是體驗別人內心世界的能力,具體包含三個部分:
◎ 咨詢師借助求助者的言行,深入對方內心去體驗他的情感、思維。
◎ 咨詢師借助于知識和經驗,把握求助者的體驗與他的經歷和人格之間的聯系,更好地理解問題的實質。
◎ 咨詢師運用咨詢技巧,把自己的共情傳達給對方,以影響對方并取得反饋。(引自《咨詢心理學》樂國安)
如果通俗點去解讀這三個部分,可以這樣理解:
1我們需要站在來訪者的角度,甚至某種程度上要“成為”他,才能進入他的內心世界,明白他是怎么想的、他的感覺如何。
2當我們能夠進入他的世界,就能體會到為什么他會是如今的他,他目前的困境是怎么形成的。
3這種理解本身就具備治療意義,因為當我們將這種理解反饋給對方,就如同“看到”了他,“確認”了他的存在。而這一點對來訪者至關重要,因為凡是來尋求幫助的人,他在自己的生活中往往是孤立無援的。
我的來訪者小清,他顯然更需要被共情。
因為分裂樣人格與其他人格的區別之處在于:他們是孤獨的,習慣讓自己處在一個與他人、外界分離的空間。如果用一幅圖畫去描繪他們,那應該就是在一個偌大的世界中,分布著熙熙攘攘的人群,但是他們一定是躲在角落里的那個人。
所以與他們之間的溝通,其實非常困難。因為他們并不善于和別人交流,就算有溝通的欲望,也常常難以說清楚自己到底是怎么想的。并且因為表達艱難,他們就會有更多的沉默,而這就容易讓咨詢陷入停滯和困境。
此時的共情就尤為關鍵了。因為它并不是對對方的撫慰,或是去說一些溫暖人心的話。它更深層的含義就是理解、深深的理解,而這種理解就包括如何去體會他的沉默不語,能否允許對方沉默,以及當他在表達困難時,能夠去“貼近”他,盡量用對方的語言體系和構想與之交流。
而這些就在我與小清的咨詢中,出現過許多次。
小清在最初敘述他的故事時,是沒有問題的。可在接下來一段時間的咨詢后,我們的進展就止步不前了。因為他將信任仿佛都放在了最初那最為焦灼的時刻,所以最初能夠沒有太多保留地去表達自己的情感:焦慮、恐懼與內心沖突。但當這些焦慮被全然呈現,且得到減緩后,他的內心就暫時穩定了。于是接下來,他就恢復了分裂樣人格的日常狀態,與我的溝通出現停擺。
焦慮的減緩,其實也算咨詢的一個重要目標。但顯然對于小清而言,他更希望的是怎么能讓自己稍作調整,既能得到渴望的親密關系,又能在親密關系中不被吞噬、擁有屬于自己的空間。畢竟他還是喜歡女友的,并不想因為自己的緣故,而完全放棄這段來之不易的情感。
于是他糾結了。此時出現更多的沉默,正說明了他無法在兩者之間找到一個合適的心理空間。一想到要和對方在一起,就讓他陷入恐懼,如同當年和自己母親的時光。那些日子留給他的記憶,既有溫暖也有窒息感,但溫暖就算再美好也難以抵御窒息感的恐怖,于是小清遲遲無法前行一步??扇绻艞?,自己也會特別痛苦,那種拋棄或者被拋棄的想象,單單只是體會都無法接受。
于是小清陷入了長久的沉默。
而當我理解到他的沉默代表的含義,我也就沒有進一步地催促。而是在那段咨詢的日子里,和他共同在這個空間中靜默不語。
也許會有人問:來訪者尋求幫助,目的就是要掙脫自己的困境,要解決沖突。而這是需要咨詢師起到作用的,如果你都不說話,和他一起沉默下去,那這段咨詢的意義又何在呢?
但其實,這正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
因為對于分裂樣人格的來訪者,他們最擔心的就是會被“侵入”,這正如小清目前面臨的難題一般。如果我絲毫不顧他的感受、盲目切入,無論是給出建議還是急于安撫,這都如同他早年的母親一樣,代替他去思考和完成本屬于他自己的任務,這就重復了“再次侵入”的場景。而實際上,他如今的問題也正是這個癥結,他對女友缺乏信任,并不是因為女友真的會侵入他,但在他的感覺里,一旦和另外一個人進入深度關系,對方就勢必會侵入他的空間,他是無法信任對方的。
所以此時我們的克制和忍耐,就非常重要。
當我們沉默了一段日子后,小清有所松動了。
他對我說:我好像能安心地待在這里了,并且能和另一個人在一起這么久,這是我從未有過的體驗。我一直很難和別人接觸,就是因為一旦我進入別人的環境里,就會覺得不安,就會習慣性地想跑掉。別人以為我很冷漠、高傲,看起來好像根本不愿意和他們在一起,但實際上我比較敏感,也很緊張,覺得別人一定會侵入我的領地,那是我無法承受的。可現在,我有點動搖了,可能我將這種恐懼早已變成了自己的保護傘,無論對方是誰,只有把他們從我的世界里推出去,我才是安全的??蓪嶋H上,并不是每個人都會對我那樣。
小清的敘述,讓我在那一刻很是感動,我體驗到了他的信任與安心。而這正是這段咨詢最大的作用,因為只有他的安全感在增加,讓他敢于相信一個人,能夠和另一個人共同分享空間時,他的親密關系才能有真正的進展。
之后的小清開始嘗試和女友溝通,他將自己過去的經歷和體驗沒有保留地告訴了女友,這讓對方完全理解到他的處境。于是兩個人的關系緩和了,并且開始討論要如何相處下去,怎么能實現彼此既親密又獨立的關系。雖然走到這一步,并不意味著小清就此改變了自己的狀態和心境,也不能說他在關系上就完全暢通了,但我知道,這對小清來說是一個全新的開始,至少“親密關系”在向他開啟一扇窗,讓他有機會去重新建立自己想要和喜歡的關系模式。而這對他來說,相信比什么都更重要。
心理咨詢行業有個規矩,即來訪者來去自由,不拉不留。這個規矩和醫療行業“醫不叩門”的道理有一點相似。
我想象著,古代行走街巷的郎中,懸壺濟世時搖動手里的虎撐,用這種銅鈴聲告訴屋里和院子里的人,有醫生經過;求助的動作卻是需要有需求的人主動發起的。因為,醫生可以消除病癥,但是想要康復的欲望還是需要看病人的。醫生可以治好很多病,但治不好“命”。
心理咨詢行業在這方面也是如此。心理咨詢師會做很多教育普及型的工作,比如出書、寫文章、做講座、開課。一方面,這是向大眾傳播心理學知識,提升大眾心理保健意識;另一方面也借此向大眾展示了自己的專業能力,似乎是在告訴人們,我對我的工作了解很多,我有專業能力,我有專業特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