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二十一世紀,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推動了我國乃至世界生產、生活模式的快速轉變。在此基礎上世界各國之間的聯系日益緊密。文化作為世界各國之間溝通交流的橋梁,其多元化趨勢日益明顯。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中日方的交流越來越頻繁,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越來越多的外國留學生開始到中國進行學習交流。諺語,作為一個國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被不同的民族國家之間吸收、融合、演化。中日方不同的文化環境決定了中日方諺語具有的差異性。加強諺語教學的研究如今已經刻不容緩。
關鍵詞:對外漢語;諺語對比;教學研究
一、對外漢語教學發展的背景
1.多元文化的出現是對外漢語飛速發展的重要原因。在一般情況下,多元化是指具有不同特性的對象的組合,文化的多元化是在多種文化影響作用下而形成的一種融匯多種內涵和特性的新型文化模式。多元文化中的每一元文化都處于相當的地位,不同文化間應當進行平等的交流。另外,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世界形勢不斷變換,中日方交流的日益密切,世界各國逐漸成為一個整體,大量日本文化進入中國,在促進中國文化多種多樣的同時在文化領域造成了一定的碰撞。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了文化的誤解與對立。由此,為了促進文化和諧發展,融匯各種文化的優秀成果顯得越來越重要。
2.語言文學的自身優勢。語言文學專業作為中國歷史最為悠久的學科之一,一直以來都以文化載體的形式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媒介,其擁有極為深厚的底蘊,在多元趨勢日益深化的當下,語言文學專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作為中國上下五千年孕育出的璀璨的華夏文明,語言文學兼顧語音與文學兩大內容,與其他文科專業相比,它所要求的文學功底更加深厚。總而言之,語言文學專業是以培養掌握較為高級的的語言類知識、了解學習中國古代和近代的文學知識的人才為目標,并在進行基本學習的基礎上進行一定的升華,即:在研究文學、語言類知識的同時研究從古至今的文化現狀,提升自身修為素養。作為中國文科的極具代表性的專業,語言文學專業覆蓋面極為廣泛,所能從事的工作范圍也很寬廣。為對外文學的廣泛傳播提供了深厚的物質與精神基礎。
二、中日諺語對比
培根說過:"諺語是一個民族天才,機智和精神的體現。"諺語是一個國家,民族的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經過長期積累以趣味性的語言總結出來的經驗教訓,具有生活哲理性,它通常廣泛地流傳于人民口中,簡單通俗,有趣獨特,短小精悍是諺語鮮明的特征。從諺語中,我們可以看出這個國家的社會背景,情緒態度乃至社會所展現的文化內涵。不同的諺語是由不同國家的文化所產生的,具有獨特性。
(一)中日文化的差異性
中國是儒教文明,日本也受到了儒教很深的影響。宋代以后中國社會構造跟日本德川幕府時期不同,中國的統治階層士也就是讀書人是通過科舉來獲得官職,在這一時期儒教已經滲透到了百姓的生活,比如說孝的概念,中國人重視家庭,重視祖先血脈的延續。沒有子嗣是不孝,還有同姓不婚異姓不養等等。日本則是世襲社會,日本的統治階層士則是武士,不是憑借學問而是世襲的結果。儒教最多也就是跟賞花一樣是游興之一,并不是必要的,憑武威來維持本職才是最重要的。德川時期日本百姓最重視的是家業的延續,為了家業的繁榮接受養子也完全沒有問題。為了適應日本社會,以伊藤仁齋、荻生徂徠為首的日本儒學家曲解了中國朱熹的理跟道的概念,重視人與人的關系,以及制度來實現仁。之后的本居宣長代表的日本國學更是跟儒教無關,重視通過日本古典所獲的雅,宣稱日本是瑞穗之國,這也是軍國時期日本皇國思想的起源。可以說中國的儒教完全沒有在日本定居下來,原因是與中國不同日本沒有科舉制度,儒教危害了統治階層武士的權力。
籠統的說,中國文化對“忠”是一種可完全自發的價值觀,在西方基督教世界,也能自發形成這種價值觀。中國的忠,忠于的對象是唯一的最高君主,而日本的忠,則是忠于直接的領主,這和中國不同,倒接近歐洲。其次,對“勇”的看法,在中國,“勇”幾乎不算是一種美德,在日本卻成為極其重要的道德規范。出于武士社會的影響,日本人對“儒”是反感的,在中國的儒卻成為正義的標準了。對“家”的看法,日本人的血統觀是淡薄的,更重視“家名”。他們的姓可以很隨便的變換,只為提高自己的“家格”,如果他們的祖上不是那么高貴,日本人的傾向是認一個高貴的祖宗,而不是提高祖宗。他們認為繼承者的關鍵不是血統,而是能力,因此養子繼承在當時非常流行。他們的“家”更多是靠技藝維持。日本人的佛教,很少是遵守戒律的。念著佛,喝酒吃肉,娶妻生子,無所不為。
從以上幾個方面來看,正是這種不同的文化風俗,社會地理等內在或外在因素的影響,才造就了不同的文化,這些不同表現形式,民族特色的文化,也帶來了諺語的表達差別。
(二)中日諺語文化對比
我們說過,不同的民族文化創造了不同的諺語特色,諺語具有普遍性,透過諺語可以看出一個國家普遍的處事方法與價值觀念。拿日本最典型的兩個諺語三方一兩損,喧嘩兩成敗來舉例,由于這兩個俗語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日本人的態度,因此可以讓我們更加直觀的認識到中日文化的不同之處。
1.三方一兩損
簡單點來說就是,A掉了一個包袱,里面有3兩銀子還有A的姓名地址,被B撿到了,B去還給A,但是A說丟了的東西就不是自己的了,所以不能接受,B說我撿到的東西也不是我的啊,一定要歸還你。雙方相持不下,就找了德高望重的C出面,C說,這樣吧,我貼一兩,這樣銀子就有四兩,你們各拿二兩,這事情不就平了嗎,包括AB在內的群眾都拍手表示C的做法有道理。由于本來AB任何一個人都可以拿3兩,結果都只得到2兩,所以相當于雙方都損失一兩銀子,另外算上C補貼的一兩,每人都損失了一兩,所以叫做三方一兩損。這個故事是日本落語(傳統相聲)的保留曲目,在日本是家喻戶曉的。
2.喧嘩両成敗
是源自幕府的規定(喧嘩に際してその理非を問わず、雙方とも均しく処罰するという原則),最早是說在幕府召開會議或者官員覲見幕府的時候,任何人不得吵架打架,否則的話,不分對錯,也不問原委曲折對雙方都予以處罰,輕的閉門思過,重的直接切腹自盡。因為喧嘩兩成敗制度,曾經發生過幾次高級官員和大名受到了嚴厲的處分,甚至還間接導致了日本歷史上著名的赤穗事件。
從這2個故事,可以看到,作為中國人的判定問題標準和日本人是有很大區別的。
對于三方一兩損案子的判定,中國式思維則是認為應該先把3兩銀子交給B,因為A已經明確說丟了的東西他不要了,按照失物無人認領則歸拾取者的原則,肯定是判給B,如果B堅持不要,則充公。打死我們也是想不到自己倒貼一兩然后擺平雙方的處理方式的。
至于喧嘩兩成敗,一般中國人都認為,作為幕府方面,要把發生爭執的雙方的原委調查清楚,對“壞”或者“有錯”的一方做出懲處,以維持公正。畢竟事情都鬧的那么大了,不給個說法是說不過去的。站在中國人的角度,可以看出,日本大和民族的公正觀念和我們中華民族的公正觀念是有很大的區別的,也可以感覺到他們不是一個對大是大非刨根問底的民族。相對于實質上的公正,日本文化對于形式上的公正(或者說表面上的公正)似乎更為重視。這一點是日本文化的一個明顯特質。
這2個故事明確的體現了日本高低階層對公正觀的認識。三方一兩損代表了民間的觀點,喧嘩兩成敗代表了官方的觀點。由于中日文化比較接近,這兩個典故對中國人解釋的時候,中國人多少還能理解,大體相當于為人處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寧做和事佬,不做包青天,遇到困難的問題各打五十大板的圓滑處世態度。這也是表明了中日文化間的些許相同之處。
三、對外漢語視角下的諺語教學研究
(一)我國目前教育所存在的問題
當今時代是碰撞融合的時代,在互聯網的推動下中日方文化在一定空間內相遇,也就是說現在的文學不僅僅包括中國本土的,還包括在世界文化影響下即文化多元化趨勢影響下出現的新型文化。原有的單一教學內容已經不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我國相較于日本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而言教育資源有限且起步較晚,高等院校文學教育未能形成獨而立完整的體系。并且作為文科專業,對外漢語因其重理論的特點而未能得到人們的重視,由此在中國大部分高校中普遍存在對外漢語教學教資薄弱、教學效率低下且不受重視等諸多問題
由于中國長期處在應試教育的階段,大多數學生已經形成了被動接受知識的思維慣性,其積極性難以發揮;且受“重理輕文”觀念的影響學生對對外漢語的認同度較低。
近幾十年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開始逐漸普及高等教育,高等教育飛速發展。高校擴招呈不斷擴大趨勢。在高職院校不斷擴大招生人數的情況下這使得原本就有限的教育資金更加捉襟見肘。由于相應的教學資金的短缺隨之引發一系列嚴峻的問題。然而這些隨之而來的不良影響似乎并沒有引起高等院校的注意。
就目前而言,我國高等院校存在文科教育資源較理科,已落后、師資力量不足、教育模式滯緩缺乏持續進步的創新驅動力等問題,這樣的形勢不容樂觀。
(二)針對如今對外漢語的教育問題的教學方法
時代是不斷進步發展的,尤其是在當代網絡的快速推動下,人類步入“互聯網+”時代,知識更新換代速度不斷加快,在社會迅速發展的情況下,教授內容應該與時代發展相接軌,緊密貼合實際,緊跟時代發展潮流以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創新能力的提升、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刪減原有的、落后的、不合理的文學內容,為之添加豐富的、優秀的文化知識,致力于培養符合時代要求的高素質人才,從而進一步推動時代的進步。加強對高等院校教師教學水平、能力的考察,從而形成一種競爭意識,促進對外漢語專業教學模式的不斷改革與創新,在創新中尋發展。同時,按照當下國家要求,應促進當代大學生對文學類知識熱愛,國家通過頒布文件、條例等形式表現了國家對于高等院校專業教學的重視,有利于促進良好校園學習文學氛圍的營造;學校加大文科專業的重視程度,鼓勵學生閱讀、積極活躍地參加文學類活動促進全方面發展,在全學校乃至全社會營造一種愛文學、促改革的氛圍。
作者簡介:
郭冠秀(1988—),女,河南新鄉人,碩士研究生,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