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鴿 焦延生

琪琪,小學四年級的女孩,令人羨慕的“別人家的孩子”。在學校里各方面表現都很優秀,擔任班長,學習成績優異,尤其擅長演講—經常代表學校參加演講比賽,拿過很多很多獎項。但是,在家時琪琪的某些表現卻令家長很是頭疼:一遇到不順心的事就哭,而且大哭特哭,沒完沒了。
米米,小學二年級的學生。每當遇到自己感覺做得不夠好的事情時,就會使勁揪自己的頭發。比如:語文課聽寫,她感覺自己寫得不夠好,沒有達到預期,就會不自覺地揪頭發;考試后,認為自己的成績不理想也會揪頭發。當父母發現時,她的頭頂已經禿了一小塊。家長為此憂心忡忡。
其實,不少孩子在很小的年齡就感受到了壓力的存在,只是他們還不善于表達,也不懂得合理地緩解壓力,時間長了就容易引發心理問題。然而大多數父母卻認為,小孩子哪來的壓力,一會兒就好了,由此忽視了幫助孩子有效地進行壓力管理。有的父母雖然感覺到孩子有壓力,但又簡單地認為孩子的壓力主要來自學習,殊不知孩子的壓力很多時候源于父母生活中的一些言談舉止。
那么,什么是心理壓力?它是個體在生活適應過程中的一種身心緊張狀態,源于環境要求與自身應對能力不平衡;這種緊張狀態傾向于通過非特異的心理和生理反應表現出來。心理學意義上的壓力是指人的內心沖突和與之相伴隨的情緒體驗。所以從心理學角度看,壓力是外部事件引發的一種內心體驗。生活中,我們感受到的外在的壓力其實來自我們內在的壓力。因為壓力是一個內在處理過程,它來自我們過去的經驗。它與我們的不安全感和信念有關,這也是為什么說孩子的很多壓力來自父母。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作為父母的我們如何避免對孩子造成心理壓力呢?
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父母一直在給孩子傳遞著無形的壓力。比如:小弟弟比你小,都會騎自行車了;鄰居家的小姐姐琴彈得可棒了;你們班的班長每次聽寫都是一百分……父母經常會把別人家孩子的優點和自己孩子的缺點比,我們要知道每個孩子都不是完美的,不可能擁有所有的優點和優勢。時間長了,孩子就會認為,我表現不好,這也不行,那也不好,便很容易產生自卑感。尤其是當孩子遇到困難和挫折時,孩子就會產生與實際不相符的心理壓力。
當孩子害怕自己不夠好,努力要做到完美,不能接受自己的失誤,就會產生壓力。當孩子想要取悅別人,以求被更好地接受,也會產生壓力。所以,我們要認識到每個孩子的獨特性以及發展的差異性,要根據自己孩子的實際情況實施教育,“靜待花開”而不是盲目攀比,給孩子制造不必要的心理壓力。
心理學上有著名的“跳蚤實驗”。它講的是跳蚤原本可以跳到一米多高,但是如果實驗人員在不到一米的地方蓋上一個玻璃片,這時跳蚤便會跳起來撞到玻璃片。因為不停地撞到玻璃片,跳蚤就會調整跳躍的高度。過一段時間后,哪怕已經拿掉了玻璃片,但跳蚤再也不會跳到原來的高度了。
生活中,我們對孩子的定義或評判,就像是一層無形的玻璃。它會阻礙孩子的發展,讓孩子被困在已經畫好的高度里。我們經常聽到父母說自己的孩子:自私、磨蹭、笨、馬虎……當我們隨意給孩子貼上標簽后,孩子就會認為自己就是這樣的,遇到類似的情景就會產生心理壓力,并伴有不良情緒的產生。所以,我們要從內心深處去接納孩子,善于發現孩子的閃光點,而不是隨意地給孩子貼標簽。比如孩子有些玩具或者書籍不喜歡和其他人分享,我們不能簡單地說孩子自私,而是要問清不想分享的原因是什么,并及時排除孩子的顧慮,孩子自然會樂于和其他人分享。

我們經常會聽到父母說“你不聽話,警察就來抓你了”“不聽話,我就不管你了”“今晚上別跟著媽媽睡了”,等等,還有的父母經常描繪一些虛構的、負面的情景來嚇唬孩子。
而荷蘭研究人員發現,比起中性事件,孩子們更能記住那些消極而虛構的事件,并會添油加醋。荷蘭馬斯特里赫特大學臨床心理學系的亨利·奧特加爾和同事找來76名年齡在7~9歲的孩子,要求他們回憶前一年經歷的某個真實事件(如表演音樂劇),以及一個虛構的中性事件(如換教室)和一個虛構的消極事件(如被冤枉抄襲同學作業)。一周之后,再要他們記起這些事件和細節。結果發現,74%的孩子都記起虛構的事件,并補充了一些虛假的細節。更重要的是,與那些回憶換教室的學生相比,回憶被指責抄襲作業的學生更有可能產生額外記憶。研究人員認為,因為大腦中儲存的消極信息之間聯系緊密,所以從一件壞事就容易想到另一件壞事。
所以,生活中如果父母經常嚇唬孩子,很容易造成孩子安全感的缺失。當孩子在生活中遇到類似問題時,就會產生不安全感,害怕失去控制,進而產生心理壓力,引起不適。因此,我們應正面引導孩子樹立規則意識,幫助孩子建立規則,讓他們認識到生活中處處充滿規則,從而愿意學習規則、執行規則,并慢慢養成良好的習慣。
概而言之,作為父母的我們要用心學習孩子生長發育的共性知識,細心觀察孩子的個性差異,耐心聆聽孩子的心聲,教會孩子理性表達自己的情緒情感,以緩解他們自身的心理壓力,使孩子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