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文宗
摘要:亨廷頓分析了二戰后的20年里的國際格局,以歐美為例證明了其政治制度在現代化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認為“政治秩序論”是第三世界國家實現現代化的最佳途徑,只有依靠強大的政黨和政府才能完成現代化。
關鍵詞:亨廷頓;政黨;政府;現代化;政治秩序論
二戰結束后的20年里,大批的殖民地擺脫了宗主國而獲得了獨立的國際地位,并試圖躋身于世界民族之林。塞繆爾·菲利普·亨廷頓(Samuel Phillips Huntington)針對現實情況提出了“政治秩序論”,其要義是:消除國內的動蕩必須要建立一個強有力的政府,強大的政府的維持依靠強大的政黨,而政黨的強大并不在于其數量,而在于質量。因此亨廷頓對二戰結束后20年里的不同政體的國家進行了分析,指出了不同政體應如何面對政治現代化的困難。
一、核心概念闡釋
首先,亨廷頓開篇闡明其主要觀點:不同國家間的政治差距不在于其政府的形式,而在于其政府的有效程度。其次,亨廷頓通過論證政治制度、政治參與、城鄉差距和政治穩定這四個方面如何與政治秩序和政治衰朽進行相互影響,來凸顯政府的效能對國家現代化的重要性。
(一)政治制度。在政治制度方面,亨廷頓認為國家在建立政治制度的過程中,必然會受到各方社會勢力的影響和制約,社會勢力的利益差異化不可避免的會對其造成阻礙。因此亨廷頓提出通過建立政治組織或機構會各方利益進行協調,最終形成共同體,在某些利益上形成相互適應性,則能夠有效規避由于各方利益沖突所導致政治衰朽。
(二)政治參與。亨廷頓認為區分現代化國家和傳統國家最重要的標志是人民通過大規模的政治組合參與政治并受到政治影響。[4]在國家政治現代化途中,政治參與的擴大是其重要表現。而政治參與的擴大首先要喚醒國家各種團體、社會各階層的政治意識,然而在此過程中,隨著政治意識的覺醒,集團意識也逐漸產生,而集團意識所導致的集團偏見很可能會醞釀出暴力行為。
(三)城鄉差距。國家現代化帶來的一個重要的政治后果就是城鄉差距,這一差距是在經歷經濟和社會重大變革的國家的一個突出特點。現代化改變了城市的性質,使城市的中產階級登上了國家政治舞臺,打破了鄉村原有的政治和社會體系,城市和鄉村被城市文化所統一,城鄉差距的縮小甚至融合則意味著現代化進程成功。
(四)政治穩定。現代政體中的政黨制度是現代政治中所特有的制度,是政府合法性和權威性的來源。在一個擁有高度制度化政黨的國家中,政體的穩定是直接依靠于政黨的力量的,亨廷頓以中國、俄國的政黨為領導的成功革命為例論證了只有強大的政黨才能塑造國家的政治秩序,實現國家的現代化。
二、不同政體現代化道路分析
首先,亨廷頓分析了傳統政體,即以官僚政治制度和封建制度為主的君主政體。亨廷頓認為,君主政體的集權有利于推行社會改革,推動現代化進程。但在隨著現代化的發展卻削弱了君主權力的合法性和傳統制度的正統性,君主政體之父常常被其現代化之子所吞噬。[5]擴大政治參與和君主權力勢必產生沖突,因此亨廷頓認為現存的傳統君主制前景是黯淡的。在這種情況下,最激烈的辦法就是一場全面的革命,不滿現狀的團體聯合起來摧毀現存秩序,產生一個現代政黨的獨裁統治以完成現代化。
其次是在普力奪社會中,即以軍人和學生為主各種社會勢力都進行干政的社會。這一現象根源是由于國家缺乏有效的政治制度對各團體的政治行為進行調停、升華和緩解。而在普力奪社會中,軍隊是實現現代化的唯一可以依靠的力量。因此,在普力奪社會中,軍人掌權的政變是一種軍事行動,也是一種政治行為。一個國家缺乏有效的制度來維持政治秩序,軍隊或許不得不一次又一次介入國家的政治。
因此,亨廷頓認為政黨是現代化道路中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亨廷頓認為成功的革命要求創立一個政黨體制,革命的勝利就是政黨政府的勝利,蘇聯就是在列寧主義領導下的成功就是最好的案例。
綜上所述,亨廷頓通過對于不同政體和現代化道路的分析,論證了他的政治秩序論,現代化必須要政治參與不斷擴大和政治穩定,因此建立一個完善的政黨制度和政治制度是必經之路。
三、現代化困境的消解
亨廷頓在《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中最后提出現代化社會往往是多元化社會,而不同群體之間的對抗與沖突是不可避免的,在國家內部建立“政治共同體”是最合適的解決辦法。建立政治共同體則意味著在橫向上能夠容納社會群體,在縱向上能夠同化社會和經濟階級。他認為政治組織是通往政治權力的必由之路,是塑造政治秩序和維持政治穩定的前提。不論在何種政體之中,軍事力量和領袖人物終究只是暫時的替代品,只有政治組織才能填補權威的真空。
括而言之,亨廷頓認為實現現代化所面臨的困境必須依靠強大的政黨、有效的政府才能夠實現。
四、評“政治秩序論”
首先,整本書中,亨廷頓雖然是在分析當時世界格局的前提下對國家現代化提出發展建議,即強大政黨帶領國家實現現代化,但究其根本,仍未擺脫“西方中心論”的窠臼,歐美的政黨制度還是第三世界國家的唯一出路,對第三世界國家自己探索的道路進行了全盤否定,這是其一大弊端。其次,亨廷頓只討論了各種政體的現代化過程中在其國家內部所受到的片面影響,忽視了來自國際社會的外部力量對其國內現代化進程的促進或阻礙,并未直面當時美國在國際社會中所承擔的角色和發揮的影響。最后,根據歷史事實的證明,國家現代化的過程中經濟和社會的變革與發展是極為重要的部分,對現代化所發揮的作用絕不亞于政治方面的影響,而亨廷頓卻否認這一被歷史所證明的公理。為了論證自己的理論而有意識地躲避事實,這種有失公允的論述是筆者所不能接受的。
盡管該理論有著明顯的缺陷,但仍擁有極高的學術價值,這一理論填補了當時政治理論關于政黨及政府作用的空白,給人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思維方式和觀察視角,給第三世界國家的現代化提供一定的實踐途徑。
參考文獻:
[1]胡政,羅維.論亨廷頓政治參與理論及其現實啟示[J].理論導刊,2009(05):41-43+49.
[2]付曉東.現代政治文明視域下的公民有序政治參與[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9(04):91-94+122
[3]許強.政治衰朽與秩序重構:亨廷頓的政治秩序論再解讀[J].政府治理評論,2018,4(02):199-212.
[4]東方編譯所譯叢 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128.
[5]東方編譯所譯叢 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