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宇 莊瑋薇
摘要:電化教育自存在以來,它的名字與內涵都備受爭議。就最近幾年來說,對電化教育的稱號也產生了許多種,例如信息化教育、現代教育技術以及教育技術等。正是由于稱呼得不到統一,所以嚴重阻礙了電化教育的學科建設與發展,導致該專業的學生就業及崗位培訓與用人培養都受到了很大影響。因此,在信息時代下,電化教育應當與社會信息化相結合,這促進信息素養的培養最有效的途徑,同時也有利于實現對信息化教育的全民教育與終身教育。
關鍵詞:電化教育;演變歷程;發展趨勢;專業定位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20)07-0-01
十九世紀末,電化教育逐漸出現在國內教育行業之中并逐漸完善,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利用電子信息技術而進行教育與教學的新型模式,為教育界提供了很大便利的同時,所涌現出的一些問題也飽受爭議。如今,隨著電子信息化的不斷發展與進步,電子信息技術在國內的各行各業當中推廣與應用。因此,我們應當借助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來對電化教育逐漸完善。本文是針對電化教育的定位問題進行分析,明確電化教育的基本職能,進而推動我國的教育信息化全面協調發展,促進教育技術專業的成長。
一、 電化教育的定義演變歷程
1.電化教育的定義
1935年,在常規教學當中逐步開始對電影、廣播、幻燈片等以電力為支撐的教學輔助工具進行應用,故此,電化教育一詞首次被提出。電化教育作為一種全新的教育形式,與傳統教學形式相區分,實現了一次重大的教學模式革新。隨著時代的進步,電化教育這一專業名稱逐步給人民替換成其他的名稱,諸如影音教育、現代教育技術、視聽教育、教育技術、信息教育技術等,這種對于專業名稱的變化,直觀體現出了人們對這一門課程的不了解,與其發展還不具備完整的體系,因此也造成了人們對這個專業的陌生感。
2. 電化教育的名稱“爭鳴”
2.1 1935年,電化教育被當時在職教育部社科司第三科科長的杜維濤先生所提出[1],他認為電化教育就是一種利用無線電播音等用電設施來進行輔助的教學;
2.2 1947年,電化教育被孫明經先生解釋為視聽教(Audio Visual Education),可以意為Electrified Educatio,從而導致局外人將其誤認為是電話教育,因此孫先生主張將其用影音教育來表達。然而在現代教育當中的電化教育應當不只局限于影音教育;
2.3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北京師范大學的電化教育部門福澤園提議,將“電化教育”更名為“直觀教育”;
2.4 到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廖泰初教授在1982年初提出了將電化教育更名為教育技術;而電化教育的內涵又被學者爭論,其中南國農教授指出,電化教育是以現代教育媒體為基礎,將其與傳統教育媒介相結合,促進教育信息的發展,實現教育的最優化方案就是通過實現電化教育來實現的;
2.5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受到美國AECU94定義的影響,現階段學者認為電化教育應該更名為教育技術。到了1999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所出版的《教育技術》書中指出,教育技術是一項具有專業技術的學科,是教學過程中對技術手段與技術方法的應用,是一個價格教育原理與實踐相結合,具有一理論體系的專業。
二、學科定位與發展趨勢
1. 學科定位 當前形勢下,如果將教育者比喻為生產者,那么學生便是他們所生產出的產品。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運用的方式方法、技術手段等邊都是提高生產者的產品收獲效率的有效條件。因此,教育技術是作為確保產品質量與生產效率的催化劑,具有一定的推動性作用[2]。也就是說,電化教育應當是一門教師必須掌握的職業技能,因此我們在培養電化教育專業學生的同時也要考慮到該專業學生的出路問題。這門專業作為師范生所必須掌握的技能,這就造成了電化教育的實際應用范圍狹隘的問題。
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現代信息化教育就避免了這個問題。在信息化的進程當中,對于電化教育的專業學生培養首先應當培養師生的信息素養與道德,幫助學生能夠有效掌握學生對信息技術與信息工具的學習能力。信息技術教育即要求學生能夠掌握正確的操作手段,利用電子計算機等相關軟件,通過對這過程當中的一系列綜合知識進行學習,從而解決信息化教育當中存在的實際問題。
2.課程設計
在我國,隨著高等學校的擴招以及市場經濟的巨大沖擊之下,教育界已經打破了原有由中等師范學校畢業的學生擔任小學教師的現象,小學教師也逐漸需要本科畢業學生甚至研究來擔任,這一現象的產生對于教育來說是重大進步,證明緊著教育界人士的自身素質在不斷增強。
但是當市場不斷開放,教育逐漸朝產業化方向發展。許多高等院校都開設教育技術相關專業,據統計,現階段我國擁有該項專業的院校有幾百所。而對于電化教育專業的畢業生就業方向存在很大的問題,作為一門技術性學科,它是服務于教育的。
此外,對于該專業的課程設計上,絕大多數專業都會開設例如教育心理學、教學設計。網絡教育等教育方面的課程[3]。因此該專業的學生在畢業后應當從事與教育教學相關的專業。事實上,學生是根據自身的特長選擇性就業,是否能夠從事與教育技術相關專業工作的問題,需要該項專業負責人積極應對。
3.專業生源問題
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后,教育技術專業發生了極大改變,隨著碩博點的辦學上升,該專業學習就業問題也愈發明顯。因此從該專業的長遠發展角度來看,應當不斷擴充該專業人員濃度培養與補充,完善學科教育體系。
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的社會科技水平發展促進了電化教育技術的演變。因此,我們應當正視在這個發展過程中的錯誤影響,這是促進社會發展進程的必然需求。在教育技術專業的教學當中,應當促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實踐與技術相結合,將理論落實,實現對學生信息素養的綜合提升。同時還要堅持教育技術的本土化,不能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同時加強對職業道德的建設,同時對教育技術不斷創新,推動我國的教育技術專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郭炳,王太昌.從電化教育的演變看教育技術專業定位及發展趨勢[J].河西學院學報,2007,23(5):68-70.
[2]康曉霞.基于電化教育的演變看教育技術專業定位及發展趨勢[J].小品文選刊:下,2019(7):0134-0135.
[3]屈爽.基于電化教育的演變看教育技術專業定位及發展趨勢初探[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9(3):7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