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添
摘要:批評性話語分析是現代語言學研究的重要分支,最早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期的時候被提出,旨在通過語篇揭示其內在隱含的意識形態和權利關系。隨著時代的進步發展,批評性話語分析被人們廣泛的應用到政治事件、全球經濟問題和環境問題的分析中。文章以《中國日報》和《華盛頓郵報》的關于中美貿易背景下關于化為的報道為研究對象,從批評性語篇角度對兩篇新聞報道進行解讀。
關鍵詞:《中國日報》;《華盛頓郵報》;批評性話語;報道解讀
新聞報道是一種重要的媒介傳播方式,一直以來被人們看做是反映客觀真實世界以及對所發生事件的真實報道,在新聞報道的過程中不會參雜報道人員的主觀思想傾向。從批評性語篇分析角度來看,和一般形式的語篇相比新聞語篇在表達的時候和權利關系、社會意識形態之間存在十分密切的關系。自從上個世紀批評話語分析在西方國家興起之后,語言學加開始應用這種方式來分析新聞語篇中的語言測錄。《中國日報》和《華盛頓郵報》從社會和文化的角度反映了不同制度之下的意識形態,中國偏向“共贏互惠” 和“共同發展”,美國政府則更是傾向于維護本國利益。隨著中美貿易摩擦的加劇及談判中的較量,中國媒體和美國媒體對中美交流的一系列報道更加完善。由于網民和媒體的信息不對稱,網絡時代的媒體具備挖掘真相的能力,批評話語分析提倡對公眾語篇的批評性分析,通過這種分析來強化人們的語言意識,并幫助社會公眾對新聞事件本身形成自己獨立的評判和辨別賞析能力。文章以費爾克勞的三維模型為基本理論框架,將韓禮德的系統功能語法作為語篇研究的分析工具,采取定性和定量分析結合的方式比較《中國日報》和《華盛頓郵報》對中美貿易問題的評判。
一、批評性話語分析的理論框架
批評性話語分析理論最早是由Fowler等人在《語言與控制》中提出。批評性話語分析認為語言是一種社會實踐,在長期發展的過程中會受到不同文化、歷史背景和意識形態的束縛。在分析的過程中,批評性話語的表達會考慮到語言應用所在的歷史環境和文化環境。批評性話語應用的目的是通過各類語言表現形式來向人們表達出一種獨有的意識形態,同時,話語的表達也會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意識形態背后所要表達的內容。批評性話語分析中所強調的意識不僅僅體現在政治、經濟、哲學、宗教等方面的思想,而且也包含人們看待世界、認識世界和理解世界的觀點。
批評性話語分析理論在實踐中所指向的內容包含以下幾個方面:批評性語篇分析著重關照的是世界性問題;在這一理論支持下會對各個權勢關系問題進行分析;語篇構成社會文化發展;語篇也為意識形態服務;語篇分析能夠對一切事件的發生做出科學合理的解釋。
二、基于批評性話語分析的語料選擇和研究方法
文章基于批評性話語分析的語料來自于《華盛頓郵報》中的新聞報道China's Huawei says it has long prepared for a U.S. assault,《中國日報》的報道則是為“Washington delays Huawei restrictions”隨著各個國家聯系的加強,中國和美國之間的貿易摩擦不斷加大,中國的科技巨頭華為在美國的業務也是深受影響。
從批評性話語分析角度來看,對語言意識形態、權利形態的研究在某種程度上是為了能夠揭示語篇中話語批評所包含的深層次意思,即強調人們在語篇分析中要重點關注句子構成的符號、詞語的表達和銜接、句子的段落安排。在實施批評性語篇分析的過程中往往會將語言看做是一個獨立的系統進行分析。在將語言看做是一個獨立系統進行分析的時候研究學者還會應用到系統性功能語法框架,在語法框架的作用下能夠向人們更加深層次的展示語言含義,使得語言的表達和展現能夠由表及里,充分完善語言的表達功能,這一點不僅對賞析語篇會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還能夠更好的實施英語閱讀理解教學。
文章立足于三維系統功能的語篇分析模式,從語言分類、語言意義的轉換、語言表意形態的變化角度來對《中國日報》和《華盛頓郵報》兩篇新聞報道進行綜合分析。在分析的過程中系統功能語法理論和批評性的話語分析互相促進、互相彌補、互相完善。在語篇的三維分析中,有學者提出的三維分析模式基本上涵蓋了語篇的描繪、語言意義的闡述、語言內容的分析等內容。在語篇分析的過程中他也進一步強調了描寫要針對整個語篇結構的展現,也是語篇內容生成和傳播的一個重要發展體現,在語篇研究的過程中充分體現出了一種語言傳播和語言接受的關系問題。語篇的解釋是其交際過程中對與之相關社會語境關系的一種分析。
在語篇的三維分析中對語篇內容的描寫分成了語篇分析詞匯、語篇的語法分析、文章的篇章結構分析三個方向。其中,基于三維分析的語篇分析闡釋關注的是各個語篇之間的系統生成關系。解釋層語篇內容強調的則是語篇和權利之間的變化關系。在新時期,伴隨語言文化形態的發展,語言結構的展現和語言的研究開始體現出社會層面的意義。
三、基于批評性話語分析的《中國日報》和《華盛頓郵報》對中美貿易關系的表達
(一)《中國日報》和《華盛頓郵報》社會實踐下的語篇
批評語言學在應用的過程中著重研究語言表現、權利關系和意識形態之間的關聯,在批評語言學的研究支持下強調各個意識形態的關系,并將語言看做是一種社會實踐。為了能夠更好的分析語篇,需要相關人員對其生成的特殊背景進行分析,只有將語篇的生成過程和一定的社會背景結合在一起才能夠對語篇意識形態做出精準的把握和分析。
從2018年的時候美國政府部門開始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對中國華為公司進行調查,伴隨美國對華為公司調查工作的深入發展,最后美國下達了關于禁止向華為公司出口芯片的主張。對于美國公司的這樣行為,中國和美國兩家媒體《中國日報》和《華盛頓郵報》都對這個事件作出了報道。一直以來,美方呼吁封鎖華為的理由都是“華為設備存在安全隱患”,但他們卻一直沒辦法拿出哪怕半點證據。有趣的是,美國《華盛頓郵報》反而先揭穿了美方“監聽”的老底,該媒體在一篇報道中,詳細闡述了中央情報局通過收購密碼技術公司Crypto AG,數十年來利用它監聽其他國家通信的細節。《中國日報》發表了“The US government has delayed restrictions on Huawei”的報道。《華盛頓郵報》則是將這個事件報道為“Huawei says it is ready for an attack on the US”。處于對各自利益保護的需要,《中國日報》在報道的時候強調客觀的闡述事實,而《華盛頓郵報》在報道上則是采取措施避免提到美國的禁令,在新聞報道上更多的強調華為已經做好了充足的準備,這樣標題的設定可以誘導新聞觀眾對華為闡述偏見。
(二)語篇報道的分類
從實際操作上來看語篇的分類系統一般是指語篇對人物、事件的一種基本性描述,子啊描繪的過程中會使用一種大眾都能夠理解的詞匯來表達出自己對世界發展的基本認知。在《華盛頓郵報》報道的過程中十分明顯的說華為這個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會受到政府部門的指引和支持,這樣的思想表述具備很強烈的思想意識形態,并認為華為在美國的發展是推進中國地緣政治目標的一種體現。通過這樣的表達方式能夠更加合理化美國政府對華為的一種禁止。應用這樣的詞匯對事物分類是新聞媒體報道的常見手段之一,也是創造產生偏見的重要手段。詞匯的使用也會展現出報道一方所代表的利益的一方,集中表達了利益一方的集中性政治追求。
(三)語篇報道的情態
情態系統在表達人機關系問題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情態所標記的是說話人對命題的一種認知態度、評價態度等,在新聞語篇報道中說話的人會借助情態手段來向人們傳遞出其想要表達的一種目的和意圖,在考察意識形態的目的是了解說話者的態度。在英語表達的過程中除了需要使用一些情態東西還需要應用動詞和引語來串聯起自己想要表達的態度和思想。第一,引語數據。為了能夠體現新聞內容的真實性,大眾傳媒在新聞報道的時候會向人們證明信息的基本來源,但是在表達信息的時候由于直接引語和間接引語都是從別人的口語表達中獲得的,由此在表達的時候能有效增強新聞報道的權威性,使得新聞內容更讓人認可。第二, 關于引述內容的分析。直接引語所選擇的材料和表達方式更加具備時代意義和表述的意義,是一種能夠展示真實內容的重要體現,因此在對華為報道的時候《華盛頓郵報》在篇長1000多字的報道中引語使用了14次,直接引語則是使用了9次。直接引語的形式會引用外交部、商務部的話語。
(四)語篇報道的轉換
英語語篇轉換主要是指名物化和被動化的一種應用,動詞的名物化使用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動作的執行者和發出者,時態的轉換則是不需要額外的表達,在不需要這類表達的情況下就能夠幫助讀者忽略對事件前后因果關系的一種考慮, 由此在表達的時候也更加的凸顯了文本內容的權威性。被動化的表達也有和名物化類似的作用,也就是在表達的時候主動忽略動作的發出人,淡化整個事件和行為發出人之間的關系。在表達話語的時候需要弄清楚說話者對話語命題真實性表達所需要承擔的責任,了解說話者對聽話者和情境成分的一種態度。
在貿易沖突的報道中《華盛頓郵報》報道對美國和華為的沖突產采用了名物化的表現方式。華為被描述是“被中國作為擴展地緣政治的”工具,通過這種被動的描述和扭曲事件來暗指中國科技公司被政府部門利用,由此將美國政府行為合理化處理。
結語
綜上所述,文章選取中國和美國權威媒體《中國日報》《華盛頓郵報》上兩篇關于華為的報道來作為基本研究對象,根據三維分析模式和韓禮德對系統功能語法理論從多個方面根據語篇闡釋和解釋對語篇進行批評性分析,通過這種分析揭示語篇和意識形態的關系,旨在能夠幫助人們從不同立場來看待每一個新聞事件。
參考文獻:
[1]張杰, 孟祥宏. 中外媒體看中國豎版地圖——《中國日報》和《華盛頓郵報》的批評性話語分析[J]. 考試周刊, 2014(69):33-35.
[2]肖麗娜. 對《華盛頓郵報》和《中國日報》關于中國劃設東海防空識別區新聞報道的批評性話語分析[D]. 河南大學, 2014.
[3]虞春燕. 《中國日報》和《華盛頓郵報》對2018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報道的批評話語分析[D].? 2019.
[4]盧蕾. 對《華盛頓郵報》與《中國日報》關于斯諾登報道的批評性話語分析[D].? 2015.
[5]汪溪. 基于語料庫的中美媒體有關"中國制造"的批評話語分析——以《華盛頓郵報》和《中國日報》為例[D].? 2014.
[6]鄭敏芳, 弋睿仙. 批評性話語分析解讀《華盛頓郵報》“涉藏”報道語篇——以Satellite Images Show Entire Tibetan Villages ‘relocated under Controversial Chinese Program為例[J]. 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4.
[7]鄭敏芳, 弋睿仙. 批評性話語分析解讀《華盛頓郵報》"涉藏"報道語篇——以Satellite Images Show Entire Tibetan Villages 'relocated' under Controversial Chinese Program為例[J]. 西藏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4(6).
基金項目:
鄭州西亞斯學院2018年度科研資助項目“淺析中國日報和華盛頓郵報新聞評論體裁語言對比—以中美貿易戰事件為例”(項目編號:2018-YB-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