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富貴
摘 要 當前,鄉村旅游是促進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基于此,在論述鄉村旅游與扶貧內在關系的基礎上,闡述了西藏鄉村旅游扶貧的經驗,指出了西藏鄉村旅游扶貧的研究意義,分析了包括經濟發展水平、旅游基礎設施、區域教育水平等在內的西藏鄉村旅游扶貧影響因素,提出了西藏通過發展鄉村旅游實現旅游精準扶貧的建議。
關鍵詞 鄉村旅游;旅游扶貧;西藏自治區
旅游扶貧是促使旅游資源豐富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措施。西藏自治區旅游扶貧是產業扶貧的典型代表,通過協調、互動、和諧的旅游產業扶貧可以滿足西藏區域經濟增長和區域減貧,為社會經濟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1 鄉村旅游與精準扶貧概述
1.1 鄉村旅游概述
傳統的鄉村旅游在世界上每個國家都廣泛存在,最初是在工業革命后,通常被歸類為旅游觀光,主要是指一些城市居民“返鄉”和“回鄉”度假。現代鄉村旅游發掘了農村資源,是鄉村擺脫貧困、走向小康社會的重要渠道,已發展成為一種全方位的新型旅游方式[1]。
1.2 旅游扶貧概述
減輕貧困的最根本方法是建立區域性支柱產業,讓貧困人口擺脫貧困。我國部分學者對旅游業發展與扶貧的關系進行了相關研究。部分學者認為旅游扶貧主要通過開發貧困地區豐富的旅游資源、建立旅游經濟實體消除區域的貧困,使居民和地方財政擺脫貧困狀態。也就是說,可以將旅游扶貧理解為在旅游資源豐富的地區合理使用旅游資源,引導貧困人口參與旅游業的發展,通過旅游產業帶動各種產業的發展。其核心內涵是將旅游與扶貧聯系在一起,利用旅游業的增長效應,給貧困人口提供更多的就業和發展機會,改善他們的生活條件,從而減輕貧困,促進區域經濟發展。
2 西藏地區鄉村旅游扶貧概況
西藏作為我國的省級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當地人的總體生活水平和人均收入較低,農牧區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城鎮化和工業化水平相對落后。但是,有著特殊自然地理和人文歷史環境的西藏具有旅游業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因此,當地必須發揮地方特色,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將旅游業與針對性扶貧有機結合來,不斷推進脫貧進程。
目前,國務院扶貧辦和國家旅游部門選擇試點村發展旅游業,建立了有效的扶貧示范村模式,使旅游扶貧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真正落到實處。經過近幾年的深入扶貧工作,西藏打造了如扎西崗村、阿扎村等諸多鄉村旅游示范村[2]。
3 西藏鄉村旅游扶貧的研究意義
3.1 理論意義
對于貧困地區的農牧民來說,2015年提出的旅游業扶貧是產業扶貧的典型代表,最終目的是使貧困人口擺脫貧困,實現扶貧項目可持續發展的目標。總結西藏鄉村旅游扶貧影響因素,指出旅游扶貧的內涵,根據現有的研究思路和西藏的特點,豐富和擴展旅游業的研究內容、扶貧形式、脫貧成果、研究進展以及相關理論,提出西藏旅游業扶貧新的思路和見解,能夠為我國扶貧事業的進一步發展提供理論支撐。
3.2 實踐意義
實現區域旅游發展有助于幫助貧困群體改善生活條件,促進農牧民減少重返貧困的機會,提高貧困人口的生活水平,降低可持續生計問題的出現和“返貧”現象,為區域經濟發展帶來活力。通過分析旅游扶貧方式的不足,可以發現符合西藏實際情況的科學合理的扶貧模式,促使西藏地區合理利用豐富的旅游資源,發揮旅游減貧的重要作用,為西藏地區建設小康社會奠定基礎,同時也為相對欠發達地區擺脫貧困提供了一種好方法[3]。
4 西藏鄉村旅游扶貧的影響因素
4.1 經濟發展水平
經濟基礎決定該地區的旅游供應能力和旅游消費水平,區域經濟發展水平越高,發展潛力越強。但當前西藏地區交通不發達,經濟發展落后,旅游業的發展缺乏資金支持。
4.2 旅游基礎設施
一個地區的旅游基礎設施情況通常由該地區星級酒店和旅行社數量的總和來表示。西藏地方旅游景點眾多,賓館和旅行社數量近年來不斷增加,客觀反映了西藏地區的旅游接待能力逐漸增強,旅游產業發展具有很大潛力。同時,旅游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旅游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還為當地人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
4.3 區域教育水平
地區的教育水平越高,文盲率越低,當地人就更容易掌握某些勞動技能,打破原始思想束縛和監禁、改變自己的生活條件、接受創業和就業培訓的意愿就越強烈。區域教育水平一般根據在校大學生、中學生和小學生人數統計,各級學校每10 000人口中高中生的平均人數用于表示該地區可以接受的教育水平。據統計,西藏自治區每年各級學校每10 000人口中高中生的平均人數與全國相比持平,說明該地區人們的教育水平較高,接受能力較強[4]。
5 對西藏發展鄉村旅游精準扶貧的思考
西藏旅游業的發展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有顯著影響,但該地區農牧民收入的增長幅度相對較小。為了促進農牧民增收,實現同全國一道實現全面小康的目標,需進行有針對性的扶貧,采取有效的旅游業扶貧對策和建議,促進該地區實現脫貧致富。
5.1 引導農牧民參與鄉村旅游扶貧開發
西藏鄉村旅游發展起步晚、規模小,作為旅游扶貧主體的當地農牧民自身素質和服務水平較低,信息受阻,參與旅游發展的積極性不高。為了引導農牧民參與鄉村旅游扶貧開發,改變農牧民單一收入結構的現狀,有必要發揮干部的帶頭作用,加強對觀念落后農牧民的引導,指導他們經營農藝、畜牧業,銷售特色農牧產品,幫助他們增加收入,改變觀念,解決貧困農牧民的就業問題。此外,要優先引導他們通過旅游業共同致富,增加貧困農牧民的就業機會[5]。
5.2 精心計劃和科學定位
各級旅游主管部門應當進行實地調查,圍繞西藏自治區的具體情況,出臺旅游產業扶貧開發的中長期遠景規劃,依托高等學校、旅游科研院所、旅游企業等與旅游有關機構的專業人才,規劃和分析各地區扶貧相關的各項政策法規,精心計劃和科學定位本地區鄉村旅游資源和發展,有針對性地制定旅游總體發展規劃和鄉村旅游發展規劃。
5.3 大力宣傳和提高旅游知名度
通過新媒體等相關媒體宣傳“導游比賽”“自行車比賽”“文化旅游節”等一系列鄉村旅游的品牌宣傳和營銷活動。通過各種精彩活動大力提高西藏的旅游知名度,不斷提升西藏旅游對客源市場的吸引力。
5.4 完善西藏旅游扶貧開發的利益分配機制
在西藏鄉村,藏傳佛教文化資源、藏族民間文化資源等大多數旅游景觀是分散的,難以形成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因此,為了充分發揮當地資源,需要引進資金加大民俗節日和民族風俗的開發力度,建設特色旅游小鎮和西藏特色小城鎮示范點。在發展過程中,抓住項目文化、環境等方面優勢的同時,要充分將農牧民納入鄉村旅游的發展中,建立利益相關者的分配機制,使農牧民在征地補償、生態補償等方面受益,確保其鄉村旅游扶貧開發運行的主要地位,促使其成為旅游扶貧的利益主體[6]。
5.5 改變農村就業結構,促進農牧民就業轉移
1)改變農村農牧業生產占用大量勞動人口的現狀,在適合旅游業發展的地區開展鄉村旅游,利用生產和銷售傳統手工藝品以及發展家庭旅館等方式帶動農牧民勞動力擺脫農業生產的束縛,增加營業收入和工資性收入。2)設立專門的就業信息收集人員,準確收集有利于提高非農就業率的信息,改變農村就業結構,使愿意外出打工的農牧民可以外出就業,促進農牧民就業轉移。
5.6 科學選擇扶貧措施以實現可持續發展
在西藏旅游業扶貧實施過程中,應根據各地區開發旅游資源的相應條件,科學合理地選擇和調整扶貧方式。在西藏的扶貧工作中,為了確保農牧民收入來源的穩定性,實現旅游扶貧模式的科學實施,應靈活選擇扶貧措施,推行多種扶貧方式,促進當地旅游產業發展,有效鞏固扶貧效果,實現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陳維勇.鄉村旅游與農民增收問題研究——以上海市青浦區為例[J].經濟論壇,2011(1):145-149.
[2] 王一帆,吳忠軍,高沖.我國鄉村旅游發展模式對農民增收的比較研究——基于桂、黔、滇三省區案例地的研究[J].改革與戰略,2014,30(11):50-54.
[3] 張婉玉,張曉林,程思.四川民族文化旅游扶貧SWOT分析及對策[J].貴州民族研究,2013,34(5):159-162.
[4] 王聰,劉平洋.湖北省旅游業發展與農民增收的實證研究[J].企業經濟,2015(6):145-149.
[5] 劉麗梅.旅游扶貧發展的本質及其影響因素[J].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2012(1):75-79.
[6] 肖宏偉.鄉村旅游發展對農民增收的影響研究——基于省際面板數據的空間計量分析[J].發展研究,2014(11):75-81.
(責任編輯:劉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