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卓 孫大遠 侯佳
摘 要 通過分析“無邊界”概念的內涵與外延,以川九路災后重建項目為例,從生態補償和交旅融合兩方面提出了“無邊界”概念下川九路災后重建項目的景觀設計,為重大工程受損后的生態系統修復提供參考。
關鍵詞 “無邊界”;生態補償;景觀設計;交旅融合
我國的基礎設施建設已經逐步過渡到發展與生態共生的階段,生態環保在國家建設發展中所占的比重日趨增多,在道路建設中得到了強烈的體現。近年來,生態修復在道路建設中越發受到重視,綠色公路、綠色基礎設施等概念被廣泛提出,諸多道路提出了建設綠色公路、生態環保公路的目標,并將道路景觀綠化設計作為實現綠色公路、環保示范公路的重要手段。
1 “無邊界”概念的內涵與外延
1.1 “無邊界”概念
“無邊界”概念近年來在諸多領域和學科被提及,在搜索引擎中鍵入“無邊界”,可以搜索到無邊界社會、無邊界經濟、無邊界學校、無邊界城市等諸多名詞,其中“無邊界”的概念在不同的詞語及背后的領域中被賦予了不同的內涵與定義。馮侖[1]指出,無邊界社會是事物的邊界正在被打破,比如個人財產權的私有屬性越來越弱化,產權邊界越來越模糊,取而代之的是共有與共享。世貿組織總干事魯杰羅提出的無邊界經濟則指的是經濟全球化,各個國家的經濟正在相互滲透,打破了地理、時間和邊界,致使世界經濟的聯系越來越緊密[2]。陳綱[3]則提出了無邊界學校的概念,指出無邊界學校是實現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學習場域和學習資源的無邊界化,主要是利用互聯網資源,實現“互聯網+”與學校的融合,充分發揮互聯網快捷、自由、通達的優勢,實現學習的無邊界化。從上述對無邊界相關概念的解讀中可以發現,雖然不能找到“無邊界”統一的定義,但在各種“無邊界”的概念中可以總結出一些共性,比如模糊邊界、融合、滲透等,這些詞語成為了“無邊界”的代名詞。
1.2 “無邊界”概念下的景觀設計
目前,“無邊界”概念在景觀設計領域尚未被提及,但陳凌[4]曾提出無邊界設計的概念,即規劃、建筑、景觀在設計中是一個完整的體系,此概念針對的是城市設計,即無邊界的城市。景觀設計作為設計領域的一門交叉學科,本身就是規劃、生態、地理等多種學科的融合。在“無邊界”的背景下,筆者認為景觀設計更注重多學科的融合以及設計要素的融合,認為景觀設計應當將自然景觀和人為景觀融合,將場地自身和周邊環境相融合,弱化邊界感,并且考慮自然、經濟、社會的融合,實現設計場域的無邊界化與自然化。
2 川九路災后重建項目概況
川主寺至九寨溝公路位于四川省阿壩州九寨溝縣、松潘縣境內,連接四川省兩大世界自然文化遺產九寨溝和黃龍,是阿壩州全域旅游發展的重要交通要道。2002年7月,為給世界自然遺產九寨溝提供一條安全、舒適、快捷的通道,對原川九路進行了改建,以打造精品工程和環保示范工程為目標,在施工過程中綠化工程與土建工程同步進行,盡量不損壞一棵樹、一片草地,盡最大可能保護自然環境。該工程建設成效顯著,在全國公路建設中起到了極強的環保示范作用。2017年8月8日,九寨溝縣發生7.0級地震,地震對川九路和沿線自然景觀、當地社會經濟造成了巨大影響,川九路災后重建項目啟動,以高質量推進九寨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將川九路建設為災后恢復重建高質量發展標桿工程和災后重建川九路新示范工程。災后重建提出“傳承老川九路,創建新示范、樹立新標桿”的要求,確定了“安全暢通、綠色生態、智慧協同、融合發展”的重建理念,在安全暢通的前提下將川九路建設為串接景點、融入生態、快慢和諧、服務完善的復合型公路旅游休閑廊道,通過與沿線生態與產業的深度融合,實現旅游觀光、休閑游憩功能,有效支撐經濟帶發展,引領阿壩州走向全域旅游發展新格局。
3 川九路災后重建項目景觀設計
川九路災后重建項目遵從綠色公路的設計理念、融合“交通+旅游”的時代需求,對公路景觀進行了系統規劃,以打造自然、和諧的路域景觀。其中,生態補償的綠化理念以及交旅融合的景觀規劃最能體現無邊界的景觀設計理念。
3.1 生態補償
“無邊界”概念下的景觀設計強調設計與自然環境的融合,模糊設計主體與周圍環境的界限。因此,在“無邊界”景觀設計理念的指導下,川九路災后重建項目綠化設計提出了生態補償的設計原則,即對公路建設造成的植被損失以及地震后及施工期過程中因自然災害造成的植被損失統一進行生態修復,盡可能融入周邊完好的自然景觀。
3.1.1 路域邊坡生態防護
本次邊坡生態防護包含了地震垮塌后的邊坡以及新建道路產生的裸露坡面。應根據項目區地形特征,分析現場土壤條件,整體采用目前較為成熟的植被恢復工藝,對所有坡面統一進行生態修復,意在工程實施完成后沿線新老邊坡裸露坡面能得到有效改善,植物群落步入良性演替,景觀得到明顯改善。
3.1.2 路側裸露場地綠化
路側裸露場地主要來自于道路施工過程中的植被破壞以及部分因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災害造成的植被丟失。綠化設計遵循生態補償原則,對公路沿線所有裸露場地進行及時覆綠,意在工程完成后道路兩側能全部恢復植被,削弱工程痕跡,回歸自然的景觀環境。
3.1.3 路塹擋墻生態掩飾
本項目為山區道路,受地震的影響,道路沿線邊坡垮塌嚴重,為穩固邊坡,沿線新增了多處路塹擋土墻。景觀設計應遵循自然、生態、無邊界的理念,選用當地開花灌木薔薇對路塹擋墻進行掩飾,用鄉土植物對工程設施進行遮擋,既體現了生態可持續,又延續了周邊農家景觀,使道路與周邊環境融合。
3.2 交旅融合
“無邊界”概念下的景觀設計還強調對路域經濟、社會環境的融合。川九路災后重建項目景觀設計進行了交旅融合專項設計,目的是在保證公路安全暢通的前提下串接景點、融入生態,建設快慢和諧、服務完善的復合型公路旅游系統,通過與沿線生態與產業的深度融合,實現旅游觀光、休閑游憩功能,有效支撐公路沿線經濟帶發展,帶動全域旅游發展。
3.2.1 暢通舒適的道路主體工程
道路主體踐行綠色公路理念,提升旅游通達功能,在道路選線及生態建設方面繼續貫徹環保示范的理念,建設舒適暢通的旅游通道。
3.2.2 因地制宜設置道路慢行系統
沿高原上的湖泊設置慢行系統,根據植被條件與濕地岸線靈活布設線位,局部地方設置車行、人行轉換點,使慢行系統與公路主線進行聯系轉換,實現游覽途徑多元化,滿足游客遠離喧囂、親近自然的深度體驗要求。
3.2.3 以需求為導向的服務系統
景觀設計充分分析游客需求,以需求為導向,結合公路自身養護功能及旅游資源分布情況,設置了9處旅游服務設施,包括2個服務區、4個驛站、2個觀景臺以及1處露營地,充分滿足旅游服務需求。
3.2.4 樸素簡潔大方的景觀系統
景觀設計遵循自然樸實、渾然天成原則,采用恢復生態、路景融合以及循環利用等措施,在整個道路視域范圍內弱化混凝土痕跡,對隧道洞口及橋臺錐坡進行統一景觀處理,提升道路整體形象。
3.2.5 完善的旅游信息服務系統
依托川九公路自身品牌,融入地域文化元素,設計具有個性的標志,統一運用于公路沿線的各類服務設施和標牌,并按照景區標準,設置VI識別系統,形成特有的公路形象標志。
4 結語
“無邊界”概念已然在眾多領域和學科中被廣泛運用,其概念在不同的領域中被賦予了不同的解釋,但大多包含模糊邊界、融合、滲透等特征。筆者提出了“無邊界”概念下的景觀設計更注重多學科的融合以及設計要素的融合,認為景觀設計應當將自然景觀和人為景觀相融合,將場地自身和周邊環境相融合,弱化邊界感,并且考慮自然、經濟、社會的融合,通過景觀設計的串聯,實現設計場域的無邊界化與自然化。
參考文獻:
[1] 馮侖.在無邊界社會學習[J].黨員生活(湖北),2017(24):51.
[2] 王代同.世貿組織總干事魯杰羅論無邊界全球經濟[J].互聯網世界,1998(2):80-82.
[3] 陳綱.無邊界的未來學校[J].中國教師報,2017-01-04(12).
[4] 陳凌.無邊界設計[J].景觀設計,2009(1):I0046-I0047.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