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碧鷺
近日,主營業務為植脂奶油、巧克力、果醬等產品研發、生產和銷售的上海海融食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融科技”)發布了招股說明書,擬在創業板上市。從募資項目來看,海融科技擬投入3.8億元來擴建廠房,這筆款項占全部投資總額的88.38%,是公司本次沖刺創業板的重點募資項目。
但令人不解的是,海融科技的現有產能都未能完全消化,而且報告期內其營收增速正逐漸放緩,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使募資擴產成功,到時候產能也未必能夠充分利用,屆時可能造成產能的浪費,導致營業成本增加,進而拖累公司業績。更為重要的是,報告期內,其多項財務數據存在數千萬元的勾稽差異,需要公司解釋。
據介紹,海融科技成立于2003年10月,由黃海瑚和黃海曉兄弟二人出資設立,截至本次發行前,黃海曉和黃海瑚兩人合計持有公司96.00%的股權。而根據招股書披露的發行前后公司股本情況來看,發行后兩人合計仍將持有公司72.00%的股權,處于絕對控股地位。顯然,該公司存在“一股獨大”的情況,其中風險需投資者注意。
除此之外,從公司目前實際的經營情況來看,海融科技本次上市募資也存在不合理之處。
數據顯示,2017年至2019年海融科技的營業收入分別為4.71億元、5.41億元和5.84億元,其2018年和2019年的營收增速分別為14.82%和7.86%,正逐漸放緩。如此情況下,海融科技卻擬募集資金來擴大產能,這無疑會導致其營業成本的增長,一旦未來銷售情況不如預期,將會影響公司的盈利能力。
據招股書顯示,本次募集資金主要用于擴建廠房項目和補充流動資金等,其中擴建廠房項目擬投入3.8億元,占全部投資總額的88.38%。具體來看的話,海融科技擬投資使用募集資金6263萬元用于植脂奶油擴產建設項目、擬投資使用募集資金7839萬元用于果醬和巧克力擴產建設項目、擬投資使用募集資金9960萬元用于冷凍甜點工廠建設項目、擬投資使用募集資金8953萬元用于冷藏庫建設項目、擬投資使用募集資金5026萬元用于科技研發中心建設項目。
那么報告期內,海融科技各產品的產能利用率情況又如何呢?
據招股書顯示,2017年至2019年其植脂奶油的產能利用率分別為54.30%、78.28%和78.86%;果醬的產能利用率分別為64.22%、60.89%和75.41%;巧克力的產能利用率分別為82.09%、86.73%和70.60%,顯然,其上述產品的產能并沒能完全利用。如上文所顯示,其營收增速正在逐漸放緩,在如此情況之下,急于募資擴產,很可能會出現產能閑置的情況,屆時營業成本增加,反而會影響公司業績。
除了上述問題之外,據《紅周刊》記者核算,報告期內海融科技的營業收入和相關現金流及經營性債權之間的財務勾稽關系亦存在異常。
我們先來看2019年的情況。據招股書顯示,該年度海融科技的營業總收入為5.84億元,其中植脂奶油、巧克力、果醬等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占總營收的99%以上,當期其境外收入為1.26億元,這部分不需要繳納增值稅,而境內產品銷售所適用的增值稅稅率自2019年4月1日起,由16%下降到13%,由此可以計算出其當期的含稅營收為6.47億元。
按照財務勾稽關系,其含稅營收應當體現為同等規模的現金流入及經營性債權的增減,那么當期海融科技的財務數據是否符合上述邏輯呢?

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末,海融科技的應收賬款和應收賬款所計提的壞賬準備分別為2546.04萬元和135.65萬元,相較于2018年末僅增加了55.25萬元。按照我們上面所提到的財務勾稽關系,理論上當期海融科技與營收相關的現金流入金額應當為6.46億元,可實際情況又如何呢?
2019年海融科技“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為6.83億元,此外,截至2019年末,其預收款項為5746.88萬元,相較于2018年末增加了1300多萬元,剔除掉這部分金額后,2019年海融科技與營收相關的現金流入金額大致為6.7億元,這和6.46億元理論金額相比,多出近2400萬元,也就是說,當期海融科技大概有2400萬元的現金流入沒有營業收入的支撐,不知從何而來。
以同樣的方法計算2018年數據,發現海融科技的營業收入和現金流及經營性債權之間的財務勾稽關系亦存在異常。
招股書顯示,2018年海融科技的營業總收入為5.41億元,其中境外收入為1.04億元,不需要繳納增值稅,剩下境內部分的營業收入還需要考慮到增值稅稅率的變化問題(自2018年5月1日起,該部分營收所適用的增值稅稅率由17%下降到了16%),按相應稅率估算,當期海融科技的含稅營收約為6.12億元。
截至2018年末,海融科技的應收款項和壞賬準備分別為2488.63萬元和137.81萬元,同類項目合計較2017年末增加了近330萬元,按照我們上面所提到的財務勾稽關系來計算的話,理論上,海融科技2018年與營收相關的現金流入金額大致應當為6.09億元。
在合并現金流量表中,2018年海融科技“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為5.8億元。當期海融科技預收款項方面的數據發生了較大變化,據招股書顯示,截至2018年末,海融科技的預收款項為4441.42萬元,相較于2017年末的9627.88萬元減少了近5200萬元。由此計算,海融科技當期與營收相關的現金流入金額約為6.32億元,相較于理論上的6.09億元多出了2300萬元。
除了營收方面的數據存在異常之外,報告期內,海融科技采購數據的財務勾稽關系也存在諸多令人不解的地方。
據招股書披露,2019年海融科技向前十大供應商采購金額為1.41億元,占全部采購總額的49.09%,由此可以推算出當期的采購總額為2.88億元。當期海融科技采購的產品主要包括油脂、糖、葡萄糖、糖漿、酪蛋白酸鈉、稀奶油、內盒、外箱等,該部分產品所適用的增值稅稅率自2019年4月1日起,由16%下降到了13%,因此,可估算出當期海融科技的含稅采購應當為3.28億元。
按照一般財務勾稽關系,企業含稅采購金額應當體現為相關現金流的流出以及相關經營性債務的增減,那么海融科技的實際情況又如何呢?
在合并現金流量表中,2019年海融科技“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的現金”為3.1億元,截至2019年末,其預付款項為353.37萬元,較2018年末增加了近90萬元,扣除掉這部分之后,當期海融科技與采購相關的現金流大致為3.09億元,比含稅采購少了1900萬元。這意味著當期的含稅采購并沒有完全以現金支付,按照我們上面所提到的財務勾稽方法,當期的經營性債務應當有同等規模的增加。
但截至2019年末,海融科技的應付賬款不僅沒有增加,反而減少了800多萬元,這顯然跟理論上應該要增加的金額并不相符,一增一減之下,二者之間的差距拉開到約2700萬元。也就是說,2019年海融科技大概有2700萬元的含稅采購既沒有現金流,也沒有相關經營性債務的支持,似乎含有“水分”。
這樣的情況還發生在2018年。招股書顯示,2018年海融科技向前十大供應商采購金額為1.37億元,占當期采購總額的49.41%,由此可以推算當期的采購總額為2.78億元。再考慮到其所適用的增值稅稅率自2018年5月1日起,由17%下降到了16%,按月平均計算采購后,可估算出其當期的含稅采購金額為3.23億元。
在合并現金流量表中,2018年海融科技“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的現金”為2.88億元,再加上當期預付款項所減少的70多萬元,那么該公司當期與采購相關的現金流出金額大致為2.89億元,與含稅采購相比要少3400萬元。
負債方面,截至2018年末,海融科技的應付賬款為5790.46萬元,相較于2017年末的4134.3萬元僅增加1600多萬元,和理論上應該要增加的3400萬元大概相差1800萬元。
連續兩年海融科技的營業收入和采購數據均存在數千萬元勾稽差異,這到底是因何所致,恐怕還需要公司給出合理解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