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錦
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中國城市在近20年飛速發展創造出很多報酬豐厚的就業機會。隨著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科學技術的進步眾多先進設備投入使用,極大程度令農村勞動力得到解放,促使剩余人口由產業結構單一的農村流動進入城市尋求更好的發展機會。在經濟發展大背景下、城市化進程之中產生眾多人口流動,他們的子女來很多隨父母來到工作地開始新的生活,但是入學成為這些學齡兒童面臨的重大困難問題。
本次針對東莞市的外來務工子女積分入學政策開展分析,依據幾份大政方針并輔之以相關前人研究成果文獻,探索東莞市積分入學制度的基本情況。
2018年印發的《東莞市義務教育階段異地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積分制入學積分方案》展現東莞市針對六個方面進行分數統計,分別是在莞服務年限、在莞居住年限、在莞參保年限、在莞交稅情況、在莞接受教育年限以及加分。其中前兩點對流動人口在莞年限進行計分。第三、四點考察家長上交各項保險和納稅情況。第五點考察孩子在莞上學情況。最后一點比較看重家長的學歷以及社會貢獻。
政策實行的目的。總體來說,該政策對流動兒童這一弱勢群體在政策上給予關懷,體現對于平等權利的尊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積分入學政策最基本的目標就是要滿足流動兒童入學的需求保障他們受教育的權利;進一步提升流動家庭生活滿意度;最高層次,合理分配教育資源滿足民眾需求,減輕社會矛盾貫徹落實平等意識,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傳遞福利的形式。總體來看,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積分入學制度,主要是通過兩種手段幫助流通兒童入學,傳遞這種社會福利。首先就是直接提供入學名額,其次是提供大量民辦補貼學位。
積分入學制度通過分數核算進行排名競爭,積分排名高的家長可以為孩子爭得入學的機會,讓自己的孩子有資格進入學校就讀享受到和本地學生一樣的豐厚教育資源。但是這種入學名額有限,東莞市積分入學則需要控制總量,由東莞市32個街鎮根據各自招收學生的名額設定分數線,通過分數線進行人數把控。各鎮街根據實際情況向社會公布當年的招收數,符合申請條件的新莞人子女提出申請后,根據各項目進行積分,按照積分從高分到低分進行錄取。
有競爭必然會有競爭失敗者。針對競爭失敗者,東莞市政府通過積分制入學政策給異地務工隨遷子女提供公辦學位和民辦補貼學位,通過直接的資金資助為學生上私立學校提供幫助,滿足的學生受教育的需求。
據東莞市教育局發布的數據分析,2018年民辦補貼學位總數量是公辦學位數量的7倍,達到122553個。民辦補貼學位給予未能就讀公辦學校的異地務工人員經濟幫助和心理安慰,也鼓勵了其隨遷子女就讀民辦學校和吸引社會資本投入民辦學校的修建。
政策開展情況。受到政策的優惠很多流動兒童能夠進入本地學校接受教育,能夠充分享受到優質教育資源。同時民辦學校入學人數也不斷提升,這也是受到了國家給予補貼的影響。從數據增長角度來說,積分入學政策的確效果顯著。同時,這些年東莞市的積分入學政策也在不斷改革和完善,更貼近民眾的實際需求。
但是不足之處依舊存在。東莞市32個街道分別根據各自情況制定分數線,導致各個街道的分數差別很大。東莞市的積分入學制度缺乏宏觀調控,也導致一定資源的浪費。除此之外,積分入學制度知名度還是比較低,很多真正有需求的流動人口對這項政策還不了解,也沒有便捷的渠道去了解。
針對東莞市積分入學政策實行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四點改進意見:首先,積分入學政策應該更多考慮到一些特別困難群體不能通過積分入學為孩子爭取機會,去提供更多優惠幫助這些困難群體的孩子入學。第二,政策制定要貼近民眾,根據民眾的需求進行調整,讓政策更好便民利民。第三,東莞市積分入學政策應加強政府管控減輕街道劃線造成的競爭無序化,減少不必要的資源浪費。最后,可以通過多樣宣傳方式對政策宣傳,宣傳過程中要考慮到那些文化素質較低的群體,讓老百姓真正了解政策能夠為己所用。
[1]陳景云,劉志光.流動人口積分制管理的效果分析——以深圳市為例[J].中國人口科學,2013(06)
[2]2014年東莞市義務教育階段新莞人子女積分制入學積分方案[N].東莞日報,2014-04-16 (A24)
[3].楊安隊.政府社會治理政策創新與路徑選擇——以中山市積分入戶、積分入學制度為例 [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 ( 社會科學版 ),2015(03):122-127.
[4].楊東平.中國流動兒童教育發展報告(2016)[M].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
[5].王毅杰,盧楠.隨遷子女積分入學政策研究——基于珠三角、長三角地區11個城市的分析[J].江蘇社會科學,2019(01):69-79.
[6]2016年東莞市義務教育階段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積分制入學積分方案[N].東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N].東莞日報,2016-04-29 (A22)
[7].胡治丞 ,杜婧.異地務工隨遷子女積分制入學政策研究——以東莞市為例[J].現代教育論叢,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