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進
[摘要]劉先平是中國大自然文學的開拓者,其大自然文學觀體現在創作實踐和文學評論中。大自然文學是生態時代的文學,意在描寫人與自然關系,呼喚生態道德。大自然文學拓展了“文學是人學”的觀點,倡導整體的、系統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從文學本體論而言,大自然文學追求積極的審美,并具有一種獨特的跨文體特征。大自然文學作家除了要具備一般作家的條件外,還需要具備熱愛自然、善于觀察思索、堅持科學自然觀和不怕犧牲等素質。研究劉先平的大自然文學觀,對理解劉先平的創作和中國大自然文學的發展,以及開展大自然文學理論批評和國際交流,都具有現實意義和理論意義。
[關鍵詞]劉先平;大自然文學;生態批評;文學觀
劉先平從事大自然文學創作40余年,是中國大自然文學的開拓者。他從內容和形式兩方面高度概括了大自然文學的本質和特征,體現了其對大自然文學創作的理論思考,不僅是對其自身大自然文學多年創作實踐的總結,而且對中國大自然文學的理論建設也有引領和示范意義。綜合劉先平的創作思考和理論探索,可以將大自然文學概括為:以大自然為題材,以探索人與自然關系為內容,以呼喚生態道德為主題,描繪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美景。大自然文學最有特色的表達方式,是以第一人稱非虛構的散文體,講述人與自然命運與共的生命傳奇。及時總結劉先平的大自然文學觀,準確把握其豐富的內涵,不僅是解讀劉先平大自然文學創作的一把鑰匙,也是建設中國特色大自然文學理論的重要內容。本文試圖從發生論、目的論、思想論、本體論、創作論五個方面,系統解析劉先平的大自然文學觀,為中國大自然文學理論建設提供參考和啟示。
一、大自然文學發生論
20世紀中期以來,日趨嚴重的環境污染給人類的生存發展帶來嚴重破壞和災難,人類開始反思工業文明的利弊,也開啟了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過渡的新階段。1973年,英國著名歷史學家阿諾德·湯因比(Arnold Toynbee)從生態哲學的高度,提出人類正處在“何去何從”的交叉路口,然而結論卻是明確的:放棄“濫用日益增長的技術力量”,克服“導致自我毀滅的放肆的貪欲”,不要“置大地母親于死地”,而是“能夠使她重返青春”。生態危機的現實引發人們深思,在轉變經濟發展模式的同時,社會文化也要隨之轉型,甚至可以說,“需要文化先行來啟蒙和引領經濟發展”。正如意大利著名工業家奧雷利奧·貝切伊(AurolioPeccei)所認為的那樣,人類對自然的無限擴張實質上是“人類文化發展的一個巨大過失”。著名環保組織“塞拉俱樂部”前任執行主席麥克洛斯基(Michael McCloskey)也認為:“在我們的價值觀、世界觀和經濟組織方面,確實需要一場革命。因為,文化傳統建立在無視生態地追求經濟和技術發展的一些預設之上,我們的生態危機就根源于這種文化傳統。工業革命正在變質,需要另一場革命取而代之,以全新的態度對待增長、商品、空間和生命?!?/p>
劉先平也認為,生態危機是一種文化危機,解決危機需要把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升到哲學層面來理解。他選擇以中國古代哲學和當代生態批評理論作為指引,認為以生態道德調整人與自然的關系,這是生態危機的現實需要。劉先平生長在安徽,這片土地上曾經出現了老子和莊子這樣偉大的哲學家,老莊哲學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態思想,成為劉先平大自然文學觀的哲學基礎。生態危機的現實又讓他領悟到“生態道德是維系人與自然血脈相連的紐帶”,通過生態道德重新建立起以生態平衡為特征的三個層次的生態文化,即“首先是‘人的本身的生態平衡,這主要是指一個人自身的心理和生理的平衡,精神和物質的統一;再是自然界的生態平衡;最高境界則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共榮共存—一‘天人合一”。劉先平為大自然文學所作的這一哲學闡釋,是為呼喚一種建立在人與自然新型關系基礎之上的新文化和新道德——生態文化和生態道德,同時也賦予大自然文學以生態道德來建設生態文化的文學責任。
劉先平認為他之所以會進行大自然文學創作,有兩方面的主要原因。一方面,他在追隨科考隊進行生態考察過程中,看到大自然和生命的壯美,從而愛上大自然,愛上祖國的每一片綠葉,由衷地發出贊美大自然的心聲;另一方面,他看到美好自然正在遭受人類“以發展為由”的種種破壞,因此由衷地發出保護大自然的心聲?!皟煞N心聲”聚焦人與自然的關系,即人類如何正確地對待大自然。他進而創造性地引進生態道德的觀念,第一次從文學的立場提出生態道德主題,并40年如一日,堅持用大自然文學講述生態道德故事,為生態文化建設貢獻文學的力量。
中國大自然文學發生于20世紀70年代,有其深厚的社會根源。劉先平寫道:“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與自然的矛盾不斷升級,迫使人類開始重新審視與大自然的關系。人類終于發現所居住的大地,只不過是個小小的星球,是惟一家園、惟一保護區;繼之才非常不情愿地承認:萬物之靈的人只是大自然萬物中的一員。簡而言之,是人類屬于大自然,我們必須迅速從‘大自然屬于人類,的傳統誤區中走出!這一發現,可稱為人類認識史上最重要的發現先之一。因而,大自然文學出現了嶄新面貌,成了觀照人類本身生存、發展、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榮共存的文學——產生了現代意義上的大自然文學。全世界現代意義上的大自然文學的興起,也多發軔于20世紀70年代底、80年代初。因而,可以說,現代大自然文學是時代的呼喚?!?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重大戰略決策,明確提出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作出改革開放的重大部署。在“傷痕文學”“反思文學”等種種新思潮的影響下,文學創作題材有了從人類社會向大自然拓展的可能性。正如劉先平1980年出版第一部大自然探險長篇小說《云海探奇》的責任編輯后來回憶所說的,如果沒有改革開放帶來的思想解放和文學禁區的突破,出版社就不敢出版寫動植物的小說作品??梢哉f,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大自然文學,中國大自然文學與改革開放的步調是一致的。2004年,在《云海探奇》首版20年后,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將其列入“兒童文學傳世名著書系”進行重新修訂再版。劉先平在新版序言中回顧了自己創作大自然文學的來龍去脈,重申了他過去多次堅持的觀點:“新的時代需要嶄新的文學?!彼珜Т笞匀晃膶W其實只是主動響應時代的呼喚。
二、大自然文學目的論
(一)描寫人與自然的關系
早在1980年代,劉先平創作的4部長篇小說《云海探奇》《呦呦鹿鳴》《千鳥谷追蹤》《大熊貓傳奇》,“都是反映研究自然保護的科學考察的現實生活,描寫了一群小探險家出于‘保護自然,參與揭示動物世界奧秘的故事,因此也被稱為‘動物科學探險小說‘大自然探險文學或‘人與自然主題的探索”。作家秦兆陽高度評價劉先平這一時期的創作,并認為:“人與自然是永恒的主題,你以嶄新的視角寫人與自然的關系、在野生動物世界探險、尊重所有的生命,寫別人從未寫過的世界?!?/p>
劉先平認為,大自然與文學的關系由來已久,可以追溯到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其中就寫了三四百種動植物,有很多鳥獸蟲魚方面的知識。唐代詩人王維以其雋秀的山水詩,被人譽為“田園詩人”。宋朝詩人謝逸寫了三百多首歌詠蝴蝶的詩,有“謝蝴蝶”之稱。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終生在山水間奔波,寫出了不朽的《徐霞客游記》,既是科學著作,又是文學作品。他還認為,古代很多作品雖然描寫了自然,但其仍然只是“人物”的背景,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還沒有走出“文學是人學”的藩籬,仍然不是大自然文學,因為“怎么寫”比“寫什么”更重要。將大自然作為審美主體,從人與自然的關系來書寫大自然,這樣的文學只能出現在人類發展的更高階段—一生態文明時代。
劉先平與改革開放同步,對大自然文學有了進一步的思考和想法。他越來越強烈地感受到應該“創作具有中國特色的大自然文學,將中國的大自然、豐富多彩的野生生物世界譜寫成壯美的詩篇、回蕩在天宇的樂章。朝這個目標努力的基礎,必須用自己的雙腳去認識大自然,親身體驗中國大自然的特殊風韻和底蘊”。因而在21世紀之初,劉先平先后兩次主持召開大自然文學研討會,由此其對大自然文學的認識也基本成熟,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內容:“其一,大自然文學是時代的呼喚,面對著地球村的生態危機,它承擔著歌頌人與自然共榮共存、以構建人與自然和諧、永續發展的重任;其二,大自然文學開拓了一個廣闊的嶄新的文學天地,已成為一面美學旗幟,需要對‘文學即是人學加以新的詮釋,也即是后來提出的人本主義與生態主義的結合;其三,為適應時代的需要、消解人與自然的矛盾,應大力繁榮大自然文學;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大自然文學的理解將更為深刻,大自然文學肯定將有更大的發展?!?/p>
2008年,劉先平總結了自己30多年的創作實踐和近40年的大自然探險,對大自然文學的創作意圖提出更為簡潔明確的觀點:“說得簡單一點:如果一定要從‘文學是人學的角度講,那么就應清楚每個人都生活在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三維關系中。但幾千年來,文學多是描寫人與人、人與社會的故事,而少有專寫人與自然的故事。然而大自然文學即是描寫人與自然的故事,歌頌人與自然的和諧,以構建生態文明的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根本。生態文明是一切文明的基礎。”因而,大自然文學的創作宗旨正是以大自然為題材,書寫人與自然的故事,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使人與自然成為文學創作的永恒主題,它是面向未來的文學。這種文學觀念和審美追求,表現了作家對當代社會科學發展的深刻理解,也是當今時代對文學潮流的呼喚。
(二)呼喚生態道德
劉先平大自然文學創作的最大特點,或者說劉先平創作的大自然文學與其他作家創作的生態文學的鮮明區別,就是劉先平始終高舉生態道德的旗幟。沒有一個作家在劉先平之前提出過“生態道德”這一文學主題,也沒有一個作家像他那樣將自己的文學創作集中指向這一主題。劉先平第一次提出文學的生態道德主題,也有其深刻的社會文化背景和深厚的創作實踐體驗。
大自然文學是20世紀80年代生態危機的產物,最初以保護生態環境的先行者身份出現。面對生態危機的現實,大自然文學運用生態學知識和環境理論,揭露人類的私心貪欲給自然界帶來不可逆轉的破壞。大自然文學的主題積極向上,有破有立,在批判人性弱點的同時也表現出人對自我價值的肯定和期待,即“更強烈地表現為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以及為擔負起這些責任,而對應有的勇敢、智慧、靈敏、頑強、堅毅品質的培養”。
劉先平認為:“長期以來,我們在處理人與自然關系方面,根本沒有建立系統的行為規范、樹立道德,法律也嚴重滯后;因而對大自然進行了無情的掠奪、無視其他生命的權利、任意傾瀉垃圾、沒有預后評估、監測的科技濫用,造成了環境污染、資源枯竭、生態失去平衡。直到危及人類本身生存,才迫使人類重新審視自身與自然的關系,規范人與自然關系的法律和生態道德才得以突顯。強調生態道德,在于強調、突出它較之于其他道德的鮮明特點——人與自然的關系。我們急需建立對于自然、環境應具有的行為規范,以調節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消解環境危機,構建人與自然的和諧。這是時代向我們提出的重大命題?!彼运赋?,生態道德應該是大自然文學最重大的主題,因為“生態道德的缺失,造成了我們生存環境的危機”,“環境危機實際上是生態危機”;生態道德就是“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行為規范”,呼喚“生態道德的樹立,從根本上消解環境危機,保護、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如果不能在全社會牢固地樹立生態道德的觀念,就無法建設生態文明和人與自然和諧的社會”。用劉先平自己的話說,他之所以能夠提出大自然文學的生態道德主題,還要“感謝大自然!三十多年在山野的跋涉中,大自然給予了我最生動、最深刻的生態道德教育。因而無論是描寫在大熊貓、相思鳥世界探險的長篇小說,或是講述在野生動植物世界探險的奇遇故事,我都在努力宣揚生態道德的偉大,努力使生態道德在人們心間生根、發芽”。所以,他也多次強調:“我在大自然中跋涉40多年,寫了幾十部作品,其實只是做了一件事:呼喚生態道德——在面臨生態危機的世界,展現大自然和生命的壯美;生態道德是維系人與自然血脈相連的紐帶。我堅信,只有人們以生態道德修身濟國,和諧之花才會遍地開放?!?/p>
三、大自然文學思想論
(一)拓展了“文學是人學”的觀點
劉先平認為,大自然文學首先是文學,是以情動人的語言藝術,具有一般文學的性質和特征。但大自然文學又是具有獨立品格的文學門類,雖然它與生態文學、兒童文學、紀實文學、科學文藝等文學形式有著難解難分的相似和千絲萬縷的聯系,但它不屬于其他任何文學。恰恰相反,大自然文學拓展了以往的文學觀—一“文學是人學”,將自然界中的動植物也視作主人公,把“萬物之靈”的人還原到大自然中,與萬事萬物平起平坐。劉先平認為,大自然文學以大自然為題材,但關注的不僅僅是大自然本身,也不僅僅是大自然背景下的人,而是人與自然關系的整體。一方面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另一方面是人對待大自然的態度,特別是人在自然中的行為。
從這個意義看劉先平創作,就能理解他為什么在作品中要“著力描繪野生動植物最具生命光彩的場景,展現動植物形象的魅力”。弱肉強食是野生動植物世界生存競爭的法則,這種競爭往往是以激烈的搏斗、殘酷的獵殺驚心動魄地表現出來,這時激發出的生命光華震撼人心,仿佛雷霆萬鈞的生命交響曲。劉先平的作品讓讀者看到另一幅“自然風景”:在藍天白云的天空下,還有大地上野生動植物生命“為生向死”的悲壯美和崇高美。大自然是人類的教科書,大自然文學就是這樣以自然萬物的命運來形象地“揭示自然界中的辯證關系,人類歷史發展中的辯證關系”。
(二)樹立整體、系統、平衡的自然觀
自然觀是大自然文學立論的基石。劉先平的自然觀建立在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和當代和諧共生的生態觀這兩個支點上。劉先平認為,大自然文學視野里的“自然”不是單純的“自然風景”,而是有著特定的意義,其至少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整體的自然。雖然現代漢語中自然、自然界、大自然三個概念在一定條件下可以通用、混用,但大自然文學中“大自然”的“大”確有與“小”相對的意思,表示整體、全部、廣大。當人們說“大自然”“大生命”“大文學”“大時代”等,一般都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大自然”不僅是一個名詞,而且是一篇“大文章”。劉先平提倡“大自然文學”,而不說“自然文學”,其中就包含對自然的特殊情感與認識。這里的“大”內含“人是自然的一部分”這一重要思想,“大自然”不是簡單的自然界,而是人與自然生命的命運共同體。
二是系統的自然。劉先平認為,人類屬于大自然,也永遠走不出大自然這個命運共同體;恰恰相反,人類應該走出“大自然屬于人類”的認識誤區,明白“人只不過是大自然萬千成員中的一員”這個事實,“必須掃除惟‘人為大的狂妄。沒有了大自然——失去了家園,人類將怎樣生存”。比如,人類對野生動物的獵殺只是大量物種消失的原因之一,比此更重要的原因是人類殘忍地“掠奪了它們生存的空間”。野放華南虎、麋鹿等瀕危動物固然令人振奮,但野生動物生存的環境已經不是“原生態的”——一只華南虎需要幾十平方千米森林提供的生物量。人類如果不能“歸還瀕危野生動物的生存空間”,那就“為它們建立具有足夠的生存空間的保護區”。
三是天人合一。人類和動植物都是大自然的住客,相互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自然界的美有其鮮明的象征意義,即使是未經人類改造過的自然美,也是作家“心中的風景”,曲折隱晦地含有人類社會的文化投影?!啊烊撕弦皇侵袊鴤鹘y文化的精髓,人類文明越是向前發展,這種概念便越是走向世界。而劉先平作品的獨特之處,是他在描寫自然界的同時更關注兒童身心的改造,通過人與自然關系的體驗和融合來展現‘天人合一理想境界”。劉先平非常重視中華傳統文化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經典表述,認為其中包含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哲理。生態的要義是“平衡”,而生態平衡有三個層次:“首先是‘人的本身的生態平衡,這主要是指一個人自身的心理和生理的平衡,精神和物質的統一;再是自然界的生態平衡;最高的境界則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共榮共生——天人合一?!?/p>
四、大自然文學本體論
(一)積極的審美追求
正能量和兒童性是劉先平大自然文學創作最基本的屬性,而且以兒童為讀者的文學,給予讀者的必然也必須是正能量。所以,劉先平的大自然文學創作不是揭露和批判造成生態危機的人類行為,更多地是從正面謳歌自然和生命之美,謳歌人與自然和諧之美,以美的力量打動讀者,啟迪心靈,培育道德,影響言行。這是劉先平大自然文學創作最為顯著的審美追求。
自小在巢湖邊長大的劉先平,對當下孩子與自然隔絕的現狀憂心忡忡。他曾這樣寫道:“城市鋼筋水泥的建筑,活生生地切斷了孩子們以自然的聯系?,F在城里的孩子不知稻、麥為何物已不是怪事,甚至連看到螞蟻也發出了驚呼。缺失生態道德的社會、科學技術的發展,不僅使自然失去了自然,更為可怕的是使孩子們失去了自然。我希望用大自然探險奇遇,還給孩子一個真實的大自然世界,激活人類曾有的記憶,接通與大自然相連的血脈,接受生態道德的洗禮、啟蒙,同時,啟迪智慧的成長?!彼裕诤芏嘧髌返撵轫撋隙加∩蟽尚行涯康拇笞郑骸白尨笞匀晃膶W走進校園,讓孩子們走進大自然?!?/p>
正是因為大自然文學天生具有兒童文學的性質,因而它合乎兒童的審美心理。孩子們往往是通過自己生活的自然環境來認識世界的,對自然表現出強烈的渴望和熱情。而城市里的孩子生活在空氣混濁、污染嚴重的建筑群里,難得見到崇山峻嶺和莽莽森林,更難以見到生活在山野中的珍禽異獸、花鳥群魚。因而,探險于野外、尋找失卻的自然美、考察珍貴野生動物題材的作品,無疑適合兒童的審美要求。在對大自然其樂無窮的探險中,秀麗壯美的山河激發了孩子們對每篇綠葉、每座山峰、每條小溪的喜愛,直至升華為對祖國的熱愛,對人類生活環境的關注,以及保護自然的決心。
劉先平樂于大自然文學作品成為孩子們最好的精神食糧,但他同時也強調,優秀的大自然文學作品“在審美上總是滿足多層次的需要,如安徒生童話《皇帝的新裝》,孩子們能從中得到審美情趣的滿足,成人也可能得到迥然不同的審美需要”。一部優秀的大自然文學作品,“完全不應再去劃分年齡段的”,而應是兒童成人都需要都喜歡。大自然文學不僅寫給孩子們,也寫給成年人。孩子們從故事情節本身體味到樂趣,受到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教育,養成生態道德,做生態文明的建設者;成年人則品味其中的意蘊,重新思考并調整人與自然關系,改變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發展。
(二)跨文體特征
劉先平40多年創作了50多部大自然文學作品,開創了一種“劉先平大自然文學文體”,包括大自然探險長篇小說、大自然探險故事、大自然探險散文和大自然報告文學四大文體。小說、故事、散文、報告文學都有一個共同特征,就是長于第一人稱敘事,給人以身臨其境的現場感,富有極強的感染力。不僅如此,大自然文學的紀實特點,給“文體與媒體”融合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即文學與攝影、視頻、音像、圖片等非文學形式的融合。如《續夢大樹杜鵑王》就是將實地探險和虛擬體驗無縫銜接的數字新媒體讀物,讀者可以通過書中大量攝影圖片,特別是可以通過手機掃碼音頻視頻的微信閱讀,非常直觀、形象、生動地了解綠水青山環繞中的大樹杜鵑王,仿佛置身大自然中,充分展示出大自然文學融合其他文體形式的魅力。
作為大自然文學重要類型的大自然探險文學,其藝術魅力來自“探險”二字,也是劉先平大自然文學創作最初的表現形式?!斑@類體裁的作品,首先是要有‘奇可看,有‘險可探,有‘趣可享?!婧汀U,首先是孩子們眼中的,是適合他們審美水平的”,過高則“艱深難懂”,過低則“乏味無趣”,但是“在創作主體審美時應該注意對‘水平的超前。‘超前的尺度是難以把握的,然而又必須把握得恰到好處,才能得到較好的審美效果。如果僅僅停留在險、奇或知識性上,那往往只能是科普或其他的讀物”。大自然文學首先是文學,“必須有其特有的任務:將娓娓動聽的人生故事,載入探險小說驚心動魄的情節之中,用文學將知識性與趣味性融為一體”。
由此可見,大自然文學不僅指大自然題材和人與自然關系的主題,而且還有其特殊的表現形式,內容與形式的融合共同呈現鮮明的大自然文學面貌。評論家王泉根認為:“大自然文學是一種特殊的文學類型,這種特殊性體現在它是跨文化的對話、跨代際的溝通、跨文體的寫作。這是劉先平大自然文學重要的藝術取向?!瓌⑾绕降拇笞匀晃膶W,文體很難界定,他的很多作品都是跨文體的寫作風格。由于大量的主角是動物,因而這是一種動物小說、探險文學,以野外報告文學為主體,又兼有游記散文、科學小品、考察筆記、隨筆性質的綜合性文體。他的作品既不同于沈石溪、金曾豪等人寫的純粹的動物小說,也不同于高士其、葉永烈等人寫的科學文藝,它既是浪漫的,又是紀實的,既是腳踏實地的,又是仰望星空的,它是飽滿情感與喜怒哀樂的,又是冷靜的克制的理性的,它是打動孩子的,又能使我們大人震撼,它是文學研究的對象,我相信它也會成為領導層、決策層關注的重要話題。所以劉先平大自然文學為我們提供了多種闡釋的可能性。”
五、大自然文學創作論
劉先平通過自身大量的大自然文學創作實踐,認為大自然文學作家在具備作家這個前提條件外,還需要具備以下特殊素質。
一是要有熱愛自然的心。劉先平說:“熱愛祖國的每一片綠葉、每一座山峰、每一條小溪”“是我寫作《云海探奇》《呦呦鹿鳴》《千鳥谷追蹤》……那些作品時的初衷”;“對大自然無動于衷的人,他不會熱愛生活,更不會熱愛生命!誰的心中沒有故鄉的山川,就不會熱愛自己的故鄉,更不會熱愛祖國!”從更深的層次說,“人類對于大自然的熱愛并不僅僅在于賞心悅目,更多的是能使靈魂得到凈化”。劉先平呼吁:“熱愛大自然吧!大自然哺育了人類。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愈來愈認識到必須愛護大自然,保護人類生活、工作的優美、良好的環境,否則,人類將無法生存,無法發展?!?/p>
二是要善于觀察思索。眼力和腦力是大自然文學作家認識自然的基本功。劉先平說:“大自然是一部宏偉浩繁的大百科全書。讀這部五光十色的史詩,重要的是觀察和思索。偉大的科學家巴甫洛夫說:科學研究是從觀察開始的。我們認識大自然,首先也應是從觀察開始。當你來到野外時,只要注意觀察,你就會發現每一棵小草、每一朵小花都有各自的特點。同是一棵野薔薇上的白色花朵,它們也有色調深淺、大小、姿態的不同。帶有淡淡的象牙黃的花,總是躲在枝葉中,像個害羞怕臊的小姑娘,悄悄地掩口而笑。那凌踞綠葉、隨風起舞的花朵卻自豪地炫耀起耀眼的雪白。”觀察讓人思考,為什么野百合花“有的開三朵,有的只開兩朵?最多可開幾朵呢”?植物學家為之解謎:那開三朵的是三年生的,那開兩朵的是兩年生的。每長一歲增花一朵。原來野百合是用花的朵數來紀年,就像川西山中的箭竹是用竹節的變化紀年一樣。這說明,“只要我們認真地在大自然中觀察,你就會有收獲;而思索和詢問,以至于追根求源,就能使我們得到更多的知識,使我們的頭腦聰明起來”,“永遠有新的發現”,發現大自然表象背后的奧秘。
三是要堅持科學的自然觀。大自然文學講述人與自然關系的故事,具有哲學高度、科學深度和史學(自然史、人類史)廣度,需要有科學的世界觀作指導,有相關科學的知識作基礎,有廣博的科學知識作背景,甚至要和科學家交朋友。只有站在科學技術的前沿,才能在文學作品中有科學、準確的描寫,而不至于在常識和科學上出現錯誤。一個大自然文學作家,不僅要以生態科學觀指導創作,還要在作品中不違背科學知識。在重點描寫的題材領域,作家同時也應該是一位科學家——動物學家、植物學家、博物學家、海洋學家。譬如劉先平在大自然文學作品中大多有“科學家形象的塑造”,而且他自己對作品中描寫的大熊貓、黑葉猴、杜鵑王、珊瑚礁等動植物的了解,甚至可以與這方面的專家或科學家一比高下。正如劉華杰評價劉先平的《續夢大樹杜鵑王》所說的:“這是一部關于杜鵑花屬植物的非凡贊歌,地質學、植物學、生態學的大量知識融貫其中,以文學的手法完美呈現?!庇纱丝梢?,沒有關于大自然的科學知識,就做不成大自然文學作家;沒有對大自然書寫的科學準備,也寫出真正的大自然文學。
四是要有不怕犧牲的精神。大自然文學作家是大自然的行走者,其作品是作者跋山涉水一步一步走出來的,是用汗水甚至冒著生命的危險取得第一手素材。大自然文學作家寫的是自己在大自然中探險的親身感受,書寫的是探險中的驚險和發現,這不是坐在書齋里可以杜撰出來的。在大自然中探險首先要有一定的經濟基礎,譬如購買野外探險的整套設備、攝影攝像器材等,還要有健康的體魄、野外生存的能力,更要有堅強的意志和不屈的毅力。有了物質和精神的準備,還要在探險中發揚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犧牲的精神,這樣才能在探險中走得更遠、探得更深、發現更多,才能寫出大自然文學的精品力作。正如劉先平經常引用的馬克思名言:“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大道光輝的頂點?!?/p>
責任編輯:王俊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