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廣民
(河南省鹿邑縣人民醫院外科 鹿邑477299)
急性粘連性腸梗阻是臨床常見的急重癥,臨床表現以腹痛、惡心、嘔吐、排便困難較為常見,發病原因極為復雜,腹部創傷、手術、感染等因素均可導致急性粘連性腸梗阻發生[1]。外科手術是目前臨床治療急性粘連性腸梗阻的常用手段,但傳統開放性手術創傷較大,患者術后康復速度較慢,二次粘連風險仍較高[2]。如何有效降低手術創傷是近些年外科醫生的關注重點。本研究以我院急性急性粘連性腸梗阻患者為研究對象,旨在比較腹腔鏡與開腹粘連松解術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2017 年1 月~2019 年3 月在我院就診的82 例急性急性粘連性腸梗阻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1 例。對照組男 22 例,女 19 例;年齡 37~68 歲,平均(50.23±4.39)歲。觀察組男 21 例,女 20 例;年齡 35~69 歲,平均(50.17±4.51)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外科學》(第8 版)中關于急性粘連性腸梗阻臨床診斷標準,且經影像學檢查確診;年齡<75 歲;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伴重要臟器功能不全;伴惡性腫瘤;伴嚴重感染;伴凝血功能障礙;伴免疫功能障礙;妊娠期、哺乳期;伴過敏性體質;伴傳染性疾病;精神障礙;腹部手術史≥3 次。
1.3 手術方法 兩組術前均給予抗感染、解痙、胃腸減壓等常規治療。對照組接受開放性手術,氣管插管全麻后常規消毒、鋪巾,于腹正中作切口,切開皮下組織充分暴露腹腔,仔細探查腸管,對于粘連部位進行松懈和鈍性分離,使用生理鹽水沖洗腹腔,確認無活動性出血后常規關腹。觀察組行腹腔鏡手術治療,前期準備與對照組基本一致,麻醉起效后于臍下緣作一1 cm 左右切口,建立10~13 mm Hg 氣腹,置入腹腔鏡后仔細探查腹腔,抬高粘連部位,選擇合適的無粘連部作做主、副操作孔,置入穿刺套管后置入手術器械,使用超聲刀分離粘連腹部和腸管,復位梗阻腸管,分離完畢后仔細探查粘連部位是否存在穿孔,生理鹽水沖洗腹腔,確認無活動性出血后退出操作器械,縫合切口。
1.4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手術指標(手術用時、術中出血量)、術后康復指標(術后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2)術前、術后 1 d、術后 5 d 取兩組患者外周靜脈血,檢測C 反應蛋白(CRP)、腫瘤壞死因子 -α(TNF-α)、降鈣素原(PCT)、皮質醇(COR)等應激反應指標水平;(3)比較兩組術后并發癥(切口感染、泌尿系統感染、切口疝、腸管損傷、再發梗阻)發生率。
1.5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22.0 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行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及術后康復指標比較 觀察組手術用時長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均少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及術后康復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手術及術后康復指標比較()
住院時間(d)對照組觀察組組別 n 手術用時(min)術中出血量(ml)術后排氣時間(h)下床活動時間(h)41 41 t P 76.83±7.32 81.43±8.09 2.700 0.008 124.31±13.29 101.37±12.08 8.179 0.000 20.38±2.46 16.71±1.89 7.575 0.000 43.41±4.07 27.18±3.52 19.313 0.000 5.64±0.57 4.38±0.41 11.491 0.000
2.2 兩組手術前后應激反應指標比較 觀察組術后 1 d、術后 5 d 的 CRP、TNF-α、PCT、COR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手術前后應激反應指標比較()

表2 兩組手術前后應激反應指標比較()
COR(nmol/L)術前 術后1 d 術后5 d對照組觀察組組別 n CRP(mg/L)術前 術后1 d 術后5 d TNF-α(ng/L)術前 術后1 d 術后5 d PCT(μg/L)術前 術后1 d 術后5 d 41 41 t P 11.27±1.22 11.31±1.17 0.152 0.880 16.24±1.64 14.96±1.49 3.699 0.000 8.63±0.74 6.19±0.59 16.508 0.000 23.48±2.37 23.64±2.44 0.301 0.764 31.48±3.04 27.82±2.79 5.680 0.000 21.57±2.67 16.94±2.04 8.823 0.000 1.63±0.34 1.59±0.31 0.557 0.579 1.91±0.37 1.74±0.23 2.499 0.015 1.08±0.31 0.76±0.22 5.390 0.000 178.43±17.91 184.26±18.35 1.456 0.149 412.63±41.79 356.91±32.78 6.717 0.000 216.18±23.48 164.29±19.51 10.884 0.000
2.3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4.88%,低于對照組的21.95%(P<0.05)。見表 3。

表3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急性粘連性腸梗阻是腸梗阻中最為常見的一種,約占所有腸梗阻的50%左右,發病原因較為復雜,其中腹部手術是最為常見的發病誘因,臨床統計數據顯示超過70%的急性粘連性腸梗阻是由腹部手術所致[3]。保守治療主要為解痙、胃腸減壓、灌腸,雖然不會給患者帶來二次傷害,但由于患者局部解剖結構異常并未緩解,遠期療效并不理想,病情極易反復發作甚至進一步惡化[4]。外科手術能從根本上改善粘連、梗阻,恢復局部解剖結構,是目前臨床治療急性粘連性腸梗阻的重要手段,但手術操作不當可能會導致粘連加重或術后再發粘連、梗阻[5]。隨著腹腔鏡技術和設備的不斷升級,腹腔鏡手術適應范圍也愈發廣泛。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手術用時長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少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術后應激反應指標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4.88%,低于對照組的21.95%(P<0.05)。這表明腹腔鏡手術在降低手術創傷和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方面具有一定優勢,可減輕手術給機體帶來的應激反應,利于患者術后快速康復。觀察組手術用時較長,這可能與腹腔鏡手術操作復雜程度較高有關[6~7]。綜上所述,腹腔鏡粘連松解術治療急性粘連性腸梗阻的臨床療效優于傳統開腹手術,患者術后恢復快,應激反應小,并發癥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