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力
摘要:面對新冠疫情的沖擊,學生的生活和學習方式的改變,引發了學生群體不同程度的心理壓力,傳統方式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也受到了影響,音樂療法在前期屬于空白項,結合當下情況,對于學生開展音樂治療既符合實際情況,也易于被學生接受。本文就使用音樂對當下大學生開展心理疏導和思政教育進行一定的探究。
關鍵詞:音樂;災難;教育;心理疏導
2020年的新冠疫情,讓很多國人感受到了“災難”的具象化。不管是身在一線的戰士們,還是蝸居在家的人們,“疫情”都離每個人很近。在信息化的時代洪流中,我們每個人都無法置身事外。也正因如此,很多傷痛在各種各樣的新聞中被傳播,擴散,我們的學生群體因為年齡下,社會閱歷少等原因,抗壓能力差,導致部分人員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這些在學生的認知、情緒、行為、人際交往以及軀體等不同方面引發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
一、疫情期間大學生心理問題狀況分析
1、學生在疫情期間出現的不良心理反應
如認知方面,有的學生會出現注意力難以集中、記憶力下降,還有的因為對于疫情的相關新聞和真假難辨的消息無法作出科學的判斷,會出現在災難化的想法;在情緒方面,很多人會出現焦慮、恐慌、經常擔心自己或者家人患病,過度緊張、害怕,同時因為長期無法出門以及開學日期延后等問題產生不安、憋屈、消沉、抑郁、易怒、恐懼等情緒;在行為上很多人出現易怒、易沖動、煩躁、沉迷手機網絡游戲、安全感降低;在人際交往上,由于閉門在家,缺少同伴交往,交流能力和欲望都下降,甚至易與和家人爭吵等問題。最后就是在軀體反應方面,可能會出現無明顯原因的疼痛問題、消化系統問題、飲食和睡眠問題等。
表現現狀為:在游戲、短視頻APP上占用大量時間,隨著隔離和在家時間增長,玩游戲和刷短視頻帶來的短暫快感不復存在,暴躁、易怒、無所事事等不良情緒顯露,部分學生開始向父母、親人宣泄情緒,而靦腆內向的學生更容易導致心理抑郁和交流障礙。而家庭矛盾也在疫情期間被放大激化,導致學生群體產生更多焦躁不安的情緒。最特殊的畢業生群體因為就業或者升學壓力,自控力較差的學生極易出現出現一邊享樂,一邊焦慮的矛盾情緒。這些情況的發生都急切需要高校輔導員老師有針對性的進行心理疏導。
2、大學生在疫情期間出現心理不良反應的原因
由于“00后”生活的社會環境更加復雜,經濟發展迅速,文化觀念多元,信息科學技術發達的新時代,自我意識很強,認知卻有較大差距,而疫情發生打亂了他們的正常生活環境和外部社會環境,很多正處于思維和心理發展塑造階段的大學生都極其容易被各種疫情謠言、虛假新聞所影響,缺乏對疫情敏感事件的理性思考和判斷,導致受到疫情的較大沖擊;在學習模式和生活習慣上,面對著不斷變化的疫情以及長時間的居家隔離防控疫情和網絡學習,自制力差。學習效率低下,設備、網絡問題等障礙普遍存在,很多學生在缺乏專業老師和輔導員面對面關心和指導以及和同學之間的互動和交流的情況下,整個生活空間從學校轉移到家庭,長期的狹小家庭環境,也增加了近距離相處的摩擦和矛盾沖擊,對親子關系也帶來巨大挑戰,學生很難長期保持科學理性的態度,安全感會逐漸減弱甚至喪失,從而出現焦慮、恐懼、逃避、退縮、失眠等生理應激反應。
二、疫情防控中對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的困境
疫情期間,和學生的溝通只能通過線上方式,即便不出現疫情,大學生也會出現很多心理問題,但是通過正常的開學、正常的社交、正常的面對面交流都能夠幫助他們緩解一定程度的壓力,現下學生長時間在家獨處,對于有心理問題的學生更容易形成封閉的刺激空間。無法面對面交流使得當下大學生疫情心理疏導帶來了一定程度的困難,采取科學、創新性的心理疏導是進行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須要思考并采取的措施。
三、音樂治療在疫情防控心理疏導中的分析與應用
1、音樂的作用
音樂在歐州是進行心理疏導的重要方式方法,是一門集音樂、醫學和心理學為一體的邊緣交叉學科。目前我國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將音樂治療引入心理疏導實踐并不多見,主要是受到內容涵蓋、實施方法、效果發揮等不確定因素的影響。但是可以確定的是,從最基本的感知來說,適合的音樂是具有舒緩人們緊張心情、緩解壓力、愉悅身心、陶冶情操的作用。而如何運用音樂的功能,將它與心理疏導相結合,確實是在實踐過程中需要不斷探索的。
在已有的音樂治療的研究過程中,我們可以了解到音樂是能夠提升人的內心活動建設,增加情感的交流。欣賞音樂本身在大學生的業余時間中就占有較大的比例,學生對于音樂有著天然的喜愛,通過日常和學習中增加對于音樂的賞析,一方面及加強了對于學生的美譽教育,另一方面也滿足他們享受生活,放松身心的要求。改善焦慮緊張的情緒,在師生交流過程中,我們也可以通過音樂作為媒介,讓學生放松內心,打開心結。同時音樂不僅作為治療和心理疏導的重要方式,同時也開啟學生創造力和激發靈感的重要途徑。高校輔導員在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時大部分是無法達到使用專業療法的程度的,音樂療法實際運用中并可以根據個人的鑒賞能力適度調整,只要掌握音樂本身特質,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用音樂療法。在疫情期間,音樂也是幫助師生構建溝通情感橋梁的重要手段。
2、音樂治療的分類
一般來說用于音樂療法中的音樂一般可以劃分為三種類型,一種是舒緩的音樂,主要起到令人身心平緩、釋然、安靜的作用;第二種是輕松歡快的音樂,讓人產生歡樂、愉悅的情緒即可;第三種就是律動、旋律感較強的或者氣勢雄渾的音樂,能刺激人們產生激昂、興奮、向上的情緒,老師在進行音樂療法時一定要合理科學的選擇音樂素材,根據心理疏導對象的現實狀態與情況,選擇合適的曲目進行音樂治療,緩釋對象的心理現在。在疏導過程中,幫助疏導對象理清當前的心理狀態,并將音樂治療前后的狀態進行對比,實時反饋疏導效果。音樂療法與其他心理疏導方法相結合,往往能起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將音樂融入說服勸導、合理宣泄與放松調節的環節中,度的把握需要在實踐中不斷調整,一般音樂療法中多使用輕音樂,是因為歌詞的干擾性較強,容易形成反客為主的局面,但是在談話導入、情感共鳴等過程中,選擇情景貼合的歌曲也是可以嘗試的。
3、音樂療法的實踐運用
在汶川地震發生后,對于災后心理治療中,音樂療法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和實踐,時隔12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抗疫歌曲的創作也再次出現了新的浪潮。音樂的社會功能早在兩漢時期 《樂記》 中就有記載:“樂也者,圣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之教焉。”這說明一個時代中社會的發展和繁榮離不開音樂,音樂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音樂的社會功能有很多種,如審美功能、治療功能、教化功能、娛樂功能等等。
每當面臨災難,音樂總是能激發起人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決心,而歌唱家們也用聲音演繹出不同主題的音樂,不管是致敬抗疫一線的所有白衣天使、志愿服務者,還是安慰內心恐懼的人們,驅散內心陰霾的,還是激勵大家團結一心,共筑抗疫信心的。聽到這些音樂,就會讓大家內心鎮定團結起來,懷揣感恩之心,淡忘無奈與內疚,驅散內心恐懼,勇敢面對困境。如歌曲《謝謝你們為我拼過命》《有愛就有希望》《民族脊梁》《@親愛的》。
選擇不同內容的音樂,激發學生產生情緒共鳴,幫助那些內心不夠強大的孩子,樹立信心,激勵他們培養堅強意志和自強不息的精神。《最美逆行者》同時還有一些歌曲能夠撫慰人心,幫他們走出疫情引發的焦慮和不安。如《我在你身邊》更有一些歌曲讓我們每個人都感受到深切的愛國之情,像《武漢加油》、《我們手拉手》、《風雨同舟歌一曲》等歌曲對于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災難面前,醫生的無私奉獻精神、志愿服務者們堅守每個陣地,這些人性的善在美妙的旋律中在學生們心中也會生根發芽,,豐富他們的心靈,去體會生活的美好,發現生命的珍貴。
結語
我們相信,疫情終將被戰勝,而我們更要學會把疫情當教材關注疫情期間學生的心理健康,把握青年學生思想引領的精神實質是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的使命與職責。音樂在學生的美譽教育、與心理疏導的結合實踐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我們也相信隨著中國社會的發展,人們綜合素質的提升,音樂將成為大學生思政教育以及心理疏導工作中重要的元素,會不斷被開拓創新。
參考文獻:
[1]鐘歆,肖清滔.互聯網時代00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徑[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9(7):144-150.
[2]康振海,李海新.春風化雨——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讀本[M].河北教育出版社,2016(11).
[3]杜林峰.淺談汶川抗震救災歌曲的心理治療作用[J].四川戲劇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