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被群呼、群發短信、揭發隱私等“軟暴力”手段威脅、恐嚇,工作和生活深受其影響。這樣的經歷你是否也遇到過?7月29日,北京市首例網絡“軟暴力”惡勢力犯罪集團案件一審宣判,趙波等42人因尋釁滋事罪獲刑。據悉,該案是《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關于辦理實施“軟暴力”的刑事案件若干問題的意見》實施以來,北京市首例網絡“軟暴力”惡勢力犯罪集團案件。
成立30余個催收組,“軟暴力”滋擾欠款人
經審理查明,2015年4月以來,被告人趙波先后成立并控制多家元海慧誠公司,為智融時代公司用錢寶、第三方網貸公司催收欠款。公司下設催收部、質檢部、招聘部等工作部門。
催收部根據債務人欠款時間成立了30余個催收組,共計雇傭300余名業務員。
催收過程中,催收員采用辱罵、恐嚇等“軟暴力”方式,滋擾欠款人及其緊急聯系人、通訊錄聯系人,形成惡勢力集團。被害人涉及全國大部分省份,偵查機關已取證的被害人達700余人。
上述行為造成廣州市某公安分局辦公電話及轄區派出所接報警電話、湖北省某醫院辦公電話及120急救電話等眾多單位、個人無法正常工作,眾多被騷擾人因此產生恐懼心理,導致家庭矛盾,工作、生活受到嚴重影響。
昌平法院認為,被告人趙波、郭文煥糾集被告人鄭海波、許宏睿等人,通過電信網絡有組織地采用滋擾、糾纏等“軟暴力”手段威脅、恐嚇他人,足以使他人產生恐懼、恐慌進而形成心理強制,嚴重影響他人正常工作、生活,破壞社會秩序,情節惡劣,其行為均已構成尋釁滋事罪,依法應予懲處。
被告人趙波成立元海慧誠公司實施“軟暴力”催收,組織嚴密、層級清晰,長期使用群呼、群發短信、呼死你軟件、P圖(處理圖片)、揭發隱私等“軟暴力”手段催收,嚴重擾亂社會生活秩序,造成惡劣社會影響,形成惡勢力犯罪集團。其中,被告人趙波、郭文煥系犯罪集團的首要分子,糾集他人多次實施犯罪行為,應當按照集團所犯的全部罪行處罰。
首要分子趙波、郭文煥,雖然簽署認罪認罰具結書,但本案性質惡劣、社會危害嚴重,不足以從輕處罰。其他被告人應當根據其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情節和社會危害程度予以處罰。
據此,昌平法院以尋釁滋事罪判處被告人趙波有期徒刑7年,剝奪政治權利1年,并處罰金人民幣100萬元;判處被告人郭文煥有期徒刑6年,并處罰金人民幣80萬元;以尋釁滋事罪對其余40名被告人分別判處3至1年5個月有期徒刑。
拉電閘、砸門和潑尿……這些都是“軟暴力”
最高人民法院介紹,“惡勢力”是指經常糾集在一起,以暴力、威脅或者其他手段,在一定區域或者行業內多次實施違法犯罪活動,為非作惡,欺壓百姓,擾亂經濟、社會生活秩序,造成較為惡劣的社會影響,但尚未形成黑社會性質組織的違法犯罪組織。
“軟暴力”是指行為人為牟取不法利益或形成非法影響,對他人或者在有關場所進行滋擾、糾纏、哄鬧、聚眾造勢等,足以使他人產生恐懼、恐慌進而形成心理強制,或者足以影響、限制人身自由、危及人身財產安全,影響正常生活、工作、生產、經營的違法犯罪手段。
“軟暴力”違法犯罪手段通常的表現形式有:(一)侵犯人身權利、民主權利、財產權利的手段,包括但不限于跟蹤貼靠、揚言傳播疾病、揭發隱私、惡意舉報、誣告陷害、破壞、霸占財物等;
(二)擾亂正常生活、工作、生產、經營秩序的手段,包括但不限于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破壞生活設施、設置生活障礙、貼報噴字、拉掛橫幅、燃放鞭炮、播放哀樂、擺放花圈、潑灑污物、斷水斷電、堵門阻工以及通過驅趕從業人員、派駐人員據守等方式直接或間接地控制廠房、辦公區、經營場所等;
(三)擾亂社會秩序的手段,包括但不限于擺場架勢示威、聚眾哄鬧滋擾、攔路鬧事等;
(四)其他符合本意見第一條規定的“軟暴力”手段。
比如,7月21日,青島市黃島區人民法院依法宣判一起涉惡“軟暴力”催債團伙,團伙首要分子張寶玉被判有期徒刑7年。據報道,為了收債,該團伙采取了極端的行為,例如拉電閘、砸門和潑尿等惡劣行為。
2019年10月19日左右,被告人王某委托張寶玉要賬。他總共支付了人民幣50000元好處費,并同意為要追討的債務再額外提供10%的傭金。張寶玉和其他人在沒有出示任何債權書和債權證明書的情況下,要求李某和他的妻子還錢,并糾集了該團伙成員,砸地板、砸門、敲李某住所的門等方式,滋擾他們。
這種滋擾一直持續至2019年11月23日,嚴重影響了李家的家人和鄰居的正常生活。
遭遇網絡“軟暴力”該如何維權
從最早在網絡論壇上“人肉搜索”、社交平臺評論區人身攻擊,到視頻網站彈幕刷屏罵人、直播“錘人”,網絡“軟暴力”手段日益翻新。更有甚者,通過網絡或通信工具實施惡意舉報、誣告陷害等行為。
網絡“軟暴力”往往發端于“人肉搜索”,隨之出現個人信息被肆意傳播,進而受害者被有針對性地通過網絡、電信手段進行謾罵、侮辱。其侵犯的客體包括隱私權、名譽權甚至是健康權、生命權。在民法典之前,2017年6月1日起實施的《網絡安全法》明確加強了對個人信息的保護,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進一步明確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的定罪量刑標準。
行為人在未被授權的情況下,“人肉搜索”他人身份、照片等個人信息并散布的,如果情節嚴重將面臨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的刑事處罰。但在民事層面,一段時間內,隱私權、個人信息和私密信息的邊界較為模糊,救濟途徑和其他民事侵權行為相比無特殊性。
民法典此次將人格權獨立成編,全面加強對公民人格權的保護。人格權受到侵害的,受害人有權請求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在人格權編第六章,對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進行了規定,首次將“私人生活安寧”明確寫入隱私權,豐富了隱私權的內涵和保護范圍。
民法典規定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以電話、短信、即時通信工具等方式侵擾他人的私人生活安寧。這意味著,實踐中除了非法獲取、泄露個人“私密空間、私密活動和私密信息”行為外,諸如短信謾罵、“呼死你”等網絡“軟暴力”行為,也涉嫌侵犯隱私權。同時,上述行為往往伴隨著侮辱、誹謗等,容易導致受害者的品德、聲望、信用等社會評價降低,侵犯其名譽權。
過去,受害者大多是在產生侵權損害后果以后,再通過法律手段尋求救濟。此次民法典規定了禁令保護制度,明確民事主體有證據證明行為人正在實施或者即將實施侵害其人格權的違法行為,不及時制止將使其合法權益受到難以彌補的損害的,有權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請采取責令行為人停止有關行為的措施。
從具體維權方式來講,對于情節較輕的網絡“軟暴力”行為,公民今后可以依據民法典的規定,要求侵權者承擔民事責任,包括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等。對于情節較為嚴重但未達到犯罪程度的,可向公安機關尋求幫助,公安機關可以依據《中華人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對侵權者予以拘留或者罰款。對于情節嚴重的,受害者可以借助刑事手段,向公安機關報案、向法院提起自訴等進行維權。
隨著網絡借款日漸普及,如何才能躲開“軟暴力”?北京互聯網法院法官介紹,當急需用錢或者資金周轉不開需要進行網絡借款時,借款人有必要練就一雙避“坑”慧眼:首先,要看清向誰借款。在網絡借款時,應當選擇正規的金融機構或貸款公司。金融機構需要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依法頒發金融許可證,才能經營金融業務。其次,必須看清借款合同。借款合同的主要內容包括借款種類、幣種、用途、數額、利率、期限和還款方式等條款。
(《經濟日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