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
“活動·探究”單元是統編初中語文教材的創新型單元設計。與傳統的文選式單元相比,這類單元不僅有著全新的編排體例,而且蘊含著新的教學理念。其設計核心是力圖改變語文學習的傳統形態,讓學生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多讀多寫,體會和把握運用語文的規律,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然而當前的實際情況是,很多教師對“活動·探究”單元把握得并不到位,沒有將教材編排意圖落實到教學實踐中。因此,亟須反思這類單元教學存在的問題,幫助一線教師突破這類單元教學實施的困境。本期對八年級上冊新聞單元展開探討,吉林省教育學院劉華、江蘇省南京市教研室袁源、北京景山學校周群、河北省秦皇島市教科所楊葛莉和秦皇島經濟技術開發區第一中學陳艷華分別基于教材設計,分析了新聞單元教學應該規避的誤區,并且介紹了他們探索的有效教學方法。希望這幾篇文章對大家教學這一單元有所啟發。
“活動·探究”單元是統編初中語文教材的創新型單元設計。下面筆者主要以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為例,探討“活動·探究”單元的教材設計、主要特征與教學實施。
一、“活動·探究”單元的教材設計
統編初中語文教材是基于《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進行編寫的,在單元設計上基本體現了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五大板塊,主要單元形式為閱讀與寫作單元。除此類型單元外,根據課程標準“教材編寫建議”中的“教材的體例和呈現方式應靈活多樣,避免模式化。設計的體驗性活動和研究性專題要體現語文特點,內容適量,便于實施”相關要求,統編初中語文教材還設計了“活動·探究”單元,力圖改變語文學習的傳統形態。這種單元設計的創新和突破,主要是為了體現《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所提出的語文課程的綜合性和實踐性,同時也滲透了當時正在研究編寫中的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一些新思路,特別是“語文學習任務群”的設計思路。
“活動·探究”單元是學習任務型教學在統編初中語文教材中的體現,具有“語文學習任務群”的一些相關特征:“‘語文學習任務群以任務為導向,以學習項目為載體,整合學習情境、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和學習資源,引導學生在運用語言的過程中提升語文素養。”統編初中語文教材主要是從語言運用的角度去進行單元設計,在教材中創新性、體系化地設置了“活動·探究”單元,以三項任務組成—個單元學習任務群。詳見表1。
整套統編初中語文教材中設置了四個“活動·探究”單元,而且是后置設計,設置在八、九年級,可以與高中語文學習有效銜接。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地位和作用很重要,只有準確地理解“活動·探究”單元的教材設計,才能更好地把握單元的主要特征,進行后續同類型單元的教學實施。
二、“活動·探究”單元的主要特征
“活動·探究”單元設計的教學目的是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以任務為軸心,以閱讀為抓手,整合閱讀、寫作、口語交際,以及資料搜集、活動策劃、實地考察等項目,形成一個綜合實踐系統,讀寫互動,聽說融合,由課內到課外,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這類單元的主要特征可以用這樣一段話來表述:“這種綜合單元設計,改變了傳統教材中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等板塊簡單拼合的組合形態。在單元內部以閱讀教學為基礎、核心展開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等綜合性活動,力圖引導學生在閱讀、積累、感悟、思考、應用、創新中提升語文核心素養,從而實施圍繞閱讀的有深度的綜合性教學?!眴卧驹O計思路是簡潔、清晰的,單元教學要完成“活動任務單”的三項基本任務:課文閱讀-實踐活動-寫作。
1.以“活動任務單”的形式架構單元
“活動任務單”是一種新型的學習任務形式,其核心設計理念是整合閱讀與寫作,以任務驅動學習活動,要求學生能夠自主、合作、探究地完成“活動任務單”。“活動任務單”的結構主要包括導語和三項基本任務。以八年級上冊“活動·探究”單元為例:
單元的導語主要是導入學習任務。本單元導語就是從學生經常接觸的新聞入手,引導學生思考新聞體裁的種類和特點、新聞作品的采編過程以及如何撰寫新聞。單元的三項基本任務是學習任務的主體,任務一主要是課文閱讀,任務二主要是實踐活動,任務三主要是寫作。詳見表2。
任務一是基礎,要求自讀五篇課文,準確把握不同新聞體裁的特點和閱讀新聞的方法。任務二突出實踐性,設計的實踐活動主要有召開新聞采訪選題會、草擬新聞采訪提綱和進行新聞采訪。任務三突出可選擇性,設計了必做任務、自選任務、拓展任務,其他單元的寫作設計有備選題目或任選、自選話題等要求。
2.以語言運用為核心任務改變語文學習方式
統編初中語文教材的編寫理念注重語言運用,“活動·探究”單元的設計核心就是突出語言的實際運用,讓學生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多讀多寫,體會和把握運用語文的規律,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因此,“活動·探究”單元改變了閱讀與寫作單元中主要采用的“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雙線組織單元的結構,而以語言運用為核心學習任務組織單元的結構。單元主要以文體為標準來組合課文,文體以新聞、演講詞、詩歌、劇本等實用性較強的文體為主,便于開展實踐活動、進行探究,尤其是適合寫作,如進行新聞寫作、撰寫演講詞、創作詩歌、評價劇本和表演等。單元設計改變了傳統的以閱讀與寫作為主體的學習方式,以語言運用為核心學習任務,讓學生在課文閱讀、實踐活動、寫作中綜合性地學習語文。
3.以自讀為突破點進行語文深度學習
統編初中語文教材設計強調閱讀體系的整體性,即教讀、自讀、課外閱讀“三位一體”。教讀是基礎,是自讀和課外閱讀的準備;自讀是在教師指導下的自主閱讀,是教讀的延伸;課外閱讀是對課堂教學的延伸和拓展。自讀是其中重要的教學環節和手段,也是教材設計著力加強的閱讀方式。教材在目錄后的說明中規定了“活動·探究”單元課文的學習方式,即原則上要以學生自讀為主。因此,“活動·探究”單元在編寫體例上除了九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劇本閱讀)之外,其他三個單元的任務一中均沒有在閱讀課文后設置思考探究題,而是要求學生結合注釋和旁批或所給資料進行獨立閱讀、自由閱讀,意圖是以自讀為突破點引導學生深入語言文字的內部,進行語文的深度學習。
三、“活動·探究”單元的教學實施
“活動·探究”單元的教學,相比之前的閱讀與寫作單元的教學方式有所不同,其核心在于要圍繞閱讀進行有深度的綜合性教學,要有梯次地完成三項基本任務。下面以八年級上冊為例具體來談。
本單元在實際教學實施時主要出現了兩種傾向性問題。第一,弱化活動任務。在教學本單元時,任務一的新聞閱讀和任務三的新聞寫作基本能夠完成,而任務二的新聞采訪則普遍完成得不充分,通常情況是班級能夠完成一次新聞采訪,但是難以落實到每個小組都完成一次新聞采訪,這項實踐性的學習任務對大多數學生而言是形同虛設的。第二,自讀課文教讀化。在教學本單元時,基本上采用了教讀方式,課文閱讀教學模式同閱讀與寫作單元基本相同,都是一課一講,主要采用講解分析式或問題導學式教學,卻忽略了教材對這類單元課文要求自讀的教學原則。
為了避免弱化活動任務和自讀課文教讀化的傾向,本單元在教學實施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注重通過閱讀把知識與能力融會成解決問題、完成任務的語文素養
“活動·探究”單元注重從文體角度來進行任務設計和選取閱讀課文,因此三項基本任務的完成都要注重文體知識的教學,要以文體知識來貫穿整體任務教學。教學時可以讓學生先行閱讀教材中的新聞閱讀要求、什么是新聞特寫、怎樣寫消息等,并根據學生情況適當補充教師教學用書中的“資料鏈接”——《新聞的定義與特征》《消息標題的結構》《消息語言的特點》《通訊的主要特點》《新聞評論的根本特征》,或其他關于新聞的音視頻資料;在閱讀這些資料的基礎上提煉總結關于新聞的關鍵要點,掌握新聞“六要素”和消息、新聞特寫、通訊、新聞評論的體裁特點,以及新聞閱讀方法、新聞寫作方法和新聞采訪方法等。
通過大量的閱讀和提煉總結,把知識與能力融會成解決問題、完成任務的語文素養,形成初步的新聞專業視角和興趣,才更能激發學生主動完成任務的欲望和提升任務完成的效能。本單元任務二中要求的召開新聞采訪選題會、草擬采訪提綱和進行新聞采訪等都是專業性很強的活動任務,學生只有具備了初步的新聞專業素養,才能更主動、有效地完成新聞采訪的活動任務,才能真正實現教師放手、學生主動活動探究的教學方式轉變。
2.注重以批注式閱讀引導自讀方式的具體落實
統編初中語文教材在課文范式上最有特色的創新是設計了批注式自讀課文,不設置傳統的練習題或思考題,而是給出旁批示例,留白讓學生自己動筆寫批注。這種基于傳統語文教育基因、具有極強實用性和創新性的方式,能有效改變傳統的教讀模式,引導學生真閱讀、真感悟、真表達,引導語文教學少做題、多讀書、多寫作。批注式閱讀能夠聚焦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運用,提供深入理解和靈活運用文本中關鍵語言文字的角度和路徑,能夠準確抓住語言文字的細節和關鍵點,能夠把課程標準所倡導的自由閱讀、創意閱讀落到實處,實現對文本的個性化理解和表達。
“活動·探究”單元恰如其分地引入了批注式閱讀,是教材設計中的突出特色。本單元《消息二則》中前兩個旁批“標題簡明、醒目,概括性強”“黑體字是電頭,也稱‘消息頭”,能夠引導學生在閱讀其他消息時首先關注標題、電頭,以及其語言表達的特點。《“飛天”凌空——跳水姑娘呂偉奪魁記》中第二個旁批“連貫的跳水動作被分解成起跳、騰空、入水三個步驟,逐一描寫,猶如慢鏡頭回放”,能夠引導學生關注新聞特寫中的精彩細節,理解新聞特寫就是以形象化的描寫作為主要表現手段,截取新聞事件中最具有價值、最生動感人、最富有特征的片段和部分予以放大,從而鮮明再現典型人物、事件、場景的特點。教學中落實讓學生通過批注式閱讀獨立、自由地進行理解和表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自讀課文教讀化的傾向。
3.注重學習任務方式與經典閱讀的深度融合
“活動·探究”單元設計重心在于活動與探究,課文閱讀被設計成為其中的一項任務。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如果把課文閱讀當成一項單純的任務去完成,有時教學又會顯得過于程式化和呆板,容易淡化文本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失去語文的味道和魅力。
本單元的五篇課文是從新聞角度選取的,文字內涵相對淺顯,單純以學習任務的方式進行教學是可以的。但是后續同類型單元中有大量經典課文,例如《最后一次演講》《沁園春·雪》《我愛這土地》《鄉愁》《屈原》等。經典課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其學習方式也是多樣化的,不是單一的學習任務方式能夠完全實現的。
統編教材總主編溫儒敏先生說:“設計‘任務驅動,‘任務在前,要提醒不能只是奔著‘任務去閱讀,也不是單純為了解決‘問題或者參加討論去閱讀。……很多課文都是經典,讓學生接觸經典,本身就是教學的重要目標,不應該把課文純粹作為解決問題、完成任務的材料或者討論問題的‘支架。”
語文課程獨特的育人功能,決定了教材中的課文首要具備的特性是典范性,課文要文質兼美,體現正確的政治導向和價值取向。因此,“活動·探究”單元教學不能把課文簡單地當成是解決問題、完成任務的材料,需要在教學中注重新的學習方式與經典閱讀的深度融合,創新經典閱讀的教學方式,注重課文內容的價值取向,通過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引導學生在閱讀經典和完成學習任務中接受文化熏陶,獲得審美體驗,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促進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