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鐵
8月24日,創業板注冊制IPO首批18只新股上市,存量股流動性和殼資源雙重縮水期將到來,偽成長高估值股均值回歸已在路上。
牛市結束了嗎?站在散戶情緒對立面,或許更易猜中真相。8月19日,在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席勒的視頻連播中,一位“上海大媽”索要薦股名單。席勒的建議是“炒股非致富方式,市場上總有比你聰明的人”。
炒股賺錢,要聰明+運氣,更難的是見好就收。最近,在券商基金圈里一張圖表震撼人心。上證所的分類別單個賬戶平均收益情況統計顯示,從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滬綜指下跌15.8%,期間各類別賬戶波段操作收益均是負值,通過選股賺錢的僅有千萬以上市值賬戶(賺40萬元)、機構投資者(賺1807萬元)和公司法人投資者(賺3814萬元)。比空倉更好的熊市策略,不是波段操作,而是押中牛股。
創業板指去年大漲44%,今年年內續漲44%,是三大利好共振所致——全球無限量印鈔導致流動性溢價、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導致盈利確定性溢價(醫藥和科技股防御屬性)、創業板注冊制改革帶來的殼資源貶值和機構趨同性做多核心資產。
7月上旬,利好共振的極致現象遭遇證監會查違規配資的意外利空,創業板多空分歧加大,天量成交+大陰大陽的組合預示著頂部風險加大。8月,滬指高位震蕩,創業板指挑戰年度高點失敗后回落,至今最大跌幅已逾一成。
截至8月20日,創業板指、中小板指和深成指分別以44%、34%和27.7%的漲幅,位列全球股市年內漲幅前三名,其后是上漲25.55%的納指。A股領漲,私募林園稱是“熊末牛初”行情。其實更像是熊市大反彈。至于后市是復蘇牛、小康牛還是健康牛,要看新股成色,以及能否出現蘋果式牛股。
本周,蘋果市值超過兩萬億美元,比肩世界第八大經濟體意大利2019年的GDP體量,預示著重倉“大而美”式富可敵國股票才是上選。蘋果去年大漲86%,今年續漲六成,市盈率已飆升至36.8倍的新高。如果股神巴菲特過去兩個月沒有大舉減持蘋果,則所持蘋果市值已接近旗下哈撒韋股票組合的半壁江山。
創業板曾被寄望為中國版納斯達克,833只股票滾動市盈率中位數高達74倍,目前總市值約為蘋果市值的65%。創業板前十大市值股票總市值為2.05萬億元(其中有5家是醫療股),為創業板總市值的23%;算術平均市盈率173倍,年內平均上漲87%。顯然,創業板上漲更靠龍頭股估值飆升,而要想成就健康牛,關鍵在于IPO中出現“蘋果式”牛股。
牛短熊長格局長期主導A股生態,不僅是政策市中常現逆周期調控,也因泡沫牛市的自毀屬性,即牛市的巨量成交招來違規資金入市,也帶來高消耗的交易成本(1至7月證券交易印花稅1174億元,同比增長35.3%),以及新股發行和大小非套現潮。
今年前7個月,A股IPO市場募資1050億元,IPO企業數量101家。下周,A股再迎來超級發行周,將有14只新股申購。IPO大擴容是制度熊市的大殺器。由此派生的新股爆炒醞釀著熊市種子。8月12日上市的某生物材料新股改寫年內破發速度紀錄,上市第四天盤中失守發行價。其上市首日市值最高逾千億元(對應股價漲幅為48.37%),發行市盈率120.7倍,遠高于所在化學纖維行業的17倍。
8月24日將登陸創業板的18只新股平均發行市盈率39.25倍,較注冊制改革前貴了六成多。要從中挖掘十倍股難度極大。在2009年10月30日掛牌的創業板28只首批新股中,僅有愛爾眼科市值逾千億元,截至20日收盤,最新市值1820億元,股價較上市首日收盤價上漲24倍。
此前,科創板注冊制是增量改革,未經歷熊市考驗,且多數股未有巨量大小非。如今,注冊制在存量市場落地,意味著創業板擴容提速,殼資源貶值,流動性溢價亦可能縮水。由于存量股票漲跌幅限制將變成20%,類似2016年年初熔斷制引發爆發的磁吸效應(漲跌幅極限值會誘導市場自我實現)會否再現?
10%漲停板的打板模式,是散戶市特征得以一再強化的主因。連板能制造龍頭股賺錢效應,讓各路游資得以收割流動性紅利。漲跌幅度增至20%之后,機構控盤難度和風險加大,盈虧放大效應易倍增。一旦跌幅兩成的存量股批量出現,市場恐慌情緒將遠勝往昔,會加速流動性枯竭。下周開始,火爆新股將分流資金,創業板偽成長高估值股是繁華漸盡一地雞毛,還是輕舟險過萬重山,不妨拭目以待。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