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俊濤
(婁底市中心醫院,湖南 婁底,417000)
慢性腎衰竭是臨床中各種功能腎臟疾病發展到終末期的疾病,其對患者的集體以及其他各方面均造成嚴重影響。所以,臨床在對慢性腎衰竭患者進行治療時,除了需要改善腎功能外,還需要針對炎性指標以及甲狀旁腺素和β2-微球蛋白等指標進行處理[1]。血液透析是目前臨床中治療本病的首選方法,其對于尿素氮、血肌酐等小分子物質的清除效果較為顯著,但對于大分子物質而言清除效果并不理想。血液灌流主要是借助體外循環,繼而將血液導入裝有吸附劑的容器中進行吸附,繼而達到凈化血液的效果[2]。本次研究特針對血流灌注用于慢性腎衰竭患者治療中對炎性指標以及甲狀旁腺激素和β2-微球蛋白水平的影響作用進行探究,詳細分析內容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自2013年4月至2015年6月間本院收治的慢性腎衰竭患者102例作為本次研究的觀察對象,采用隨機雙盲法原則將其分成研究組和對照組,其中,研究組:病例51例,男性33例,女性18例,年齡在38—69歲不等,平均(65.35±4.95)歲,病程在1—9年不等,平均(2.34±1.30)年,其中,慢性腎小球腎炎20例,多囊腎5例,高血壓腎病10例,糖尿病腎病9例,慢性間質性腎炎有3例,梗阻性腎病4例;對照組:病例51例,男性36例,女性15例,年齡在36—70歲不等,平均(64.58±4.16)歲,病程在2—8年不等,平均(3.20±1.98)年,其中,慢性腎小球腎炎25例,多囊腎3例,高血壓腎病11例,糖尿病腎病10例,慢性間質性腎炎有1例,梗阻性腎病1例。兩組患者上述資料經統計學分析無顯著性差異(P>0.05),證明在本次研究中兩組患者可以進行對比分析。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進行葉酸、鐵劑、碳酸鈣以及促紅細胞生成素等治療,并糾正貧血,同時針對原發病進行對癥治療。對照組在產常規治療基礎上予以血液透析治療,具體:采用產自德國費森尤斯的F80聚砜膜透析器,透析液采用碳酸氫鹽,超濾系數為55ml(h·mmHg),膜面積在1.8m2,每次透析時間為4小時,每周透析3次。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以血液灌流治療,具體:采用產自珠海麗珠醫用生物材料有效公司的HA-80型一次性樹脂灌流器進行血液灌流,并與透析器串聯,首先灌流2h,待飽和后取出灌流器,繼續血液透析,2h后停止。每次4h,每周一次。上述治療持續3個月。
1.3 觀察指標 主要觀察患者治療前后炎癥因子(IL-1、IL-6、CRP以及TNF-α)、甲狀旁腺素以及β2-微球蛋白變化情況。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炎癥因子指標變化情況 治療前兩組各炎癥因子水平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經過各自治療后,均改善,且研究組改善效果較對照組而言,更加明顯,組間統計學分析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詳細分析結果將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炎癥因子指標變化情況(±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炎癥因子指標變化情況(±s)
指標 時間 研究組 對照組 t P IL-1 治療前 5.36±0.69 5.98±0.64 0.958 >0.05/ng/L 治療后 1.72±0.15 3.41±0.55 8.032 <0.05 IL-6 治療前 26.35±3.48 26.35±4.15 0.945 >0.05/ng/L 治療后 12.36±1.03 19.65±2.94 9.345 <0.05 CRP 治療前 17.68±2.75 18.25±2.36 1.365 >0.05/mg/L 治療后 6.48±1.05 11.52±1.69 9.996 <0.05 TNF-α 治療前 6.45±0.97 6.36±0.99 0.947 >0.05/ng/mL 治療后 1.26±0.31 4.69±0.92 8.136 <0.05
2.2 兩組治療前后甲狀旁腺素及β2-微球蛋白變化 治療前組件差異無顯著性(P>0.05),治療后,所有患者均較前改善,并且組間統計學非常具有顯著差異(P<0.05),詳細結果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甲狀旁腺素及β2-微球蛋白變化(±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甲狀旁腺素及β2-微球蛋白變化(±s)
組別 甲狀旁腺素β2-微球蛋白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51 59.15±12.36 24.03±4.26 6.95±0.98 1.75±0.26對照組/51 60.48±12.75 36.48±5.69 6.45±0.56 3.84±0.49 t 1.623 10.326 0.978 8.032 P>0.05 <0.05 >0.05 <0.05
慢性腎衰竭發病率逐年上升,據相關資料調查顯示,我國慢性腎衰竭發病率約10%,其已經嚴重影響患者健康。其不僅對患者的腎功能造成威脅,同時還造成嚴重的全身炎癥反應,結合多年臨床經驗發現,大多數慢性腎衰竭患者的IL-1、IL-6、CRP以及TNF-α等指標均異常表達,并且血中甲狀旁腺素和β2-微球蛋白水平也出現異常,所以臨床在對慢性腎衰竭患者臨床診治及預后判斷時,除了對血肌酐、尿素氮、肌酐清除率等腎功能指標進行觀察外,結合IL-1、IL-6、CRP以及TNF-α等炎癥指標和甲狀旁腺素以及β2-微球蛋白的表達進行判斷[3]。
對于慢性腎功能衰竭患者最有效的方法是腎移植,但鑒于腎源的稀缺以及醫療費用問題,目前臨床主要通過血液透析的方式進行腎臟替代療法,并且患者會產生一定個依賴性。血液透析能夠清除血液中分子量相對較小的有害物質,同時還能將血液中多余的水分進行清除,繼而減輕患者血液中的毒素,并減輕對患者器官造成的病理性損傷,繼而延長患者壽命[4]。血液透析是采用半透膜原理,通過與患者體內的代謝廢進行物質交換,繼而凈化血液,同時還能起到維持水電解質以及酸堿平衡的作用[5]。有研究表示,血中的中大分子有害物質能夠抑制血紅蛋白的合成、紅細胞生成、白細胞吞噬以及淋巴細胞的轉化等過程,對機體的正常運行造成嚴重損害,并且也是導致尿毒癥患者并發癥發生的重要原因,然而血液透析并不能將這些中大分子物質清除,血液灌流則可彌補血液透析的這一缺陷[6]。甲狀旁腺素是集體鈣磷代謝調節激素,其在體內積聚可導致毒性作用,微球蛋白是機體重要的中分子毒素,其積聚在心血管以及消化道等位置可導致心律失常、消化道出血以及異位鈣化等現象發生,所以清除血中的這些物質能夠改善患者的機體功能,也是預防心腦血管發生的關鍵[7]。從本次研究結果可以看出,在血液透析治療的基礎上予以血液灌流治療,對于IL-1、IL-6、CRP以及TNF-α等炎癥指標和甲狀旁腺素以及β2-微球蛋白的改善效果顯著提升,由此可見,血液灌流的作用。
總之,血液灌流用于慢性腎功能衰竭患者的治療,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的炎癥反應,并且對于甲狀旁腺素以及β2-微球蛋白的清除效果也十分顯著,提高患者短期存活率,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