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瓊,袁維風,張東京,蔣變玲,段 紅,馮 凡,韓方凱,高貴珍
(宿州學院,安徽宿州 234000)
食品安全關系著消費者健康,影響我國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和良好形象,對保證國家及社會穩定有著決定性意義[1]。然而近些年來食品安全事件層出不窮,進行食品安全教育、建立社會安全理念勢在必行。高等院校作為食品安全教育的重要基地,設立的食品相關專業需從源頭抓好食品安全教育,利用學生踏入社會后的放大效應提升食品安全知識水平,是解決當前食品安全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2]。“食品安全學”是綜合性和實踐性均較強的一門學科,良好的教學效果有助于學生充分理解當前國內外食品安全形勢,提高自身解決食品安全相關問題的能力[3-4]。
目前高校食品安全教育面臨著新的形勢。一方面,食品安全問題產生的摩擦隨著食品國際貿易日益增多而不斷增加,國家急需培養大量既有食品安全知識又有國際交流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因此高校中“食品安全學”雙語教學成為良好的選擇之一。另一方面,在當今信息化時代,互聯網豐富的碎片信息及各種娛樂資源給課堂教學帶來了新挑戰。例如,由于智能手機的遍及使用,課堂上出現大量的低頭族[5]。堵不如疏,引導學生合理利用手機是關鍵。因此,將雙語和移動教學融入“食品安全學”的教學中,能夠較好地應對當前的形勢。
雙語教學是我國高等教育與世界接軌的一項重要舉措,亦成為教育部對高等院校教學質量評估的一項重要衡量標準[6]。開展“食品安全學”雙語教學,使學生掌握大量專業英語詞匯、鍛煉英語聽說能力的同時,了解當前國內外食品安全最新進展,及時更新知識儲備,進而有效解決復合型人才缺失問題[7-8]。
雙語教學目前面臨的問題[7]:①學生英語基礎較弱,筆者調查所在的二本院校所授課的班級中,大學英語六級通過率不足20%,影響雙語教學效果;②國內普遍缺乏食品安全相關雙語教材,尤其缺乏適合本專業教育且價格合理的優秀教材;③高校相關專業課教師英語讀寫能力普遍較強,但口語表達有所欠缺,學生難以理解。
隨著國家戰略部署的不斷推進,“互聯網+”對高等教學變革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校園網絡的升級及學生智能終端的普及,各高校移動式教學改革方興未艾[9-11]。超星學習通APP成為“互聯網+”教學模式的眾多移動教學工具選擇之一,實踐表明其教學效果顯著[12]。通過該移動教學工具的使用,學生能夠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及時與教師溝通;教師能夠實時查看學生參與學習情況,優化教學方法,最終提高教學效率[13];學生獲取材料方便,有助于實現個性化無差別教育,加強學習自主性,提高學生的積極性[14]。
移動教學可能面臨的問題:①部分來自相對偏遠地區學生對智能手機使用不夠熟練,對在移動教學APP上提交作業、測試、討論等有不同程度的排斥,甚至置之不理,因此需要教師加以引導[13];②由于是借助手機終端移動教學,所以在課前課后作業、學習活動等學習任務的完成過程中難以監控;③課堂上手機已作為輔助工具,但學生容易被手機中的各種信息分散注意力,影響課堂管理。
為了確保“食品安全學”雙語教學的質量,要求教師有豐富的專業背景知識和較強的英語應用能力[8]。移動教學要求教師能夠獲取形式多樣的課程資源,有計劃地發布授課PPT、視頻、作業、通知、主題討論等內容,而非傳統的填鴨式教學;同時,要求教師有較強的領導和協調管理能力,把握教學節奏、掌控課堂,引導學生小組討論,協調各小組成員的發言機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課堂教學質量[15]。
雙語教學要求學生在掌握專業基礎知識的同時,充分利用課余時間和移動教學工具拓展專業詞匯,克服語言障礙,適應雙語教學,完成“食品安全學”課程的學習活動和任務等。
選擇雙語教材時,需要從知識體系、價格和原著性質等方面進行考慮。若采用一些優秀的原版英文教材,其內容相對較多、信息量大,但完成所有教學內容難度較大,且國內外教學重點不同,需要對教材進行詳細刪減或改編,使其成為適合高校食品專業學生的雙語教材。此外,教材中還應及時更新國內外食品安全領域最新研究進展,以供學生學習[7,16]。
學校應強化師資隊伍建設,加強對專業課教師的培訓和支持力度。例如,選派教師到雙語教學開展較好的國內高校交流學習或者國外高校深造[7]。硬件設施方面,學校教室中無線校園網絡全覆蓋,為移動教學提供便利和支持。
“食品安全學”雙語教學是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重點改革的課程之一,目前尚屬于起步階段,因此“食品安全學”雙語教學課程大綱和課程標準需經過教研室討論通過,且需經過多輪教學實踐進行完善。首先,選擇合適的教材,根據學生英語水平情況,筆者在“食品安全學”雙語教學中選用張靈雙等編著的《英漢對照食品安全學》,并結合王碩等主編的《食品安全學》制定大綱和內容,并為學生推薦相關參考書目。根據培養方案調整授課計劃,整合教材。其次,教師在備課時,將課程相關雙語資料進行搜集整理,并上傳至學習通平臺的不同功能區;根據每一章節的具體內容,在學習通平臺設置相應的學習任務,課前、課中、課后適時發布,監測學生學習情況,不斷提升教學效果。最后,雙語教學采用漸進式過渡的形式:課件內容為全英文,對于重點名詞和定義用雙語顯示;課堂授課從全漢語講解逐步過渡到40%英語講解,對于重點難點采用漢語進行解釋。
3.2.1 課前學習資料分享
課前將制作的英文PPT和總結的所學章節重點使用詞匯發布在學習通上,布置預習任務,通過學生得分監測預習情況,學生帶著問題聽課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將與所學內容相關的視頻、文獻期刊或資訊類資料在學習通上分享,提高學生食品安全意識。
3.2.2 輔助點名或簽到
課前通過不同手勢、二維碼、位置等形式實施簽到,速度快、節省時間、活躍課前氣氛。
3.2.3 課堂習題搶答
課程內容講授完成后,留取一定時間,發布練習題,以搶答形式進行:將班級分為不同學習小組,組員合作搶答,超時或答錯自動傳遞給下一組,英語作答得分加倍。和傳統的點名提問相比,該方式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參與熱情,避免學生羞于回答、害怕提問的情況。
3.2.4 課堂“彈幕”討論的運用[9]
例如,在“食品接觸材料的安全性”一章,提前布置學習任務讓學生調查不同食品的主要包裝材料,并在課堂上提出討論:食品包裝方式有哪些?你認為哪一種包裝方式最安全?利用彈幕形式讓學生用英語展開討論,平臺通過統計得出討論中出現的各種詞匯,并將出現頻率較高的詞匯不斷放大。營造良好的討論氛圍,活躍課堂氣氛。
3.2.5 課堂測驗與數據采集
在章節學習完結時可利用課堂或課下時間對學生進行簡單測試,并進行數據量化分析,動態掌握學生的整體和個體學習狀態,以便教師對教學過程和教學方式進行調整。
在“食品安全學”課程緒論學習中,將當年發生的食品安全事件發布至學習通平臺,授課時學生搶答并用英語進行分析;課后通過平臺發布調查任務“目前對中國食品安全最關注的是什么”等,引起學生對該課程的興趣。
此外,雙語移動教學結合多種教學方式。例如,在“生物型污染對食品安全的影響”一章,提前發布英文資料“Monica Samaan食用肯德基雞肉卷患上沙門氏菌腦病”事件、“傷寒瑪麗”事件等,使用案例教學增加學生對食品安全的國際認識,塑造其食品安全意識,提高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動植物中的天然有毒物質”一章,可采用互換式教學:通過學習通的分組功能將學生隨機分為若干組并布置任務,每組學生完成一項內容的搜集并制作英文PPT進行演講,教師進行總結。此種教學方法增強學生相互交流和團隊協作能力,提高綜合素質。在“轉基因食品安全性”一章,可融入辯論式教學,鼓勵學生擁有自己的觀點。安排學生查找國內外資料,讓學生以小組辯論的方式對問題進行探討,辯論后進行總結,將內容和結論以英文形式上傳至平臺,供大家繼續分享。
雙語移動教學的目的是根據目前教學形勢和學生特點采用互聯網輔助教學,培養具有發現、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和國際交流能力的綜合型人才,因此對于學生學習效果的考核也需要從多方面入手。將期末卷面考試成績設置占比為60%(英文題目占50%左右),平時成績占比40%,其中出勤占5%,作業占5%,課前預習占5%,社會調查占5%,演講或辯論占10%,小組任務占10%。此考核方式可改變平時不注重學習、期末臨時突擊的情況。
雙語教學重點在于培養具有專業知識的國際復合型人才,移動教學是所采取的手段。“食品安全學”課程的雙語移動教學尚處于探索和起步階段,需要不斷發展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