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 亮,陳 黨
(江蘇城鄉建設職業學院,江蘇 常州 213147)
Maslach和Jackson(1986)將職業倦怠界定為:在以人為服務對象的職業領域中,個體的一種情感耗竭、人格解體和個人成就感降低的癥狀[1]。高職學生由于身體與心理等方面的發展還未完全成熟,在頂崗實習期出現職業倦怠的概率較高。如果學生在職業生涯的最初階段過早地產生職業倦怠,對于學生職業生涯的可持續發展,對于學校人才培養質量的保證,對于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極為不利。因此,關注房地產類專業高職學生頂崗實習期的職業倦怠并進行預防干預,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采用問卷星方式,使用由Michael Leiter教授開發、李超平教授修訂的職業倦怠量表對江蘇、上海、北京、寧夏等高職院校210名房地產類專業(房地產經營與管理、物業管理)學生調研,顯示學生的職業倦怠狀況不容樂觀。在被調查的210名學生中,檢出有職業倦怠者107例,職業倦怠陽性率為51.0%(107/210),其中個人成就感降低、情緒衰竭、去人格化傾向維度陽性率從高到低依次為35.2%(74/210)、25.2%(53/210)和17.1%(36/210),具體見表1。
采用半結構化訪談,通過與頂崗實習期的學生深入交流發現,房地產類專業高職學生的職業倦怠主要表現在:低成就感,如“不能勝任本職工作” “無法讓顧客滿意” “得不到領導認可”等;情緒衰竭,如“經常想發脾氣” “實習工作讓人心累” “感覺實習枯燥乏味”等;去人格化,如“懷疑實習的意義” “對實習沒有熱情” “認為能完成領導布置的任務即可”等。

表1 房地產類專業學生頂崗實習期職業倦怠陽性率Tab.1 Positive rate of substituted internship job burnout of students of real estate specialties
A.學生角色定位不準。頂崗實習階段學生不僅是“學生”,更多是以“企業準員工”身份在實習企業學習。多數學生實習時的“學生”心理更突出,希望像在學校一樣無條件地被包容被理解。如果不能及時進入實習角色,則很難得到企業同事的認同與找到對企業的歸屬感。角色定位的不準會帶來挫敗感與失落感。B.學生心理素質有待提高。部分學生無法進行有效地自我調節,負面情緒占據主導地位,對身心健康造成了影響,出現暴躁易怒、失眠等狀況。頂崗實習時積極向上的心理、喜歡交流的外向性格會緩解職業倦怠,反之則會加劇身心疲倦感和職業倦怠感。C.學生學習能力需加強。學校的理論學習與頂崗實習現實有差距,部分學生自學能力不足,不能將學校理論知識與實踐需要有效結合,無法滿足實習單位的用人需求,進而產生職業倦怠。D.學生自我認識不清。部分學生自視過高,眼高手低,不滿足于從基層一線做起;或對高職學生身份缺乏認同,缺少自信,從而產生職業倦怠。
第一,學校方面。A.耐挫教育不足。高職學生大多為高考失利者,校內教學過程中老師更多采用鼓勵式教育,以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但忽視了耐挫折教育,導致部分學生進入社會后在緊張的頂崗實習工作中容易出現心理失衡。B.師生互動有待加強。目前學校對高職學生頂崗實習的管理一般為單個指導老師指導多個學生,指導老師很難兼顧到每個學生。雖然學校會制定學生定期匯報、指導老師定期到項目等制度,但由于頂崗實習以在企業實習為主,受限于物理距離,老師對學生的指導難以做到像校內教學及時充分。C.心理教育需深化落實。大多數高職院校在課程體系里開設了相關的心理健康課程,設立了專業的心理咨詢室。但由于心理問題難檢測、專業心理人才配備不足等原因,尤其是處于頂崗實習期,學生真正出現心理問題時,很難及時被發現并得到救助。
第二,實習企業方面。A.實習內容瑣碎。實習企業安排給學生的崗位一般為基層操作崗或輔助崗位,技術含量較低。學生在實習初期可能會有剛進入社會的新鮮感,但長期簡單重復地工作會讓學生有能力不被認可的錯覺,不能安心做好本職崗位工作,甚至出現想換崗離職等意圖。B.人際關系較復雜。學生進入實習崗位后,需要同時面對領導、同事、客戶等,關系較復雜。部分員工對實習學生帶有歧視,讓學生感到人際關系不融洽,甚至感到孤獨。C.工作壓力較大。一些離職率較高的崗位,學生往往會被“委以重任”補空缺救急,而這些崗位的工作難度與壓力一般也較大。另外,部分企業在對學生考核時,比如物業費的收繳、二手房成交業績等,標的針對的是正式員工,要求較高,而學生由于能力、心理等超負荷會出現壓力增大、排斥抱怨等現象。D.實習工資較低。雖然大多數實習單位對實習生都有針對性的實習補助制度,但更多是把學生當廉價勞動力,實習補助一般較低,以此來降低企業用工成本。實習工資低,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學生的低成就感。
第三,家庭方面。A.家長對房地產類專業認識片面。部分家長認為物業管理技術含量低、房地產行業波動性大,不穩定。家長對專業的低認同度影響了學生對所學專業重要性的認識,導致學生以一種得過且過的心態對待實習,無心工作,工作成就感降低。B.家長對高職教育不認同。部分家長認為高職生學歷低沒前途,競爭不過本科生與研究生。選擇讓學生讀高職是上不了理想高中的權宜之計,以拿一紙文憑為目的。家長對學生的錯誤引導,導致學生頂崗實習無明確目標,出現去人格化傾向。C.家長把學校當保姆。部分家長抱著只要學生能順利畢業的心態,把學生交給學校全權管理,無暇對學生的頂崗實習給予適當關注。而學生處于叛逆期,出現問題時不愿意與父母溝通,導致學生頂崗實習面臨職業倦怠困擾時,家長不能有效介入。
A.及時轉換實習角色。端正心態,以準員工的身份投入實習,不再沉浸于學生身份。調整角色定位,要能沉入崗位長時間深入鉆研學習專業技能,不急于求成,培養“干一行愛一行”的愛崗敬業精神。虛心向同事請教學習,爭取獲得同事與上級在工作上的支持認可。B.樹立正確的實習觀與就業觀,強化職業生涯規劃意識。正確對待頂崗實習,珍視進入社會前的實習練兵,以積極的心態面對克服實習中的困難。主動結合自身特點與企業發展需要,有目標性地選擇職業生涯發展路徑,增強個人成就動機。通過對行業的更深層次了解,增強行業認同感與職業自信,發揮主觀能動性,增加個人對實習工作的應對能力。C.培養樂觀自信的良好心態,提高抗壓能力。不斷積累經驗提高專業技能和綜合能力,以此來緩解工作壓力。學會在重復簡單工作中發現樂趣,并積極爭取與把握提高自身業務能力的機會,增強自我成就感。掌握一定的情緒舒緩、情緒控制、壓力釋放等壓力處理技巧。學會把工作與生活分開,找到適合自己的解壓方式,在遇到困難時能通過恰當渠道向父母、學校指導老師、企業同事、同學朋友等尋求幫助。利用實習間隙,加強體育鍛煉,讓身心保持積極向上的良好狀態,排除消極情緒的干擾。 D.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要認識到頂崗實習只是成為社會人的過渡,持續學習才是實現個人成長克服艱難險阻的動力源泉。學校的理論學習只是打基礎,要想在未來職業生涯中快速成長,只有保持謙虛的學習態度與對學習的熱忱,才能拓寬職業發展之路。
第一,學校方面。A.進一步深化校企合作。選擇知名度高、規模大、口碑好、實習生培養機制完善的企業作為校企合作企業,優先推薦參加校園招聘會。鼓勵學生組團應聘,以小組為單位結對到同一家公司實習,以便在工作中相互照應[2]。B.完善頂崗實習管理制度。做好實習前的安全動員尤其是心理安全動員工作,對即將參加頂崗實習的學生提前進行心理測試摸排,重點關注問題學生。利用微信、QQ等做好學校、班主任、學校指導老師與家長的實時溝通。學校指導老師通過學生定期返校匯報、微信、QQ、實習管理平臺等保持與學生的不間斷聯系,及時發現解決學生的實習困惑與問題,引導助推學生以飽滿陽光的心態參加實習。C.優化課程設置。除了開設房地產類專業必修技能課,也要設置體育健康、語言文學、成長基礎、通用能力等公共基礎課,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除了開設專業必修、公共必修課,也要設置專業選修、公共選修課,讓學生有根據興趣愛好選擇課程的自由,為學生將來的實習、工作、生活增添色彩。D.加強挫折教育。高職學生心理發展不成熟,吃苦耐勞精神不足,遇到問題喜歡退縮被動等待。除了通過思政課程進行耐挫教育之外,還可以在專業課程中加入思政元素,培養學生不怕困難、越挫越勇等奮斗拼搏精神。
第二,實習企業方面。A.完善實習生培養制度。校企合作企業要落實入職引導人標準:有經驗、會帶“徒弟”、正能量、對企業忠誠、崗位穩定等;實習項目基礎相對要較好、團隊凝聚力強、員工隊伍穩定等;有針對高職實習生的崗位輪換、考核管理、獎懲制度等。以此為學生初入社會創造良好的實習成長環境,增強學生的職業自信,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認知。要制定科學的實習薪酬制度,通過福利、晉升等措施滿足學生對職業生涯發展的需求。B.健全實習溝通機制。企業指導老師定期對學生的實習情況給予評價,并做好與實習學生學校指導老師和班主任的溝通反饋工作。企業人事部門與用人部門要開通針對實習生的信息反饋渠道,及時收集學生實習訴求并提供幫助。C.重視企業文化的育人作用。通過培訓、公司年會、周年慶、員工團建活動、優秀員工評選、工匠精神宣傳等活動,宣揚公司的價值觀與企業理念等,增加學生對企業的歸屬感與認同度。在企業層面,構建重視人才、愿意為年輕人提供發展機會的工作氛圍,激發學生的工作熱情,提高學生個人價值感和成就感。
第三,家庭方面。A.端正對高職教育的認識。父母要摒棄讀職業學校沒有前途的錯誤偏見,對學生抱有恰當的期望,相信高職學生可以通過努力,可以學到一技之長,并以此在社會上立足。家長應相信孩子、相信老師、相信學校,重視頂崗實習,積極配合做好對實習學生的輔助引導工作。B.增加與孩子的共同語言。高職學生處于青春叛逆期,同時也處在學校向社會過渡的頂崗實習關鍵期,父母要更關注學生的實習狀況與心理調適。父母應主動了解孩子所學專業與喜好等,以增加與孩子交流的共同話題,引發學生共鳴,引導學生主動打開心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