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祎杰 李靜
摘要:當代“三農”戰略應當圍繞時代變革的訴求建構改革路徑,耦合問題機理探討關鍵策略,結合理論創新與規劃要求踐行具體要務。設計出新階段“三農”戰略的內容和要求,農村金融需要發力、村鎮產業需要融合、農村人口受教育水平需要提升成為3個改革深化的新方向。圍繞解決既有問題提出振興鄉村發展的新思路。
關鍵詞:“三農”;戰略性問題;農村金融;村產融合;農村人口教育
中圖分類號:F303.3;F3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20)09-0212-05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0.09.045
中國長期著眼于“三農”戰略,在各個維度、各個領域都開展了探索性的工作。目前城鄉二元對立現象逐步改善為一體治理化發展格局[‘,農業通過設施化、生態化、景觀化開發較大地提高了經濟效益,但尚未實現農村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和農民現代化的新目標,農村金融需要發力、村鎮產業需要融合、農村人口受教育水平需要提升成為改革深化的新方向。當代“三農”戰略應當圍繞時代變革的訴求建構改革路徑,耦合問題機理探討關鍵策略,結合理論創新與規劃要求踐行具體要務。本研究設計出新階段“三農”戰略的內容和要求,在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指導下,圍繞解決既有問題提出振興鄉村發展的新思路。
1 當代農村戰略性問題探討
1.1 當代農村發展的思考路徑及問題探討——農村金融
目前,“三農”戰略已然取得階段性成就,改革工作演進至新周期,偏重城鎮化管理模式的一體化現狀仍需調整,因地制宜的戰略方針需要去實現。按照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要求,今后的工作應當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構建并優化鄉村振興格局,實現統籌發展空間,優化發展布局,分類推進優質村落形態發展。該規劃從空間維度上給出了當代農村戰略性發展的思考路徑,即從宏觀布局、發展統籌、頂層設計、特色改造等方面給出了指導。然而,要實現鄉村振興戰略,需要解決一系列的問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環境和生態整治困難、各產業融合發展深度不夠、民生領域欠賬較多、國家支農體系相對薄弱等問題要得到有效解決,都需要金融服務支撐。目前農村金融改革的任務十分繁重,不少農村地區的金融機構仍處于傳統保守的運作狀態,在一定時間內較難快速跟上城市商業銀行的發展水平,在用戶數據管理上無法快速實現技術標準,無法達到深化金融大數據、創新應用服務、夯實鄉村信息化基礎的現行標準。
農村金融是支持農村經濟發展的力量,是推進農民收入與消費水平提高的工具,是農村區域開展各類建設改造與開發規劃的資本源頭,也是鼓勵當代農村多元化、生態化發展的保障??梢哉f農村金融機構不僅承擔著農村發展建設的職責,同時也是保障農村產業經濟和居民生活質量提升的功能機構。然而農村金融改革40年來,困擾農村金融的諸多根本性問題仍未得到徹底解決,如農村金融市場機制不健全、供需結構失衡、金融基礎支撐體系薄弱[2]等制約了農村金融體系在農業現代化和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功能的發揮。因此需要從供給側結構進行創新改革,建立適應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金融市場服務體系[3]。
圍繞農村金融的改革需求推進其升級發展,確保其為居民生活、產業升級、社會保障、扶貧攻堅、鄉村治理、綠色轉型、信用環境維護等多項工作提供資金支持。因此,農村金融今后的升級工作主要有以下幾點。①承擔多部門聯動銜接工作,確保供給產融不脫節,供給方式先進精準且有效[4]。②教育水平、政府支出、產業結構等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城鄉收入差距,而普惠金融與精準扶貧的目標存在高度一致性[5],需要農村金融機構兼顧。③農村的治理工作需要一定的金融互助社類組織參與,是體現并實現有效的民事主體資格與信用管理的農村發展基點,是根植于鄉村文化土壤中實現社會良治、善治的農村治理基礎[6]。④結合大力加強“三農”綠色金融服務轉型和深化的訴求,需要農村金融機構集群共同帶動鄉村企業服務、農業園區基地服務、農戶創收服務和農村信貸服務[7]協同發展。
1.2 農村金融發展訴求及當代農村戰略建議——農村金融機構轉型升級
目前農村金融發展的不少訴求還需要去實現。十九大提出了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土地“三權分置”制度[8],扎實推進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建設的落實要求,無疑是對農村金融創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即配合農村承包土地分配政策及保障資產使用和運營,同時推進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擔保、轉讓并保障農戶宅基地用益物權的規范。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建設工作還需要統籌環境保護及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等管理內容,也需要農村金融機構參與進來。目前中國跨境電商行業發展勢頭迅猛,優質農特產品存在競爭優勢,無論是農產品外貿還是跨境農產品電商都存在對金融的需求。金融支持鄉村振興[9],需要農村金融機構建立風險共擔機制。
1)農村關鍵性建設任務由國家金融機構主導,并負責標志性項目發展。打造由國家領導的戰略主導帶頭項目,打造中國特色農村金融品牌,明確金融機構具備一定的公共性價值和社會、生態效應,走具有中國特色的、服務廣大群眾的品牌路線。如增加金融普惠性科教文衛設施建設;根據當地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布核心帶設計與建設知名村落地標,并改善周邊基礎設施保護生態環境。
2)農村發展質量與效率的提升任務應由農村金融機構配合適度的激勵政策推進落實。加強創新激勵政策管理,鼓勵農村各類金融機構創新人才和團隊參與,提升評價策略、治理手段、業務產品創新的專業度與廣泛性;借助大數據智能技術實現農村發展與金融業務配合的精準服務;擴大農村創新金融業務規模,降低服務費用,增強普惠性優勢,并重點圍繞探索有利于形成優良的本地文化與村落文明的項目加強農村金融的服務支撐,尤其重點培養新型農村信貸業務發展,如針對職業培訓、家庭建設、教育基金等信貸需求提供新農村生活信貸業務。
3)農村戰略整體目標的實現應由支持村民自我發展的金融環境和完善的社會福利制度保障。針對鄉村振興戰略需求,完善農村金融立法,確保農村金融機構向專業化、多樣化和現代化方向發展,以便更好地配合當地政府的規劃,對當地規劃有效地補充、支撐和服務;并針對當代農村問題,圍繞發展訴求更新戰略對策,確保農村金融的先進性,促進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增加農村公共服務供給,孵化本地特色產業鏈,保護村落文化和優化自律文明的農村共治式發展。
2 當代農業戰略性問題探討
2.1 當代農業發展的思考方向及問題探討——村鎮互動、產村融合難題
中國當前的農業發展存在產業自身突破的屏障,同時也需要應對農業工業化改造及現代企業治理競爭水平提升的難題,如探討產城融合模式的有效路徑,使用信息科技手段提高農業經營能力,加強產業鏈條上的創新??赏瑫r實現互動、融合、高效、文明、特色化發展模式,是當代農業發展的準確方向,區別于資本主義“千城一面”的同質化、碎片化的抽象城市空間[10]。
目前,農業生態安全問題凸顯,需要處理和轉化[11],集中化管理與實現適度的規模經濟農業是可行的轉變思路,也是對馬克思主義農業生產方式理論在當代的新發展[12],契合了十九大倡導的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的三重改革要求。因此需要從機制和運行形態上進行現代化升級,結合生態宜居、產業興旺、鄉風文明多元共效的思路探索真正意義上的產業創新,如打造新型全域旅游產業,探討和踐行產城融合、產村融合的模式,創新跨區域協同發展及村鎮間高效互動。產城融合策略的實施過程需要面臨老舊園區的改造甚至是遷址的難題,因為目前“產城分離”“一股獨大”是最普遍的現象,而更新功能與規劃內容需要推進“多規融合”“城區聯系”“網絡社區”[13]等空間變革系列措施,實施融合再造,并針對環節問題去落實管理標準,確保區域內各資源調整到位,配合形成互利共生[14]的融合形態,圍繞融合方案去調整管理系統、生態環境、土地安全、社區治理、區域發展、資源配置等對策,確保農業創新、集約、節約發展。
全域旅游將區域內的產業資源作為旅游資源開發打造,其邏輯在于保護生態環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培養游客文明和適度開發形成高品質的全域旅游業態,實現既有資源創造收益,又帶動經濟整體發展的效果,并納人全部居民工作生活中,使其共同參與,以此確保全過程、全時空的旅游體驗,提升旅游質量的同時形成社會共建共享的過程。村鎮互動、產村融合還存在頂層設計上的戰略難題。目前不少地區推出的規劃策略實際上并未做到真正的全域概念,在后續實踐過程中也存在多維度、全方位設計的問題,從參與到實現管理并未全部與企業結合、與居民合作,統籌全村資源和人力,而游客旅游全過程銜接斷裂,社會管理水平也未跟進。因此,今后全域旅游改革工作還需進一步落實多規合一、公共服務一體化、分類改革、旅游監管全覆蓋等任務,提升治理水平,建立適度的規模經濟秩序,確保特色、美麗鄉村真正有序發展運行,而不是工業化的農業集聚地或是污染的旅游村落。另外還需分析目標實現所需的管理能力,如打造的新產業是否能夠帶動老產業轉型,開發全域旅游時領導干部隊伍本身是否具備一定的審美和創造力,來確保對特色物質與各類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發揚。
2.2 真正意義上的全域旅游產業創新與當代農業戰略建議
全域旅游是綜合農業各產業鏈可旅游化開發的產品,開拓新經濟,打造既能創造經濟收益又能提升社會價值和生態效益的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新產業形態。真正意義上的全域旅游產業創新,應當按照農業合理化、特色化以及農民主體化、農政公共化的原則,以便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總要求。因此,全域旅游的重點在探索融合與互動的機制,結合各地特色的業態方案,耦合可運作的政策系統與“三農”資源,圍繞時代變革的訴求去孵化并開發出可持續的新農產業,確保產業發展、人口布局、公共服務、技術設施、土地利用、生態保護等多方面的因地制宜的要求,并為競爭性資源形成有力保護與規范的秩序管理系統。目前中國不少地區已經開展了實踐探索,保護村落文化有利于整治空心化,還能發展特色全域旅游經濟[15],如浙江省湖州市和孚鎮民當村打造出產村景融合的精品村規劃[16],產業鏈與非產業鏈功能混合的小微制造業村鎮[17],利用修繕古村落的契機將文化與黨建相結合,借力景觀與綠化方案實現與產業相融共生的效果,以此提升農產品品牌效應,擴大本地特色,優化區域布局,實現本地小微企業集中集約發展[18]。浙江省瑞安市通過“產、村、人”融合立足生態特色,充分挖掘特色遺傳基因,聯動更多音樂美術、創意產業、高端商務、休閑度假產業發展[19]。從實際發展效果來看,這些獲得“國家級生態村鎮”稱號的村鎮的經濟發展水平和質量遠超過全國村鎮的平均水平[20]。因為農業碎片化難以集中規模經營,也難以保證發展的健康持續性,從長遠來看不利于農民收入的提高,更不利于農村傳統文化形態的保存和延續,所以融合共效是農業發展的關鍵出路,構建國家組合品牌系列,挖掘出差異化的特色,是開展全域旅游及產村融合發展模式的關鍵。因此,創新發展與改革工作應當朝著更加高效、文明、集約、節約、融合、產學研一體化的方向改進。
1)打造全域新型旅游產村融合模式,豐富各地旅游資源。要配合名樹、古建筑等特色風貌進行聯合設計,形成現代文明統一的展示體驗效果,提升當地在公共服務及多元業態發展方面的水平,擴大經濟規模,提升競爭實力。然后延伸至科教文衛多領域,帶動更多產村融合的產業出現,尤其是特色農業的全域旅游產學研模式。
2)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明確村鎮政府和村委會權責,給出合理的改善村內產業結構的方案。聯合村鎮力量共同發力推進產村融合化、全域旅游化發展,全面實現協同治理。建設互聯網基礎設施,搭建全域旅游網絡綜合平臺系統,借助互聯網去推進特色化旅游項目的開發、展示和營銷,挖掘社會人文角度的新體驗價值。加強推廣傳播,增強公關效果,邀請各界專家點評與推薦,邀請網紅、明星等參與講解本地文化和旅游特色體驗,豐富特色農業全域旅游視頻內容,提升旅游項目的知識價值和厲史內涵。新型全域旅游產業務必樹立村鎮互聯網產業發展戰略,延伸產業鏈條,形成凝聚合力,革新農民觀念,改善農民行為,傳遞精英農民的先進生產觀念[21],發揮鄉賢作用,實現共治、共享、共建、融合的新興經濟發展效果。
3)推進農業差異化特色戰略。在產品細節、文化包裝、使用區別、體驗效果上進行差異化特色提煉,挖掘古代歷史人物故事來傳播特有文化,如產品品味格調、食用講究、搭配文化、烹飪技巧、季節方案等,這些特色內容還可以衍生出增值業務和更多的盈利空間;豐富景觀表演等內容,形成分享傳遞、自助參與創作或文藝表演活動等一系列旅游內容,有利于主題宣傳,也有利于主題體驗園區及休閑設施的供應與消費,還有利于解決農業生產過剩的問題。發展全域旅游產業,可以實現以養定種、糧改飼、種養加一體化、“互聯網+農業”、PPP模式、循環農業等模式,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推動農業政策從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深化糧食收儲制度改革,擴大輪作休耕制度試點,構建農村人口全覆蓋的普惠制的綜合性合作社體系,實現社會資源資本化,維持“三農”穩定,實現社會化生態農業的發展狀態[22]。
3 當代農民戰略性問題探討
3.1 當代農民戰略性問題的思考邏輯及問題探討——農村人口教育需求
新時代“三農”戰略思想本身的價值維度是維護億萬農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與福社[23]。從宏觀層面上,農業“四化”對新思想、新論斷和新要求具有明確標準,符合社會進步發展理論。從微觀層面上,給予每個農民個體進步發展的教育條件,可提升農民個體的幸福感與獲得感,可維護地區發展平衡。目前中國城鄉人口受教育水平差距較大,是通過城鄉間自由流動解決既有問題,還是強化農業科技支撐,推進創新能力,配合農村農業戰略發展所需,都需要提高農村人口受教育水平。因此,鄉村振興發展的關鍵因素在農村人口教育。當代農民首先需要具有積極樂觀而充滿活力的勞動狀態,其次在出現問題時需要具備主動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素養,即通過學習和工作,在心智、態度、意識、覺悟、技能、素質方面獲得進步提升。經過分析可知,目前農村人口教育需求尚未得到滿足,農村人口教育工作具有較大的發展空間,需要堅持農村教育改革,為農村發展提供保障。
當代農民只有實現知識富強才能真正打破惡性循環,推動農村經濟發展。馬克思與恩格斯認為,農民階級具有革命性與保守性的二重性特征,介于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屬于“中間階級”范疇[24],造成這一特征的原因主要有2點。
1)固有觀念部分“原封不動”延續下來,導致農民無法全面及時化解發展風險,解決發展問題。農村封建觀念、不良習俗、民間賭博類活動以及不文明用語和家庭暴力等問題長期存在,并且還在持續,家庭暴力和其他農村惡習對農民階級后代形成不良影響。新時代發展又容易造成農民代際觀念斷裂,有些新生代農民強烈的教育需求難以得到滿足,進而陷入困境。
2)教育資源不能與農村人口教育需求形成較為完整的對接。目前農村教育資源與實際需求不對接,師資力量、學校綜合水平、家庭重視程度、教育支出占比等方面短期內無法縮短與城市的差距,農村產業發展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教育的發展。
3.2 農民發展性訴求及當代農民戰略建議
經濟扶貧易,精神扶貧難,農村人口教育工作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相較于產業及制度建設,文化建設的周期往往更長、難度更大,要實現鄉風文明還需要在社會支持系統方面進行優化。而在社會支持系統方面,落戶制度尚未健全,農民工市民化身份難以實現,在政治、經濟、社會權利,子女教育、工作機會、住房、社會保障權益及失地農民保障、收入水平提升等方面均表現出不足。目前農民持續增收困難,協調工農、城鄉利益關系仍存在一定困難。
創新發展與改革工作應當從頂層設計出發,重點圍繞文明素質提升和自律、自省、自覺、自發學習等方面開展工作。相關部門也應提供并加強教育培訓服務,做好心理疏導工作。尤其要深入了解當地農民的心理需求和實際發展中的困難或是生活中的困惑及問題等,及時給出解答并幫助解決。圍繞心智、能力、結果等一系列的創新需求開展實踐,在給予更多直接資源和產業機會之外,還需要配備推動力保障系統,在權益和激勵上做好運籌與分配,做好創新結果、權益保障及戰略主導等稀缺性激勵資源的分配工作。滿足農村人口教育需求,優化社會支持系統,是農民發展創新的內在驅動力和外部拉動力,二者共同構成當代農民戰略性富強的改造主體。
1)多重激勵手段提升農村人口文化素質。鼓勵和引導農民群眾先從最熟悉的領域開發潛能,提升自信心,提升創新創業實力,培養當地農民企業家、農民科學家、農民社會家、農民活動家等,形成良性循環的共同協作進步的文化氛圍,形成有效傳遞作用。促進農村人口雇傭制度轉變,與時俱進地開發與倉]建適合教育體制,形成“三農”產學研模式為最佳。
2)豐富特色鄉村社會活動,強化鄉村歸屬感。針對產業鏈各類新興業態給出支持政策,促進產業園區化打造,提高農村惠民政策力度、深度、廣度、豐富度,進而做好培訓惠民、教育惠民、醫療惠民、扶貧惠民、安居惠民和福利惠民等工作[22]。開展農村人口教育理念宣導、教育事業升級、教育服務改革工作,號召互聯網平臺開放給農村人口免費自助學習課程,提供網絡培訓和就業服務通道。
3)做足社會支持系統服務工作,加強黨政教育領導作用。加強黨政、歷史、綜合素質、科學知識、文化衛生方面的教育支持,優化社會整體環境,提高黨政水平,提高農民綜合素質,提高農村建設與農業形態科學現代化水平、文化衛生教育事業服務水平。馬克思認為農民階級的特性說明必須實現無產階級對農民的領導權才能保證革命的勝利,之后毛澤東在研究了中國農民的特征后指出,固有的分散、散漫、文化素質低以及缺乏政治遠見的局限需要教育和引導,務必要以黨政力量帶動并結合政治與文化共同教育[23]去引導和進步。因此要加強黨政帶動,在普惠教育措施和供應等方面要做好戰略部署,強調教育重心的優勢資源傾斜,借助互聯網平臺實現量化對接,通過鄉村治理工作落實社會與家庭環境對教育重要性的認知,改造父母的教育觀,完善農村子女教學的服務系統,深化各村落教育激勵工作改革。
4)借勢轉變,做好創新創業激勵引導。要注入外部力量和引入人才發展,針對當前出現的高質量發展背景下的農民工回流趨勢,留住優秀人才,重點針對那些自愿回流比重較高的新生代農民工。在學術界、社會發展的服務領域、精英教師帶隊的產學研模式上,打造國際鄉村,引入國際人才服務本地發展,形成跨國農民教育產業體系和跨國農業精英人才集聚研發教育創新產業園。
5)深入推進鄉村精神文明建設。不斷加大農村精神文明創建力度,以優化農村環境、倡導文明風尚、提升生活質量、繁榮農村文化為重點,扎實開展鄉村文明建設,全面提高村民文明素質和農村文明程度,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良好環境。
參考文獻:
[1]王鵬,金麗馥.當代中國城鄉關系:從二元對立走向和諧一體[J].調研世界,2009(2):33-34.
[2]何廣文,劉甜.基于鄉村振興視角的農村金融困境與創新選擇[J].學術界,2018(10):46-55.
[3]祝國平,郭連強.農村金融改革的關鍵問題、深層原因與戰略重點[J].江漢論壇,2018(6):46-54.
[4]陸岷峰,馬經緯,汪祖剛.供給側改革背景下扶貧金融與金融企業的使命擔當[J].企業研究,2019(3):23-27.
[5]龍云飛,王舟,李晶.基于普惠金融視角的精準扶貧研究——以四川省21市州為樣本[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9(6):123-128.
[6]游碧蓉,吳東陽.剛性治理與柔性治理:農村合作金融的選擇[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21(6):35-40.
[7]廖子貞,蔡洋萍.鄉村振興背景下農商行發展綠色金融掣肘研究[J].金融理論與教學,2018(4):67-68,93.
[8]姜松,喻卓.農業價值鏈金融支持鄉村振興路徑研究[J].農業經濟與管理,2019(3):19-32.
[9]艾拉·卡茨納爾遜.馬克思主義與城市[M].王愛松,譯.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3.
[10]李靖,劉圣中.“新三農”問題的表現、成因及解決對策[J].理論導刊,2016(10):70-75.
[11]劉茂松.馬克思主義農業生產方式理論與鄉村振興戰略[EB/OL].http://ex.cssn.cn/gd/gd_rwhn/gd_ktsb/geddsjdjstdhngzlfz/201901/t20190122_4815248.shtmi,2019-01-22.
[12]盧燕,鐘順昌,欒秋琳.城市形成視角下中國遠郊工業區功能重構研究[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19(4):95-103.
[13]宋博文.汽車工業產城融合區的現狀及環境問題探討[J].低碳世界,2019(6):290-291.
[14]唐杰彬,鄧迎曉.基于產村景融合發展的美麗鄉村精品村規劃——以湖州市和孚鎮民當村為例[A].中國城市規劃學會會議論文集[C].廣東東莞:2017中國城市規劃年會,2017.
[15]許凱,楊寒.小微制造業村鎮“產、村融合”空間模式研究——基于STING法的實證分析[J].城市規劃,2016(7):57-64,73.
[16]陳志明.產村融合匠心打造“特色小村”[J].江蘇農村經濟,2018(12):46-47.
[17]蘇盈盈,王剛,陳云超.“產、村、人”融合探索瑞安鄉村振興路徑[J].農村工作通訊,2019(11):60-62.
[18]葛毅,王小同,吳彬.國家級生態鄉鎮建設與農村生態經濟的互動效應[J].安徽農業科學,2014,42(3):949-950.
[19]李天龍,閏欣.基于“要素-結構-功能”的農業信息傳播體系研究[J].理論導刊,2017(12):56-61.
[20]溫鐵軍.新時代下的中國三農戰略[EB/OL].http://mini.eastday.com/mobile/171129101451538.html,2017-11-29.
[21]吳恒,馬華泉.全域旅游視角下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思考[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7(5):66-68.
[22]吳艷文,李蓓蓓.高質量發展背景下農民工回流問題探析[J].理論導刊,2019(3):59-71.
[23]朱丹華,胡乾林.關于馬克思主義關于農民問題的理論在中國的實踐和發展[J].農村經濟與科技,2008(5):15-16.
[24]張曉雯.馬克思主義三農理論中國化及其實踐研究[M].重慶: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1.
收稿日期:2019-10-08
作者簡介:任祎杰(1994-),女,山西運城人,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新農村建設與鄉風文明,(電話)15830954801(電子信箱)yyccg-dgg7755@163.com;通信作者,李靜(1976-),女,山西陽城人,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民事法律制度、法治觀念培育與農村社會發展研究,(電子信箱)jkqxyj@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