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薩如拉


摘要:目的:對中藥在治療小兒疳積當中的臨床療效進行分析。方法:隨機選取我院2019年6月至2020年1月期間兒科收治的46例小兒疳積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通過隨機分配原則將其分為常規組和研究組,每組23例。給常規組使用普通的小兒疳積治療方法,給研究組使用中藥治療法,在經過兩到三月的治療之后,對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比對。結果:研究組在進行治療之后其總有效率95.65%要優于常規組的82.61%,其差異具有一定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研究組的體重、身高、食欲和腹脹腹瀉等各類癥狀中醫證候積分要明顯比常規組低,其差異具有一定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使用中藥治療小兒疳積效果更為明顯,因此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小兒疳積;中藥治療;臨床療效
小兒疳積通常是因為對兒童喂養不當導致出現脾胃受損,影響到消化系統的病癥,主要體現在羸弱、面黃、飲食異常、精神不振和大便失常等[1]。在當前兒科當中,該病癥已經是影響兒童健康生長的四大病癥之一,對后續發育威脅極大。在治療過程中,西醫基本除了使用助消化的藥物和補充營養,并沒有其他更好的治療方式。而中醫治療則能夠同時兼顧對多個臟腑的調節,除了可以消除癥狀,還能夠實現根治。其中中藥療法極為有效,因此以下就將選取本院2019年6月至2020年1月期間兒科收治的40例小兒疳積患者進行研究,現將具體內容報道如下。
一、資料和方法
(一)資料
隨機選取我院2019年6月至2020年1月期間兒科收治的46例小兒疳積患者進行研究,在隨機分配原則下將其分為常規組和研究組,每組23例。其中常規組男10例,女13例,年齡在1-6歲,病程3個月-2年;研究組男9例,女14例,年齡在1-7歲,病程在2個月-1.5年。所有患兒都有明顯的脾胃功能失調問題,同時精神不振、面黃發枯,排除腸胃炎、肝炎、慢性消耗性疾病等方面引起的厭食與消瘦。其一般資料并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二)方法
給常規組使用常規的治療手段。而給研究組使用中藥治療法。
其中內服用藥黨參20g、麥芽15g、麥冬15g、火麻仁10g、雞血藤15g、魚腥草15g、厚樸15g。每天服用一劑,用水煎服。十天為一個療程。外敷用藥使用白頭翁10g、山梔子6g、使君子10g和香附6g,將其研磨成細末,加入適量麻油調成糊狀,最后貼至患兒臍部。每隔一日換藥一次。十日為一個療程,一共治療2-3個月,最后再分析其治療效果。
(三)判斷標準
使用中醫證候積分對患兒的癥狀改善情況進行分析,其中包含了身高、體重、食欲、睡眠、腹脹、腹瀉幾項。每項4分,0分表示正常,2分表示癥狀較輕,4分表示癥狀較重。
(四)觀察指標
本次研究所有數據整理分析都是使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使用(±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用卡方檢驗。當P<0.05時其差異具有一定統計學意義。
二、結果
(一)常規組和研究組治療效果比對
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之后,常規組其總有效率為82.61%,研究組總有效率為95.65%,兩組數據比對之后發現,研究組要優于常規組,其差異具有一定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二)常規組和研究組的癥狀改善比對
通過治療之后,研究組的身高、體重、食欲、睡眠、腹脹、腹瀉等中醫證候積分都要比常規組低,其差異具有一定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結語
小兒疳積基本都是因為喂養不當引起脾胃損傷所致,由于小兒其腸胃較為柔嫩,如果飲食失調,肥甘不宜就會導致其出現運化失常、停積發熱,積滯不消,從而導致營養無法攝入,臟腑氣血衰弱,日久成疳。在中醫當中治療該類疾病其重點主要在于補脾消積和健化生津[2]。本次研究中使用的藥方其麥冬混合黨參都是益氣生津之物,麥芽和山楂具有健脾的效果,雞血藤和厚樸則能夠消積行血,魚腥草與火麻仁則具有潤腸通便的功能。外敷藥方中的白頭翁、山梔子具有解除腸胃熱毒的功能;香附則可以消積。內服加外敷可以在短時間內達到通氣的效果,治療從此顯效。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之后,研究組總有效率95.65%要顯著優于常規組其總有效率82.61%,其差異具有一定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研究組的中醫證候積分都要比常規組低,其差異具有一定統計學意義,(P<0.05)。
總之,使用重要治療小兒疳積能夠起到益氣健脾,強化脾胃功能的作用,因此可以重點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陳杰. 柴芍四君湯配合捏脊療法治療小兒疳積的療效分析[J]. 健康必讀, 2019, 000(009):196-197.
[2] 張瑩瑩, 李丹丹, 韋佩妍, et al. 中醫藥綜合療法治療小兒疳積臨床經驗[J]. 亞太傳統醫藥, 2016, 12(004):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