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艷

【摘 要】目的:探究分析優化急診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臨床搶救工作中的干預價值。方法:選擇在2018年10月~2019年9月時段到我院接受搶救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46例,隨機數字表法方式分組,分為對照組以及觀察組,分別123例,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干預,觀察組接受優化急診護理方式干預,對兩組患者搶救效果進行觀察,并對比分析。結果:觀察組入院到完成分診評估時間、入院到完成全部檢查時間、搶救總共時間以及住院時間情況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對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搶救工作中應用優化急診護理干預,可有效縮短搶救時間、住院時間等,有利于更好的確保患者生命安全,在臨床中值得進一步推廣與借鑒。
【關鍵詞】急性心肌梗死;優化急診護理;搶救
【中圖分類號】R47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8-24--02
急性心肌梗死在臨床中屬于急危重癥,在急診科則是常見疾病,其發生率、致殘率、病亡率均較高,會給生命健康帶來較大威脅[1]。治療重點是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幫助疏通梗死血管,盡快恢復心肌血液灌注,中斷所帶來的損傷等,因此,如何提高工作效率,確保患者能夠在最短時間內獲得最為科學的治療尤為關鍵[2-3]。基于上述情況,本文就到我院進行搶救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開展研究,分析優化急診護理工作干預的臨床價值,具體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在2018年10月~2019年9月時段到我院接受搶救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46例,隨機數字表法方式分組,分為對照組以及觀察組,分別123例。對照組中:男性78例,女性45例,年齡40~72歲,平均年齡(58.87±3.56)歲,發病到接診時間范圍0.48~11.36h,平均(3.41±1.18)h;觀察組中:男性75例,女性48例,年齡40~75歲,平均年齡(55.90±3.54)歲,發病到接診時間范圍0.50~11.40h,平均(3.43±1.21)h。均由本人或者家屬簽訂同意書;組間各項基礎資料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可對照研究。
1.2 方法
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干預,主要內容:做好心理安撫工作,并對病情進行準確評估,實施觀察與記錄呼吸、心電圖變化、生命體征指標等情況,嚴格遵守醫囑指導服用藥物等。
觀察組接受優化急診護理方式干預,主要內容:(1)當接收到急救電話之后,確保在5min之內能夠派出救護車;在去往發病地點這一過程,需要詢問清楚具體位置、患者目前真實精神狀態等,并予以家屬安慰,指導如何開展簡單急救干預等[4]。(2)到達發病地點之后,相關護理人員需要即刻對患者行吸氧、補液以及心電監護等工作,在運上救護車的時候,一定要確保平穩。(3)在開往醫院這一過程中,護理人員需要對患者面色、病情變化等情況進行觀察,在有必要的情況下行鎮痛藥物干預,有利于避免出現躁動;與此同時,還應當準確評估病情,并通過電話、微信公眾號等方式匯報給醫院急診科相關醫生。(4)到達醫院在之后,需要開辟綠色通道,在最短的時間內將患者送入急診搶救室;送達之后,嚴格遵守醫囑予以硫酸氫氯吡格雷片、阿司匹林腸溶片及阿托伐他汀鈣片干預,與此同時,還需要抽取靜脈血并盡快送檢,從而了解患者腎、肝等情況。若經過上述搶救工作仍然未得到好轉,則需要考慮行經皮冠狀動脈球囊擴張術等方式進行干預。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搶救效果進行觀察,并對比分析。包括:入院到完成分診評估時間、入院到完成全部檢查時間、搶救總共時間以及住院時間。
1.4 統計學方法
將數據納入SPSS21.0統計軟件中進行分析,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并以()表示,若(P<0.05)則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入院到完成分診評估時間、入院到完成全部檢查時間、搶救總共時間以及住院時間情況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3 討論
急性心肌梗死在心血管疾病中具有較高發生率,通常是由于患者的冠狀動脈突然閉塞,進而出現血液中斷,由于無法為心肌細胞提供充足血液供應,便會出現缺血性壞死,出現心肌缺氧缺血癥狀[5]。近年來,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習慣的變化等,在不同程度上增加了急性心肌梗死發生率。由于疾病發生突然,病情進展速度快,所以需要對搶救工作引起足夠重視。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入院到完成分診評估時間、入院到完成全部檢查時間等搶救效果均顯著優于對照組,提示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搶救工作中應用優化急診護理干預效果理想。以往搶救中護理工作往往存在分工不明確、沒有機化性以及責任不到位等情況,工作效率較為低下,且容易出現遺漏或者重復等現象,加上時間統籌工作不到位,科室之間無法進行有效溝通,極易延誤治療時間。本次優化急診護理工作在常規急診護理流程基礎上,對其進行優化,能夠從接診、救治等方面提升效率,盡可能為搶救爭取更多的有效時間。接診方面通過開辟綠色通道,有利于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接受到最為科學的醫護措施干預;救護車開往醫院這一轉運過程中,收集患者多方面相關信息,實現了時間的高效率利用。救治方面實施責任落實到細節干預,做好靜脈通路建立、面罩吸氧、心電圖監護等工作,充分做好準備等,均幫助提升了搶救效果。
綜上所述,對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搶救工作中應用優化急診護理干預,可有效縮短搶救時間、住院時間等,有利于更好的確保患者生命安全,在臨床中值得進一步推廣與借鑒。
參考文獻
李冰冰.優化急診護理流程對搶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有效性分析[J].山西醫藥雜志,2020,49(06):760-761.
馬鳳勇.淺析優化急診護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搶救中的臨床應用效果[J].心理月刊,2020,15(05):166.
王洋.探討優化急診護理流程對搶救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效果[J].中國醫藥指南,2020,18(03):355-356.
雷娜.優化急診護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搶救中的應用價值體會[J].中國社區醫師,2020,36(05):153-154.
趙瑩.優化急診護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搶救中的應用[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20,12(03):19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