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啟越 陳思 熊繼紅



摘 要:簡要介紹湖北省旅游資源情況及旅游業發展概況,闡述聚類分析法,并采用聚類分析法對湖北省旅游產業發展進行相應的分析;最后,用所學到的旅游地理的相關知識,提出湖北省旅游發展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聚類分析法;湖北省;旅游業
中圖分類號:F592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0)19-0156-02
一、湖北省旅游發展概況
湖北省地處華中地區,經濟較為發達,旅游資源豐富。湖北省的地形是東、南、西三面高山環繞,向北敞開的不完整盆地,長江橫穿過境,因此山川水色秀美,自然風景獨特:有長江三峽大壩、武當山、神農架、恩施大峽谷、九宮山、大洪山、大別山、東湖等優美自然風光;湖北也是楚文化的發祥地,文物古跡眾多,有著名的黃鶴樓、歸元寺、荊州古城、湖北省博物館、三國赤壁古戰場等;從紅色旅游資源看,湖北擁有中國革命三大圣地之一的大別山、全國將軍第一縣紅安、辛亥革命武昌起義舊址等,還有恩施土家族獨特的民族風情,等等。
從1998年開始,湖北省就把旅游業確定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旅游配套設施較好、服務水平逐漸提升,已形成了食、住、行、游、購、娛的旅游體系。以熱干面、武昌魚、周黑鴨為代表的湖北菜,深受全國人民喜歡;武漢馬哥孛羅酒店、錦江國際大酒店等一批高檔酒店為旅游者提供了舒適的住宿環境;武漢天河國際機場、京廣鐵路、京九鐵路、焦柳鐵路及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為旅游業提供了便利、快捷的交通;湖北圍繞著“傳奇山水,壯美湖北”的主題,致力于打造差異明顯的旅游板塊,開發多元化的旅游產品,以滿足旅游者的需求。因此湖北旅游逐漸進入提升與大發展階段,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顯著提高。2018年湖北省國內旅游人數7.27億人次,增長13.8%;國內旅游收入6 344.33億元,增長15%。2013—2018年湖北省旅游人數和旅游收入不斷增加,其中旅游人數六年年均復合增長率為12.35%,旅游收入六年年均復合增長率為15.18%[1]。
二、聚類分析法
聚類是將數據分類到不同的類或簇的一個過程,同一類的對象有很大的相似性,不同類的對象有很大的相異性。從統計學的觀點看,聚類分析是通過數據建模簡化數據的一種方法。聚類分析是一種探索性的分析,在分類的過程中,不需要事先給出分類標準,聚類分析能夠從樣本數據出發,自動進行分類[2]。聚類分析所使用的方法不同,結論也不同。從實際應用的角度看,聚類分析是數據挖掘的主要任務之一。而且聚類能夠作為一個獨立的工具獲得數據的分布狀況,觀察每一簇數據的特征,集中對特定的聚簇集合做進一步的分析。聚類分析還可以作為其他算法(如分類和定性歸納算法)的預處理步驟[3]。
本文所采用的聚類分析法,是將n個樣品或者變量指標分成k類G1,G2,…,Gk,Xir表示Gr中的第i個樣品,nr表示Gr中樣品或者變量指標的個數,xr表示Gr的重心,那么Gr的樣品離差平方和為:
二、用聚類分析法分析湖北旅游業
根據湖北省統計年鑒以及地方政府網站資料,現選取2018年國內旅游人次、國內旅游收入、入境旅游人次、旅游外匯收入、國內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等5個指標作為衡量湖北省旅游業發展水平的指標,用以上聚類分析的方法對湖北14個地區旅游業發展情況進行聚類分析[4]。
通過對湖北省14個地市州旅游業發展情況進行聚類分析,總共分成四個類別:第一類:武漢市。旅游接待人數和旅游收入無論是國內的還是入境的,都明顯高于其他地區,是旅游業最發達地區。第二類地區:宜昌市、十堰市、咸寧市、恩施州4個地區。這4個地區旅游業比較發達,主要原因是這些地區擁有世界級的旅游資源如三峽大壩、武當山、溫泉資源、恩施大峽谷等;再加上這些地區經濟基礎較好、設施完善、旅游產品多樣化等,使其成為湖北省旅游發展的第二集團軍。第三類地區是神農架林區。該區域旅游資源獨特,同時擁有“世界自然遺產地”“世界地質公園”“人與生物圈”計劃保護成員三項世界級桂冠,但由于位于湖北西北部,交通比較單一、落后,住宿、餐飲、停車等基礎設施也有一定的不足,制約了其旅游業的發展。隨著神農架機場的開通運營以及鄭萬高鐵的即將開通,神農架的旅游交通會越來越便利。該區域雖然旅游接待人數和收入不是很高,但旅游總收入遠超出該地區的其他收入,旅游成為該區的重點支柱產業。全區上下從政府部門到平民百姓都十分重視且都投入到旅游業的發展中來,因此是一個旅游業發展特殊的地區。其余的黃石市、襄陽市、鄂州市、荊門市、孝感市、荊州市、黃岡市、隨州市等8個地區屬于第四類地區。該區域旅游資源各有特色,如隨州曾侯乙墓、黃岡大別山、黃石工業旅游、襄陽古隆中等。如果開發多樣化產品,進一步完善設施,加大宣傳促銷等,旅游會發展得越來越好。
三、湖北旅游業發展對策
1.打造湖北旅游格局。根據湖北省旅游資源特色進行區域整合,按照旅游功能進行分區開發與建設。例如,武漢市打造成商務休閑都市旅游區;鄂州可打造成水域生態旅游區;咸寧建設成溫泉休閑旅游區;黃岡建設成大別山自然風光旅游區等。同時根據各區旅游發展現狀及經濟發展情況,確定建設重點與建設時序,打造重點拳頭旅游產品。并且加強精品旅游景區建設,使旅游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5]。
2.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湖北省號稱“千湖之省”,因此要充分利用其豐富的水資源,開發多形式的水上交通,這樣既實現交通與旅游的結合,又體現特色旅游交通方式;其次,在現有交通設施的基礎上,完善各城市之間、城市與景區之間、以及各景區之間的道路交通系統;再次,加強景區內部的交通、餐飲、停車場、娛樂設施等的建設,特別是在山區如神農架、大別山等地的停車場的建設,以滿足日益增大的自駕游的需求;最后,湖北省內大城市要加對大對新城區的開發以及老城區的改造,強化城市管理,提升服務功能,加快城鄉和諧發展,促進城鄉一體化[5]。
3.注重環境協調保護。湖北省內各景區在進行旅游資源的開發時,不能對其生態環境進行破壞,要適度開發旅游資源;其次,通過加強景區的管理來保護環境。如,景區多開展有關環境保護方面的宣傳和教育,多增設垃圾桶等環衛設施,對垃圾進行科學的分類、運輸和處理,科學控制游客承載量,倡導文明、和諧的旅游消費模式,鼓勵團隊游,控制自駕游等[5];最后,強化環境保護執法力度,建立以法律為主導的環境保護體系,確實美化、優化旅游環境,使旅游業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
4.聯合開展宣傳促銷。第一,湖北省應對外進行整體旅游宣傳和推銷,如“荊楚大地、靈秀湖北”等,不要各地區各自為伍,單打獨斗;第二,在進行湖北旅游宣傳時不僅要利用報紙、雜質、電視、廣播等傳統媒介,還要充分利用微信、微博、抖音、網紅等新媒體進行營銷;第三,在宣傳手段和方法上也要多樣化,如舉辦各種節慶活動,如武漢東湖每年端午節都舉辦包粽子大賽等;宜昌市秭歸縣每年端午節則進行劃龍舟競賽,以這些活動掀起湖北端午節旅游的熱潮;第四,旅游宣傳一定要突出整體特色,建立一批有特色的品牌。例如武漢在木蘭山、木蘭湖的基礎上,逐漸開發出木蘭天池、木蘭草原、木蘭玫瑰園等一系列新旅游項目,打造出以休閑度假為主要目的的“木蘭文化”品牌。
參考文獻:
[1] ?中商產業研究院.2018年湖北旅游收入[EB/OL].東方財富網,2019-03-29.
[2] ?https://baike.baidu.com/.
[3] ?張帆.基于聚類分析法的山西旅游業發展研究[J].江蘇商論,2016,(7).
[4] ?陳月娜.基于聚類分析法的揚州旅游產業結構研究[J].產業經濟,2014,(12).
[5] ?熊繼紅.麻城模式對武漢城市圈旅游業發展的啟示[J].經營管理者,2014,(6).
收稿日期:2020-01-09
作者簡介:代啟越(2000-),女,湖北武漢人,學生,從事旅游地理與城鄉規劃研究;陳思(1990-),女,湖北武漢人,講師,從事水文統計研究;熊繼紅(1973-),女,湖北神農架人,教授,從事旅游規劃、旅游經濟、旅游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