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方圓
近年來,基層黨組織建設工作整體水平有了長足進步,但從整體來看,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表現在:
黨建責任意識有待進一步增強。通過深入基層黨組織調研了解到,黨建各項制度的執行落實仍存在著不到位、打折扣的問題。出現這個問題,就制度本身來講,有一些制度原則性的要求多,操作性的程序少,不便于基層單位實施,因此執行落實的效果也不是很好;從各級黨組織來看,主要還是因為有些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對黨建工作重視不夠,黨建主責主業意識不強,黨建工作責任傳導層層衰減,存在上頭熱、下頭冷現象,對一些制度,容易落實的就愿意落實,需要下力氣的就不愿落實,導致制度落實方面時緊時松、打折扣。
基層黨組織規范化建設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通過調研發現,基層黨組織規范化建設整體水平還不高,主要存在于陣地建設、制度建設、基礎臺賬等方面,仍存在重形式輕內容、重過程輕結果、重數量輕質量等現象,黨建工作弱化、虛化、邊緣化問題未得到根本解決。比如有的支部換屆流程不規范,換屆臺賬不齊全;有的支部組織生活臺賬不規范,組織生活會相關資料缺失;有的支部黨員發展檔案不規范。
黨務工作者能力有待進一步增強。近年來,國有企業各級黨組織持續加大培訓力度,基層黨支部書記的業務能力有了一定程度提升,但整體來看,一些支部書記、黨務工作者的理論素質、業務能力與工作需求還有一定差距,直接影響了本支部黨建工作水平。缺乏黨務經驗和實踐鍛煉,“不會干、干不好”的問題依然存在。
從規范化建設著力,進一步提高基層黨支部的組織力
認真貫徹落實《中國共產黨支部工作條例(試行)》,大力開展基層黨組織規范化建設,實現組織設置更加科學優化、黨員隊伍更加充滿活力、場所功能更加務實管用、基礎保障更加充分有力、工作業績更加突出有效的目標。一是推進組織體系設置規范化。以擴大黨組織覆蓋和黨的工作覆蓋為著力點,不斷健全完善基層組織體系,優化組織設置,確保做到應建盡建、設置規范、調整及時、體制明晰。二是推進黨員教育管理規范化。以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為著力點,嚴格發展黨員,注重運用信息化手段,強化黨員日常教育管理,做到黨員隊伍信念堅定、素質優良,紀律嚴明、作用突出。三是推進黨內組織生活規范化。以增強黨組織生機活力為著力點,認真落實“三會一課”、民主評議黨員、主題黨日等基本制度,黨內各項組織生活正常規范、嚴肅認真,黨員參與率高、教育效果好,黨員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要得到增強。
從黨務工作者隊伍建設著力,進一步激發基層黨支部的活力
建設一支高質量的黨務工作者隊伍是全面從嚴治黨新形勢下基層黨建工作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證,也是激發組織活力的重要保證。一是選優配強黨支部書記隊伍,注重選拔那些政治素質好、民主作風好、統籌協調能力強、群眾工作強、奉獻精神強的優秀干部擔任支部書記。二是增強黨務工作者能力素質。常態化開展黨支部書記、支部委員及其他黨務工作者集中培訓,全面提升黨務工作者整體素質。三是建立完善常態化的激勵關愛幫扶機制。積極培樹先進典型,探索建立組織部門和基層黨組織書記談話溝通制度,及時掌握基層黨務工作隊伍的思想動態,幫助他們解決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難,激勵他們勤奮工作。
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與業務工作緊密結合,增強企業發展持續健康高質量發展
要積極運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成果,加強和促進業務發展,堅持黨建和業務工作同謀劃、同部署、同考核,使黨建強基固本和企業生產經營發展相得益彰。一是創新載體。通過各種有效的形式和載體,豐富活動內容,探索新的方式方法,增強黨員組織生活的吸引力。推動基層黨組織深入開展黨員“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不斷創新黨組織和黨員發揮作用的方式途徑。二是優化形式。要逐步改變以往生硬簡單的工作方法,做到潛移默化、深人細致。在活動時間安排上,除了必須集中的重要活動,盡可能少占用業務工作時間;在活動方式上,注意根據各自的特點,體現集中與分散、靈活與方便相結合的原則。在工作方式上,要堅持組織活動與業務發展相結合,開展主題活動,堅持思想政治工作與企業文化建設相結合,做到寓教于樂。堅持繼承與創新相結合,把更多的現代化教育手段運用到黨組織活動中來,促進活動方式的現代化。三是選樹典型。深入挖掘各崗位涌現出的先進典型,打造一批黨建示范點,不斷探索先進典型宣傳推廣新載體,多渠道、多形式、多角度、多側面深度宣傳各類典型先進事跡,切實用身邊人、身邊事教育干部員工,更好地發揮先進典型示范引領作用。
綜上所述,國有企業必須加強黨的建設,堅持黨的領導,基于當前存在的問題,必須從思想上加強,從行動上改進,從方法上完善,提高黨建工作的實效性。另外,綜合各種手段,實現黨建業務雙融合,為企業健康穩定發展輸入強大的內在動力。
[1]符健.企業黨建與業務工作深度融合的實踐與探索[J].中國金屬通報.2019(11):90-91.
[2]陀婷.新時代國有企業黨建工作與業務工作深度融合的探索[J].區域治理.2019(48):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