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伊
摘 要:家校溝通近幾年來一直是教育領域的熱門話題,隨著互聯網的快速普及,傳統的家校溝通模式有所改變,各種社交軟件的發展使得教師與家長之間的溝通變得便捷高效,但是同時也存在一些衍生問題,筆者以義烏市為例,采訪了若干位義烏市中學教師及學生家長,分析了互聯網時代家校溝通的現狀。
關鍵詞:家校溝通;互聯網;教師;家長
一、選題背景
前蘇聯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強調:“最完備的教育模式是‘學校——家庭教育,學校和家庭是一對教育者。”[1]家校溝通與合作一直是非常重要的內容,傳統的家校溝通模式無外乎是家訪、家長會,某種程度上無法及時了解學生的在校情況[2],然而在新時代的大背景下,“互聯網+”已成為時代發展的趨勢,微信、QQ等眾多社交軟件的興起使教師和家長能及時溝通,方便了解孩子的狀況,這不僅有利于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效率,又能使家校通力合作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3]。那么在互聯網時代,家校溝通僅僅只有優勢而無弊端嗎?為了解義烏市中學家校溝通的現狀,筆者采訪了幾位教師、家長,分析了互聯網時代家校溝通的現狀。
二、義烏市家校溝通現狀
由于互聯網的便利,如今家長和教師的溝通大多通過手機進行,在微信群聊學生成了日常生活,這種新時代下的家校溝通對于教師和家長來說有著不同的感受。
(一)教師角度
從曾經的家訪、家長個別來訪、家長會等到如今的手機溝通,毫無疑問,溝通變得更加方便、實時,但筆者通過從與幾位教師的訪談中發現,這種溝通方式存在許多問題。
首先,有一部分家長由于自身原因,不能熟練使用這些社交軟件,無法做到與教師及時溝通。義烏某中學的王老師在鄉下教書,那邊大部分家長連手機都很少用,平時更是沒時間管孩子,家校溝通不及時,對于孩子的學習有很大的影響。其次,有些家長極其不配合,一部分家長會在群里亂說話影響教師的正常工作。某中學的沈老師在某次考試前在群里和家長說一些關于考試的事項,而有家長在此時插嘴說一些自己的事情,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教師的正常工作;也有一些家長存在跟風、拍馬屁的情況。另外,有教師反映有些家長會在群內指手畫腳,甚至指責教師的工作,擾亂教師正常的教學安排,也有一些家長會把所有責任都推給教師。自從運用各種社交軟件開始家校溝通以后,教師的任務愈發繁重,大大小小的群,各種任務的下達,各種接收家長的反饋,讓原本就起早貪黑的教師再次增加了自己工作的時間及負擔。某中學的金老師提及,曾有學生家長在凌晨2點在微信群里@她,還有家長經常讓她給自己家孩子送東西,嚴重侵占了教師的休息時間,這些都背離了互聯網使家校溝通更便利這一初衷。
(二)家長角度
首先,互聯網時代下絕大多數家長覺得用社交軟件與老師進行溝通方便很多,家長畢竟也有自己的工作,很難抽身來訪老師,通過教師發在群內的一些消息,可以更好更及時地了解孩子的在校情況。訪談中有位高一年級的家長說自己的孩子剛上高中,作為家長本身也不太了解當前的一些高考政策所以希望老師能提供一些信息幫助自己了解,老師非常負責,就會在群內發一些能為家長提供幫助的文件,并且在平時也會發一些視頻或照片表揚孩子們的學習狀態不錯,或者哪些孩子需要改進等內容,該家長也會在孩子回家后督促孩子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并打卡。
但是,教師在群內發的內容也會有很大可能引起爭議,有一位高三的學生家長在采訪中反映,有一次班主任在九點半晚自修下課后發了一張圖片表揚還留在教室學習的學生,該家長表示這對他造成一定的壓力,馬上詢問了教師自家孩子是不是不認真?為什么沒有留在教室學習呢?并且在回家后和孩子溝通過程中也產生了矛盾,孩子覺得父母不理解自己的辛苦,父母希望孩子在高三能更加刻苦的讀書,因為一條表彰的信息導致了家庭矛盾。這是為什么呢?筆者通過分別采訪了教師和家長得出一個結論,教師的本意只是想要表揚晚自習后還刻苦留下讀書的孩子,并沒有認為每個孩子都一定要這樣,也可以在寢室讀,家長由于看問題的角度與教師不同,就會認為教師是不是對自家孩子不太滿意,旁敲側擊希望自己與孩子溝通讓孩子要更加認真讀書,所以不同的身份理解問題的角度不同就導致了矛盾的產生,有些時候還是需要面對面的交談才能更清晰的表達各自的意思。也有家長表示,各種微信、QQ群聊太多,內容非常煩瑣,下班以后還要花更多的精力看老師今天發了什么消息,生怕自己錯過的重要的內容,身心疲憊,不如和老師約時間當面談談。
三、如何改善互聯網帶給家校溝通的問題
互聯網是一把雙刃劍,好的一面是使家校的溝通合作能更高效、更及時、更便利,教師能通過網絡這個平臺及時給家長一些反饋,也可以通過互聯網進行一些有益教育資源的傳播[4];家長也可以及時向教師請教一些不太了解的教育問題,雙方互幫互助,共同幫助孩子更好的學習,形成一種更強大的合力進行家校共育。但是,互聯網時代下的家校溝通也存在一些弊端,例如筆者在上文中提到的一些問題,那么如何能使這種問題得到一定的緩解呢?
(一)當面溝通與互聯網溝通相結合
在筆者采訪過的教師、家長中,幾乎人人都認為家長與教師之間應該有面對面、心與心的交流,而不僅僅只是通過網絡平臺傳遞信息[5]。當代由于社交媒體的頻繁使用,使得有些教師及家長會認為有事直接在網上說就好了,但是教育并不是上傳下達就能做好的事情,教育是一項復雜的工作,互聯網能起到傳達或是分享信息的作用,但是,古時孔子說過教人應該因材施教,家訪或者與家長約談這種面對面交流的方式能使教師從家庭背景、生活習慣等各方面較完整地認識學生,并且針對學生不同的個性特點選擇不同的教育方式進行教學,而家長也能在與老師的交談中更加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學校的狀態是怎么樣的,是否與在家的狀態有所不同,平時應該以怎樣的方式與青春期的孩子相處等問題。所以,面對面的交談不僅能夠使教師更了解自己的學生,也能使家長更了解需要怎么樣配合老師對孩子進行教育,使孩子身心健康發展,學業進步,形成一種良好且高效的家校溝通模式。
(二)利用互聯網推進現代化家校共育
首先對于教師來說,學校可以組織一些講座或是培訓,促進教師主動探索如何將互聯網與家校溝通更好的結合在一起,如何能使家校形成合力,提高家校共育的效率和質量,提高教學質量。對于家長來說,可以通過微信小程序或是其他軟件開設互聯網課程,促使家長擺正教育觀念,通過和教師的通力合作教育孩子,使孩子全面發展。值得一提的是,義烏市一中學校長特別提倡教育科技化,學生平時考完試會將答案輸入某軟件(之江匯),系統隨時進行批改馬上給出分數,并且記錄在冊,這種運用互聯網進行教學的模式不僅減輕了教師的負擔,也能使學生的成長被完好的記錄下來,大數據的記錄使教師能明顯看到學生的成長變化,能更好地針對不同的學生進行相應的教學改變,并且能將這些內容發送給家長,教師、家長共同關注孩子的學習成長,這對學生的身心各個方面發展有較大的價值。
(三)建立家長委員會
家長委員會是由學生家長組成的、為了使家長能更好參與學校教育與教學的一種教育合作組織形式,委員會通過選舉家長代表,來代表委員會與學校溝通[6]。由于學生人數眾多、家長眾多,教師很難與每一位家長都有深入仔細的溝通,這時如果家長中能選舉出幾位代表能和教師進行深入溝通,幫助其他家長向教師提出他們的看法或者建議,同時也幫助教師傳達他的意見及想法,做到上傳下達,就能成為家校溝通堅固的橋梁,打造良好的家校共育模式。通過家長委員會這一制度,家長能夠平等的以教育者、管理者的身份參與到學校的事務當中來,促使家長與教師能夠擁有更多的時間進行溝通交流[7]。義烏大多數中學都設有家長委員會,但是某種程度上并沒有發揮出它最大的效用,僅僅只是在幫學校做一些例如周末管控學校門口車輛等的工作,家長委員會的設立重心還是要放在學生的學習上,應該以和教師交流與家長交流,共同分享教育經驗為主,使家校溝通順利,形成合力。
四、結語
我國當前以學生的全面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將學校、家庭、社會三者結合起來,這種制度勢必推動家校溝通進一步發展,筆者認為家校溝通就是為了形成教育合力,家長教師相互合作共同教育孩子,使孩子健康全面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手段。由于科技的快速發展,互聯網的興起,使得當今時代家校溝通的渠道被拓寬,提升了家校互動的科學性,促進家校溝通的有效性,但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過度依賴互聯網會使得溝通“變質”,筆者文中有提到,如鄉下的家長不太會用很難配合、家長在群里亂說話或跟風拍馬屁、家長在群里對教師指手畫腳把所有責任都推給老師、侵占老師時間,半夜三更在微信群@老師,教師覺得上級形式化的任務過于煩瑣等,問題的暴露使得人們深思。
筆者通過訪談了解到義烏市在家校溝通方面仍然有很大缺陷,教師和家長沒有實現很好的通力合作,沒有好好利用互聯網的優勢開展溝通,來自各方面的壓力使得很多家長只是在被逼迫教師對自己的孩子用心教學,而不是與教師溝通如何教育自己得到孩子,而有些教師只是在某些社交軟件上推送每次考試的成績并不做任何評價,也不與家長有所交流,這些現象仍需各位教育工作者及家長慢慢改正,這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仍需要大家一起努力,互聯網時代的家校溝通勢必需要改革。
參考文獻:
[1]焦婷婷.“家校共建、家校合育”模式研究[J].甘肅教育,2018(19):25.
[2]李平平,陸俊龍.互聯網問卷讓家校有效溝通[J].教育科學論壇,2018(26):66-68.
[3]李春梅.談互聯網+家校共育的實踐模式構建[J].學周刊,2019(6):143-144.
[4]戴燕峰.論互聯網在家校共育中的有效應用[J].學周刊,2018(26):162-163.
[5]鞏萬玉.試談“互聯網+”背景下班主任與家長的有效溝通[J].遼寧教育,2018(22):81-82.
[6]張盼文.中國小學家長委員會的現狀分析及改進策略[J].中國培訓,2016(24):83,85.
[7]覃學健.家長委員會是中小學家校合作方式的訴求[J].教學與管理,2011(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