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秀萍
“唯創新者進,唯創新者強,唯創新者勝”,創新,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征,是時代精神的最強音,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髓之一。習近平總書記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凸顯了創新和創新思維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所謂“道在日新,藝亦須日新,新者生機也;不新則死”,學校教育擔負著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使命,更應朝夕惕厲,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更寬領域推進改革創新。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主張兒童普及科學教育,重視科學實驗,強調“教學做合一”,這為學校培養創新型人才提供了重要指南和突破口,科學教育的普及勢必將孕育出新的創新精神。那么,學校應該如何落實通過科學教育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
一、注重挖掘教材中的科學創新元素。
教科書是綜合教育的樣本,學校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挖掘其中的新價值理念---科學探究的意義,引導孩子大膽設想用自己的智慧發現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動手、觀察、動腦中培養孩子的創新精神。同時教師課堂教學中創新能力培養方面的內容要在備課中加以體現,學校納入業務考核范圍,定期檢查反饋,做到思想行動統一,全員全科全面普及科技創新教育。另外,學校開設的年級、校級個性課程都無不滲透科技創新教育。頭腦風暴、3D打印、電腦繪畫制作、手工、泥塑、沙陶、篆刻、木版畫、剪紙、折紙等校級個性課程,都是很好的科技創新活動教材,順應天性、張揚個性、激發靈性,著力培養孩子的科學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陳珂妍同學能獲得省級篆刻比賽一等獎,得益于學校開設的篆刻課程,日常的訓練使他已經具備了較高的創作水平。參加校級個性課程的孩子多數在上級科技比賽中獲獎,說明在學校追求創新能力培養的大環境下,這些孩子通過長期的科技實踐活動訓練掌握了一定的創作技能,也可以說創新的種子已經根植于孩子們幼小的心靈。
二、科學教育要做到生活化。
學校每年一屆的科技節系列活動給孩子們搭建了很好的科技創新實踐平臺。學生在活動中發明創作,畫創意想象設計圖,解決生活中的難題;繪制科學幻想畫,暢想科學、便捷的未來新生活;手工制作,展示手指尖的智慧和靈動的創意;泥塑,展示創造的唯一和美好;剪紙,感受巧手的魅力和傳統文化的精髓;折紙,暢享變廢為寶和千變萬化的無窮奧妙┈┈孩子們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動手動腦,點燃智慧火花,激發創造靈感,可謂是精彩連連,創意無限。全員參與的科技節“大集”上,學生展示出課內外親手完成且在各類評選中獲獎的手工制作、發明創造模型、創意設計圖、種植養殖研究報告等,真的是琳瑯滿目,無奇不有,件件浸透著孩子們無窮的智慧和創意。每件展出的作品都由制作者進行精彩的用途解說或者制作、使用說明,各班學生輪流參觀學習,整個參觀和展示的場景熱鬧非凡,孩子們更是自信滿滿。展示作品,體驗成功,培養自信,創新的種子在學生的心靈深處生根發芽。
三、注重開展科技書籍閱讀活動。
學校要求閱讀要成為學生和教師生活的一部分:統一閱讀書目,每天固定閱讀時間,讓讀書真正成為師生良好的習慣。同時,在閱讀指導過程中教師重點引導孩子精心閱讀科技方面的書籍,充分利用推薦書目、閱讀打卡、閱讀沙龍、閱讀感悟交流等形式,讓學生養成深度閱讀的好習慣。通過長期的閱讀喚醒孩子們的科學思維,激發探究欲望,積極引導孩子結合實踐觀察生活、發現生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正如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在生活里找教育,為生活而教育”,過什么樣的生活就是受什么樣的教育。學生在日常科技書籍閱讀和創新實踐活動中,創新思維的火花被點燃,探究創新的種子已破土萌芽,茁壯成長。
近年來,我校學生在電腦制作、頭腦風暴、無人機大賽中均獲國家級比賽優異成績。實踐證明,我校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開展的科技創新教育系列活動,注重學生創新思維的和創新精神的培養,的確有利于孩子們的終身發展,“時時學智慧,處處用智慧”已蔚然成風。“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我校已經把創新教育擺在學校教育的重要位置,以此來保證學生在未來漫長的成長之路上永葆銳意創新的勇氣、敢為人先的銳氣、蓬勃向上的朝氣,不斷實現新目標、推進新征程、完成新使命,永遠把創新作為實現自身理想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引擎!
(作者單位:安丘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