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文輝,李 敏
(湖北省城建設計院股份有限公司,湖北 武漢 430051)
本文通過PHC管樁樁網結構在二(連浩特)廣(州)高速公路懷集至三水段某橋頭路段實際工程中的應用,對其加固處理深厚軟土路基進行了詳細的計算分析,并通過現場測試加以驗證,可為類似工程提供指導。
PHC管樁即預應力高強度混凝土管樁,與普通預應力混凝土樁相比,具有快速施工,對周圍環境擾動小,質量容易控制、工后沉降較小,且大部分沉降發生在施工期等特點[1]。樁網結構路基中的網是指與土體共同作用的工程材料,具備加筋補強、均布應力、提高承載力、減少沉降等功能。參考文獻[2-3],可將PHC管樁樁網結構體系分為:路堤填土、加筋墊層、樁土加固區以及加固區下的天然軟土層或持力層。樁網復合地基包括豎向增強體和水平增強體,其核心部分是樁和加筋墊層。加筋墊層位于路堤填土之下、樁頭之上,是由級配砂石與網共同組成的均勻壓密的柔性過渡層,在工作過程中主要承受拉力并將上部荷載傳遞給下部樁土復合地基,樁土加固區是設置于地基土中的PHC管樁與土組成的樁土復合地基[4]。
加筋墊層作為一種水平增強加固體系,其主要目的是保證樁土共擔荷載,將上部荷載能有效地傳遞到樁頂。加筋墊層與周圍土體之間的摩阻力對地基表面的側限作用,可改變地基中應力場和位移場的分布,從而保證地基的穩定。
2.1.1 墊層材料的選取
軟弱土中的樁網復合地基,其加筋體在滿足強度要求的同時還需具備一定的延伸性能,抗拉剛度過高易造成墊層剛度過大從而產生應力集中現象。墊層的設計指標宜通過試驗確定。
2.1.2 加筋墊層承載力計算
加筋墊層的承載力特征值應通過載荷試驗確定,初步設計時可按式(1)[5]確定:
(1)
式中,fspk1為加筋墊層承載力特征值;S為樁間距;Zn為加筋墊層厚度;θ為壓力擴散角;fsk為加固后樁間土承載力特征值,按當地經驗取值,如無經驗時可取天然地基承載力特征值;n為加筋體的層數;Tr為應變為5%時對應的加筋體拉力,無相關資料時宜通過張拉試驗曲線確定;δ為加筋體拉力方向與樁頂水平面的夾角;φ為墊層填料的內摩擦角。
2.2.1 單樁承載力計算
單樁豎向承載力特征值應通過現場載荷試驗確定,初步設計時可按式(2)進行估算:
(2)
式中,qsi為第i層土的樁側摩阻力特征值;qp為樁端土承載力特征值;Ap為樁的截面積;li為樁周第i層土的厚度;n為樁身范圍內的土層數。
2.2.2 復合地基承載力計算
剛性樁復合地基的承載力特征值應通過現場復合地基載荷試驗確定,初步設計也可按式(3)估算:
fspk=mRa/Ab+β(1-m)fak
(3)
式中,m為復合地基按樁帽面積計算得到的置換率;Ra為單樁豎向承載力特征值;Ab為樁帽面積;β為樁間土的承載力折減系數;fak為處理后樁間土承載力特征值,宜按當地經驗取值,無經驗時可取天然地基承載力特征值。
總沉降s由加固區變形s1和下臥層變形s2組成,可采用分層總和法計算變形量:
(4)
式中,n1為加固區分層數;n2為總分層數;pi為第i層土平均附加應力增量;Esci為第i層復合土體土的壓縮模量;hi為第i層土的厚度;ψs為沉降計算經驗修正系數,根據當地沉降觀測資料及經驗確定,也可按表1確定。
表1 沉降計算經驗系數表
二(連浩特)廣(州)高速公路(粵境)懷集至三水段路線經過河流沖積平原地貌,軟土發育。本路段軟土路基主要分布于北江至上洲仔埡口及龍江至終點段,地表魚塘密布,軟土埋深一般在2~6 m,軟土層厚多在10~25 m,局部路段埋深達40 m左右,軟土層中多含有砂層和薄粉質黏土層或淤泥與砂互層狀分布。
以K17+706~K17+747橋頭段為試驗段,路基頂面寬33.5 m,路堤填高7 m,邊坡坡率1∶1.5。根據地勘報告,土體具體參數如表2所示。在收集國內軟基處理成功經驗的基礎上,考慮本項目軟土特點,從工程地質條件、施工條件和質量管控等方面考慮,軟基處理方案擬定采用PHC管樁樁網復合地基。
表2 各土層物理力學性質指標
選取監控K17+710斷面來進行計算。斷面路基結構包括下部軟基部分和上部路堤部分。
具體構成如圖1所示。
圖1 預應力管樁加固斷面圖
樁網復合地基設計參數如下:本次設計采用PHC-A300-70型預應力管樁,樁徑30 cm,壁厚7 cm。管樁混凝土抗壓強度為C80,樁長26 m,樁徑0.3 m,樁間距2 m,正方形布置;樁帽(1.0 m×1.0 m×0.30 m),采用C25鋼筋混凝土參數取值。樁帽頂設置級配碎石墊層,夾鋪2層土工格柵,土工格柵采用CATT60型鋼塑土工格柵,第1層位于樁帽頂端,第2層位于樁帽上25 cm,加筋墊層總共厚50 cm。
通過以上相應公式計算得出:加筋墊層承載力fspk1=191.3 kPa;單樁承載力Ra=625.6 kN;復合地基承載力載力fspk=165.9 kPa;車輛荷載及路基填土荷載經計算取pk=155 kPa
pk≤fspk≤fspk1
承載力滿足要求。
路基工后沉降計算:s=4.9 cm
為了檢驗設計及樁基的施工質量,進一步了解樁-網結構在加荷過程中的受力狀態,校驗設計思路,在試驗段管樁施工完成后進行了單樁承載力靜載試驗。3根樁靜載試驗的Q-S曲線見圖2。
圖2 樁-網結構單樁靜載試驗結果
從圖2可知,單樁的Q-s曲線為一緩變型曲線,曲線前半部分近似為一斜直線,表明樁頂受力與沉降呈線性關系,隨著荷載繼續增大接近樁基的極限承載力時,位移增長明顯加快,曲線的后半部分曲率變化較為明顯,但沒有出現明顯的破壞點,說明樁有良好的變形協調能力和承載能力。
由圖2還可以得出承壓板累計沉降量最大值為8.63 cm,殘余沉降量最大值為4.57 cm。試驗結果表明單樁承載力滿足要求,且在最大試驗荷載的作用下樁體最大沉降值也不超過10 cm,滿足工后沉降要求。
單樁靜載試驗結果見表3。
表3 樁網結構單樁荷載試驗結果
綜上所述,將樁網復合地基設計分為加筋墊層設計和復合地基設計,并經單樁靜載試驗檢驗,樁網結構受力變形特征符合預期,樁網復合地基設計方案合理有效。可為同類型的軟土路基加固設計和施工提供借鑒和參考。
[ID:009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