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誠杰
我常常在腦海里勾畫這樣一個畫面:當我老了,我的孫子或孫女們帶著自己的孩子在熱鬧的春節來到我家,四世同堂,家人齊聚,客廳里響起笑聲,年老的看孩子玩耍,年輕晚輩則負責張羅全家人的吃喝。
可就在我孫女36歲那年,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奪走了她年輕的生命。她是我最愛的孫女,從3歲起就和我一起生活,我們朝夕相處,其樂融融。她上學、找工作、找對象、結婚、生孩子,我都陪在她身邊,從未錯過。可是,她英年早逝,讓我的夢永遠蒙上了灰色的陰影。
每每想起這件事,我都要承受蝕骨之痛。就算當了60年的大夫,見識并治愈了世間各種疑難雜癥,卻治愈不了自己心里受的傷。這估計是人世間最難治療的一種疾病,就算用盡靈丹妙藥,也只是枉然。
我記得在辦完孫女的喪禮后,我成天待在家里,獨自難過。那段時間,無論是來訪的人還是家里人,都不敢在我面前提孫女的名字,怕我年齡大了承受不住。
一個星期后,我才重新走進診所,可是我的情緒并沒有好轉多少。我總覺得胸前壓著一塊沉重的石頭,悶得我只想大口大口地呼吸窗外的空氣。每當這時,我就用手掌拍打胸部。胸部有個穴位叫膻中穴,拍打這里會讓我覺得舒服些。在以前,每逢心有不快或悶悶不樂時,我都會拍打這個穴位。我不只是自己這樣做,還讓有胸悶的患者也這樣做。

記得曾有一名中年女性患者因家庭瑣事與丈夫吵架后出現胸悶氣堵、呼吸急促、上氣不接下氣的情況,她趕緊到我這里來求助。
當了解病情后,我取出毫針,在患者的手腕上、膝下方外側用棉球消毒后,分別將毫針刺入,并捻轉了幾下。取出毫針后,患者的病情變化不大。我又撩起患者的上衣,在兩個乳頭中央向下方刺了一針,接著上下提插了幾下,再把針柄左右搖擺幾下。這時,患者長長地出了一口氣,并從喉嚨里咯出一口痰來。當我取出毫針后,患者臉上露出了笑容。我問她胸還悶不悶,她搖搖頭說不悶了,也覺得不氣短了。
我最后給她扎的那個地方就是膻中穴。膻中穴又叫“元見”,位于兩個乳頭連線的中點處,其內是宗氣所聚之處。宗氣主要來源于肺臟吸入的大自然的清氣。宗氣充足,氣機通暢,人就不容易生病;宗氣不足,氣機阻滯,人就容易生病。大凡氣機阻滯、胸部郁悶、呼吸不暢、咳喘氣短、兩乳脹痛,均責之于膻中。
《黃帝內經》認為“氣會膻中”,也就是說膻中可以調節人體全身的氣機。我說的拍胸實際上是拍胸部正中的膻中穴。經常有人拍著胸脯做保證,這就是壯氣、補氣之舉。
有的人生起氣來就說感覺自己的肺快要氣炸了,這句話將生氣時呼吸困難、胸部憋悶、胸脅和肩背部酸脹的感覺描述得非常生動。從中醫的角度講,這屬于上焦的問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刺激膻中穴。刺激該穴能活血通絡、寬胸理氣、止咳平喘,這也是為什么那名患者在我給她扎完膻中穴后咯出一口痰的原因。
(摘自《大國醫:一拍三揉養生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