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淑艷
【摘 要】目的 研究人性化護理干預對子宮肌瘤術后患者術后靜脈血栓栓塞的作用。方法選擇2016年4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收治的子宮肌瘤術后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護理方案將其分為對照組(50例)和觀察組(50例)。由病人。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觀察組采用人性化的護理干預。比較兩組患者下肢深靜脈栓塞的發生率,術前和術后5天血常規異常以及總體護理滿意度。結果觀察組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發生率為2.00%,低于對照組的16.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5天后觀察組血細胞比容,血小板和血紅蛋白異常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觀察組護理總滿意度為(92.25±3.07)分,高于對照組(81.17±4.06)。P <0.05)。結論人性化護理干預對子宮肌瘤術后手術后下肢深靜脈栓塞的預防效果良好。
【關鍵詞】子宮肌瘤術后;術后下肢深靜脈栓塞;預防;護理干預
【中圖分類號】R473.71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8-24--02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4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收治的100例子宮肌瘤術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護理方案的不同將其分為對照組(50例)和觀察組(50例)。男32例,女18例。平均年齡為(48.75±0.64)歲。觀察組男35例,女15例。平均年齡為(48.81±0.59)歲;合并癥的狀況。兩組之間的性別,年齡,合并癥及其他一般數據無顯著差異(P> 0.05),且具有可比性。入選標準:意識清晰,溝通能力正常的患者;入院前未接受抗凝治療的患者;接受擇期手術的患者。排除標準:先前有顱內出血或胃腸道出血的患者;有靜脈血栓栓塞病史的患者;腫瘤共存的患者;有凝血病或出血傾向的患者。該研究中的所有患者均已獲知該研究并被自愿納入。這項研究已由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并批準。
1.2 方法
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颊呓邮苁中g治療后,護理人員觀察患者的病情,完成各種記錄任務,按照醫生的指示為患者使用藥物,并根據患者的癥狀對患者進行護理措施。
觀察組結合人性化的護理干預措施,護理措施如下。①加強對患者術后狀況的觀察,并定期評估患肢的疼痛情況。同時,觀察并記錄肢體腫脹,膚色和其他身體癥狀。一旦發現異常情況,應及時告知醫生,并協助醫生進行相應的護理,以防止靜脈血栓栓塞;指導患者術后增加飲水量,并詳細觀察并記錄患者的日常體液輸入和輸出。②根據患者情況確定抗凝劑使用時間。全髖關節置換術(THR)患者通常在手術開始前1天使用抗凝藥物,而其他疾病患者則在手術藥物后6小時開始抗凝藥物。使用抗凝藥時,應加強留置引流管的顏色,引流量,引流速度和引流性能的觀察,并及時發現相關并發癥或不良反應。③麻醉和喚醒后,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況為患者做被動的床運動。運動方法告知患者家屬為患者進行被動的下肢運動,以避免長時間臥床休息引起的緩慢血液流動并促進血液循環。此外,可以機械地預防下肢的活動,例如使用下肢關節動員從30度開始對患者執行被動功能鍛煉,然后對患者逐步進行緩慢而快速的運動,直至到達患者身體為止。④護理人員在手術后應觀察患者患肢腫脹情況,并每天測量患肢周長,以掌握患肢腫脹的變化。觀察患者足動脈的搏動。您應及時向醫生報告,并協助醫生對他進行干預。同時,保持患者床單清潔,干燥和平坦,并每2小時更換一次加壓部位,以防止術后發生壓瘡。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觀察和計數兩組術后5天前后的術后發生率和血常規,并分析兩組的總體滿意度。
血液常規指標主要包括血細胞比容,血小板和血紅蛋白。通過寄出調查表可以獲得護理的總滿意度。它由患者填寫。分數是0到100。分數越高,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就越高。。
1.4 統計方法
使用SPSS 2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和分析。測量數據表示為平均值±標準偏差(x±s),并使用t檢驗。計數數據表示為比率和χ2檢驗。P <0.05被認為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下肢深靜脈栓塞的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下肢深靜脈栓塞發生率為2.00%(1/50),低于對照組的16.00%(8/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
2.2 兩組術前和術后血液常規異常的比較
兩組術前各項血常規檢查指標的異常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但是5天后,觀察組血液常規檢查指標異常的比例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觀察組術后5天各項血常規檢查指標所占比例無統計學意義(P> 0.05);各項指標異常率均高于術前(P <0.05)。
2.3 兩組護理人員的總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護理總滿意度為(92.25±3.07)分,高于對照組(81.17±4.06)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
3 討論
子宮肌瘤大手術后最常見的嚴重并發癥之一是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高發期是術后3到5天,也可以在以后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包括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和肺栓塞。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和肺栓塞屬于同一類型的疾病,且疾病的部位不同,不同時期的臨床表現也不同。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與緩慢的血流,高的凝血狀態和靜脈損傷密切相關。在溫和的條件下,它可以改善患者的身心疼痛,增加醫療費用,并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這種疾病是人道的。臨床研究指出,對于子宮肌瘤患者術后合理使用抗凝藥可以減少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發生率,證實了預防的重要性。
本研究觀察組下肢深靜脈栓塞的發生率及各項常規血常規檢查指標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 <0.05)。這項研究的結果表明,對子宮肌瘤術后患者進行人性化的護理干預可以通過積極,有效,科學,合理的術后功能鍛煉改善血液循環,并減少子宮肌瘤患者手術后的靜脈血栓形成。栓塞的發生率在確保手術治療效果的同時,避免了疾病影響患者身體的恢復。
綜上所述,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是子宮肌瘤手術后的常見并發癥之一。應加強人性化的護理措施,以減少血栓栓塞的發生率。
參考文獻
楊慶銘,王鴻利.子宮肌瘤術后大手術后靜脈血栓栓塞癥預防的臨床趨勢[J].中華子宮肌瘤術后雜志,2015,35(11):1121-1128.
徐燕.護理干預對子宮肌瘤術后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作用[J].中國實用醫藥,2015,10(24):263-264.
余苑.子宮肌瘤術后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護理干預[J].現代醫院,2010,10(2):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