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楠 ,羅 威
(1.嶺南師范學院基礎教育學院,廣東湛江 524037;2.湛江幼兒師范專科學校,廣東湛江 524084)
“食育”一詞,起源于日本,在明治時代由日本學者石左玄提出,旨在培養國民健康飲食習慣而獲得食物營養知識和選擇合適食物能力。本意是指食物教育,其本身既包含了生命、自然、感恩這樣的人類通識文化,又包含了均衡、協作、飲食習慣這樣具體的生活文化。這與傳統的營養、健康教育既有區別又有聯系,是將科學的營養知識結合本國的飲食文化,通過各種有效的教學方式讓民眾養成良好飲食習慣的過程[1]。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廣大青年要堅定理想信念,志存高遠,腳踏實地,勇做時代的弄潮兒,在實現中國夢的生動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在為人民利益的不懈奮斗中書寫人生華章”[2]。大學生正處于青春發育后期,具有良好的情緒控制能力、學習能力,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也在不斷豐富和完善,而食物又是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食育也是最接近實際生活的教育,通過食育,學生能夠充分了解食物的來源、營養、膳食平衡等知識,促使學生根據身體情況,建立科學的飲食習慣,提升身體素質,直接影響他們未來的家庭,甚至進入社會工作后周圍人群的健康;能夠了解傳統飲食文化、飲食禮儀,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懷;能夠親近自然環境,豐富自我,提升大學生的人格修養,促使大學生努力踐行新時代新青年的歷史使命有及其重要的意義。
隨著我國的經濟飛速發展,“食育”的觀念也在國家核心層面日益凸顯,從國務院到各個政府部門相繼頒布相關政策進行支持——2014年2月的《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2016年10月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2018年3月的“師生健康中國健康”、2019年3月的《學校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管理規定》。雖然大學生處于高等教育階段,但是非食品專業的學生對飲食觀念、食品安全知識、膳食平衡、營養合理搭配的認識仍舊處于比較滯后的狀態,知識的匱乏造成認識的局限,因為飲食不健康而導致身體素質和一些慢性病的發生率也呈逐年上升狀態。在社會上,因為不合理選擇食物而導致的疫病,如SARS、新型冠狀病毒帶來的肺炎疫情等,也給人們帶來了慘痛的教訓。
綜上所述,在校園中推行“食育”工作已呈現出刻不容緩的態勢,需要借鑒國外一系列成功的經驗,結合我國實際國情,發展屬于中國特色的“食物教育”。通過文獻分析,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分析大學食育工作存在的困境并提出具體措施,以便豐富食育理論體系、指導食育實踐、提高食育效果。
以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為例,以截至2019年12月所刊載的有關食育研究的全部文獻為研究對象。檢索條件為設置食育為主題詞或關鍵詞,或文摘中有食育的精確查找方式,通過檢索,共計得到文獻681篇。
不同年份文獻量分布見圖1。
由圖1可以看出,從2010年以來,有關食育的研究逐年增多,尤其近3年來,食育的研究逐漸成為熱點。
不同主題文獻量見圖2。
從主題分布可以判定文獻研究的側重點,圖2為所檢索的文獻中不同主題詞超過10篇論文以上研究的分布情況,可以看出幼兒園、食育課程、飲食習慣、飲食文化為食育研究的重點。
對所檢文獻進行查閱分析,發現有關食育的研究與主題分布分析相契合,主要針對學前教育階段進行探討,且相關研究較為完善,從教材改革、教學活動、教學設計到教室設置都有系統的討論。而針對大學教育階段的研究較少,且目前有關的研究,多注重通過飲食文化教育、飲食習慣培養來推行食育。趙海紅[3]通過調查問卷的方式獲取數據,然后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研究目前我國國民的食育狀況,提出從幼兒開始就培養孩子的良好飲食習慣,之后在小學、大學不斷深入、鞏固食育的教育,完善現有居民的飲食行為。芶生平等人[4]在研究中提出通過加強對飲食文化的建設,可以將于無形中涉及的傳統文化變為顯形,從而讓大學生加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和學習。趙節昌[5]在研究中提出需充分借鑒國外食育經驗,通過加大傳統食文化的傳承與弘揚、靈活運用多種食育方法、提升政府對食育執行力方法,以提高食育效果。林婕[6]在研究中闡述了食育的內涵,剖析了大學生食育的必要性,探索推進高校食育工作的對策和措施。
通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在大學生中推行食育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食育應當是全民的教育,尤其是作為社會新技術、新思想的前沿群體和國家培養的高級專門專業人才,大學生亟需在學校的正確教育和引導下,通過全方位、多層次的食育,讓學生吸收更多的營養。
我國從1989年開始制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但還缺少有效的執行體系,食育需要國家、政府、學校、社會、家庭和個體的通力配合。
第一,法律制度層面。我國食育的基礎比較薄弱,國家層面雖然有相關政策支持,但還沒有通過立法明確食育的地位,與之相關的具體配套和實踐運行機制還不夠完善。而日本在2005年已制定實施《食育基本法》,從立法高度明確食育地位。
第二,宣傳氛圍層面。調查研究發現,有約67%的學生對《食品安全法》幾乎不了解,約35%的大學生卻很少注意包裝上的食品原料信息,65.9%的大學生希望知道自己所吃食品里面含有什么樣的成分,可以看出大學生了解食品相關知識的意識較強,但對相關知識的掌握嚴重不足。雖然我國設有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全民營養周、中國學生營養日等宣傳活動,但是因為宣傳力度不夠大、宣傳方式單一,導致很多人對食品安全不了解、對現代食品工業不信任,甚至產生恐慌心理,在選擇產品時認為凡是進口的就是好的。
第三,學校教育層面。不同類型學校專業差異較大,而教育資源也存在不均衡的困境。部分學校專業涵蓋食品領域,能夠開設“食品安全”“食品添加劑”“食品營養與衛生”“食品工藝學”“中華飲食文化”等課程,學生能夠從理論延伸至實踐,全方位、多層次地接觸學習相關知識。部分院校也因為專業設置、資金人員配備等問題而無法系統地開展食育工作。
第四,學生自身認知態度層面。隨著高中階段繁重學業的結束,步入大學階段之后就會進入一種放松的狀態,大學的課程安排相對松散,課余時間較多,導致部分學生很容易變得頹廢,熬夜打游戲、看小說、看電影等行為屢見不鮮,而對不同領域知識的渴求和學習動力卻不足,缺乏學習的興趣,如何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開設與生活應用息息相關的食育課程,吸引學生主動去學習至關重要。
高等教育階段院系較多,學生情況也更為復雜,食品安全更是重中之重。因此,更加需要專門的組織機構進行食品安全管理,如組建膳食管理中心,以校長、相關部門負責人、食品安全管理員、食堂經理為組織架構,形成自上而下的管理體系,除卻和中小學階段類似的職能,膳食管理中心可以在部門網頁開辟專門的食品知識區,可以發布食品安全案例、提供校園食品安全信息;可以接收學生留言反饋,梳理學生訴求,為高等教育階段的“食育”工作搭建平臺支撐。
提高大學生的飲食健康素養,增強自我保健意識,養成健康飲食習慣,要營造好食育氛圍,強化學生認知。第一,通過校園宣傳欄、校園電子屏、班級宣傳板等宣傳食品安全、食品營養、食物選擇、營養標識等通俗易懂又貼合學生認知實際的食品小知識。第二,在學校網站、微信公眾號開辟食品教育專欄,上傳食品安全案例或引入食品微課,如三聚氰胺事件、由非法捕殺買賣食用野生動物而引起的病毒傳播事件;介紹膳食指南和合理膳食相關知識;合理認識食品添加劑;學會認識食品標簽;中華飲食文化和禮儀課程等,供學生課余時間隨時點閱學習。第三,利用班會、團日活動開展食品知識競答比賽、食品安全營養知識手抄報比賽等活動,使學生主動學習并掌握各種食品相關知識。最后,學校也可通過開展專家講座等形式引導學生主動關注食品安全與營養知識、了解自己的身體情況和營養需求、推動膳食平衡理念成為學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可從飲食文化禮儀、食品原料、食品安全科普、食品衛生知識、食品配餐、食品烹飪實際操作等方面增加具體的食品科學通識選修課程,如“大學生健康教育”“中華飲食文化”“飲食營養與健康”“食品工藝學”等。可通過學生調研,開設受歡迎的課程,讓學生系統地了解食品原料來源、食品產品的加工方式、食品產業如何進步、食物中毒預防、細菌、病毒污染等知識。課堂形式可以是一般教學、可以是講座形式、也可以是教學實驗操作相結合形式。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頗受學生歡迎的教學方式,如開設“食品工藝學”選修課,可以帶領學生制作月餅、粽子等,在實際操作中同時學習中國的傳統節日文化。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要在增強綜合素質上下工夫,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在校園中推行食育,對提高人的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增強中華民族創新創造活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同樣具有重要的意義。目前,我國的食育尚處于初級階段,這項工作長久、切實地開展和推進需要家庭、社區、學校、社會組織、學校、政府等在內的各方面力量共同參與,建立多主體聯動的支持性環境。需要通過食育滿足個體的身心需要,促使受教育者主動選擇科學的飲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人格的不斷完善,充分了解本國的飲食文化、實現個體全面發展,從而形成良性循環。因此,從某種意義講,食育的意義已經不亞于智育、體育,它關系到國民的生命健康,關系到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到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