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元安, 褚福堂, 黃 芳, 蘆 峰, 金臻嵐, 薛 敏
(1.銅仁市農業技術推廣站, 貴州 銅仁 554300; 2.銅仁市農業產業化辦公室, 貴州 銅仁 554300; 3.銅仁市土肥站, 貴州 銅仁 554300)
銅仁市位于貴州省東北部,武陵山區腹地,國土面積1.8萬km2,總人口427萬,是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示范區。地貌以低中山丘陵為主,全市壩區面積約2萬hm2,占全市耕地面積的3.9%。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年日照時數1 044.7~1 266.2 h,年平均氣溫13.5~17.6℃,年平均降水量1 110~1 410 mm,無霜期275~317 d,熱量豐富、光照適宜、降水豐沛,種植制度大部分區域為一年兩熟。2018年以來,銅仁市按照“來一場振興農村經濟的深刻的產業革命”總要求,圍繞500畝以上壩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目標任務,制定了《銅仁市500畝以上壩區建設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實施方案》,提出了“到2019年全市創建11個樣板壩區,樣板壩區667 m2均產值達1.2萬元以上;創建61個達標壩區,達標壩區667 m2均產值達8 000元以上的具體目標。”蔬菜因見效快、品類多、市場需求大,是銅仁市壩區產業結構調整主導發展的優勢產業。因此,充分利用現有壩區土地資源、設施條件,探索出適宜當地推廣應用的蔬菜周年生態化高效栽培模式,對實現銅仁市壩區創建目標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4種模式于2018—2019年在銅仁市碧江區和平鄉和平壩區實施。該壩區地處錦江河上游,距城區17 km,是銅仁市確定的擬全力打造的樣板壩區,面積82.65 hm2,建有標準化大棚118 875 m2,年最高氣溫38℃、最低氣溫-3℃、平均氣溫16.5℃,土壤以水稻土為主、質地較粘重,自然環境與生產基礎設施條件較好,群眾有長期種植蔬菜的習慣,是銅仁市城區重要的蔬菜供應生產基地之一。
西葫蘆品種為冬豐8號,2月上旬育苗,3月中旬移栽,6月下旬采收完畢;西紅柿品種為H01-5,5月下旬育苗,6月下旬移栽,9月下旬采收完畢;紫菜苔品種為紅雜60,8月中旬育苗,9月下旬移栽,次年2月下旬采收完畢。
西葫蘆品種為冬豐8號,2月上旬育苗,3月中旬移栽,6月下旬采收完畢;豇豆品種為豇君曬面,5月下旬育苗,6月下旬移栽,9月下旬采收完畢;秋延辣椒品種為龍美4號,7月中旬育苗,9月下旬移栽,次年1月下旬采收完畢。
茄子品種為墨霸F1,2018年11月中旬育苗,3月下旬移栽,8月下旬采收完畢;西蘭花品種為100天青花菜,7月下旬育苗,8月下旬移栽,11月下旬采收完畢;芹菜為津南實芹2號,9月上旬育苗,11月下旬移栽,次年2月底采收完畢。
菜心品種為四九黃菜心,3月下旬撒播,5月下旬采收完畢;黃瓜品種為青衣,5月上旬育苗,5月下旬移栽,9月上旬采收結束;上海青品種為綠劍青梗菜,9月上旬撒播,1月下旬采收完畢。
4種模式分別在大棚(規格為40 m×8 m)與露地各種植320 m2,以比較各模式不同種植環境下的產量、產值差異。
4種模式種植大棚與露地的土壤酸堿度適中、有機質等養分含量差異不大,符合蔬菜生長發育對土壤養分含量的要求(表1,種植前由銅仁市土肥站取樣檢測)。

表1 4種模式種植區的土壤養分含量
模式中以育苗移栽種植的西葫蘆、西紅柿等蔬菜,育苗均在壩區大棚育苗場進行,各蔬菜的育苗時間、育苗方式、移栽苗齡以滿足各模式茬口銜接、壯苗移栽要求為準。
育苗移栽種植的西葫蘆、西紅柿等蔬菜均采用高壟全地膜覆蓋栽培方式[1],撒播種植的菜心等蔬菜則采用高壟無地膜覆蓋栽培方式。
在上茬蔬菜采收結束與下茬蔬菜移栽(播種)前,均對種植區進行清理,用旋耕機翻土,噴灑多菌靈液,靜置(悶棚)5~7 d,以殺滅土壤中的部分病蟲[2]。
4種模式均按照“畜-肥-菜”生態循環模式進行施肥。作基肥的腐熟農家肥按2 000 kg/667m2標準在第一茬蔬菜種植整地時一次施入、復合肥按50 kg/667m2標準在每茬蔬菜種植整地時一次施入;作提苗肥的追肥在每茬蔬菜移栽5~7 d緩苗(或間苗定苗)后,用15%的腐熟清糞水淋施1次;作促花肥或催果肥等的追肥則根據蔬菜的生長發育等情況[3],用20%的腐熟清糞水+尿素0.1 kg/50 kg澆施2~3次。
4種模式均采用鋪設流量為12 L/h的滴(噴)灌帶供水。供水時間和供水次數以保持土體濕潤不干不漬、滿足各蔬菜正常生長發育所需水量要求為準。
種植于大棚的4種模式,均在大棚兩側安裝與棚等長的100目防蟲網,阻止蚜蟲、木虱、蠅等害蟲遷入,同時在每茬蔬菜生產期棚內懸掛 15~20張規格為25 cm×30 cm的黃板誘殺蚜蟲等害蟲;種植于露地的4種模式,除在每茬蔬菜生產期懸掛與大棚數量相同的黃板外,同時在種植區安裝太陽能殺蟲燈、黑光燈等誘殺害蟲。各茬蔬菜病害防治按發生情況選用低毒農藥,按相關方法防治[4]。
由表2可見,4種模式的蔬菜產量,除種植在露地的模式Ⅰ略高于種植在大棚內的外,其他3種模式均是種植在大棚內的高于種植在露地的,其中差異最大的是模式Ⅳ,兩者相差667.4 kg/667m2,種植在大棚內的較種植在露地的增產21.08 %。4種模式的蔬菜產值,均是種植在大棚內的高于種植在露地的,其中模式Ⅰ高6.42 %、模式Ⅱ高2.55%、模式Ⅲ高7.46%、模式Ⅳ高21.08 %;種植在大棚內和種植在露地的4種模式蔬菜產值均是模式Ⅳ>模式Ⅰ>模式Ⅲ>模式Ⅱ,其中種植在大棚內的最高模式Ⅳ與最低模式Ⅱ相差20 944.1元/667m2、種植在露地的最高模式Ⅳ與最低模式Ⅱ相差15 847.1元/667m2,差異巨大,且模式Ⅱ未實現銅仁市要求的樣板壩區667 m2均產值達1.2萬元以上標準。說明除西葫蘆-豇豆-秋延辣椒模式外,其他3種模式均可在和平壩區據情推廣應用,但以速生蔬菜-黃瓜-速生蔬菜模式的增收效果最好。

表2 4種模式的蔬菜產量和總產值
1) 實施蔬菜周年高效栽培,能實現一年兩種兩收或一年三種三收,提高土地等資源的利用率和增加種植收入,但在實施中要合理選用種植品種、科學設置茬口,根據市場對產品的需求調節種植時間,并盡量與大季蔬菜錯峰上市,以提高單價,增加產值。
2) 充分利用大棚等設施,實行集約化育苗,培育壯苗;蔬菜周年高效栽培中要合理應用高產栽培、土壤培肥、植株調整、節水灌溉、病蟲綜防、有機肥一次施用等技術,才能達到既定目標。
3) 在銅仁市壩區實行周年高效栽培蔬菜模式,必須注意寡日照天氣和高溫高濕天氣對蔬菜正常生長的影響,稍有不慎,就會失敗。
4) 實施周年高效栽培蔬菜模式,必須重視對后期產品的包裝、保鮮、冷藏、運輸等配套設施條件建設,否則會導致增產不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