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波
(博白縣人民醫院,廣西 玉林,537600)
脂肪肝是由于諸多種危險因素引發的疾病,同是諸多種肝臟疾病必經的過程。近年來人們生活水平及飲食習慣的變化,該病的發病對象逐漸趨向于年輕人群,患病風險顯著升高,且脂肪肝易發展成肝硬化及肝纖維化[1]。該病的發病原因包括諸多種,其中常見的原因包括不良的生活及飲食習慣,如酗酒、過食肥肉及甜食等,還包括肥胖、糖尿病及病毒性肝炎等,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2]。據相關研究[3],該病的發生與脂質代謝異常、超重及某些藥物應用不當等相關,其中長時間過量酗酒是導致疾病發生的主要因素。若未得到及時控制及有效的治療,則可發展為不可逆的肝損害。因此,早期檢驗肝功能與血清學指標對疾病的預防意義重大。本文對脂肪肝診斷采取肝功能與血清學指標水平檢驗的研究進展展開綜述,如下。
脂肪肝是由于肝細胞內脂肪沉積過多造成,或組織學上,每單位大于50%的面積發生脂肪變性。脂肪肝是臨床常見的疾病,而非獨立疾病,是因肝臟代謝異常、單細胞內三酰甘油堆積過多造成的,與肥胖、糖尿病、胰島素抵抗、藥物、代謝性綜合征、遺傳病及飲酒等有關,其產生機制尚不明確。根據酒精是否過量飲入分酒精性與非酒精性[4]。該病的病理診斷為:輕度:肝臟含脂肪10%或光鏡下每單位大于50%面積的肝細胞脂肪變,細胞內空泡少且小,或靜脈四周存在大空泡;中度:肝臟含脂肪25%或光鏡下每單位大于75%面積的肝細胞發生脂肪變性,大空泡較多;重度:肝臟含脂肪50%或光鏡下所有肝細胞均存在脂肪變[5]。通常情況下,對于該疾病的早診斷及早治療可使功能得到恢復。非酒精性脂肪肝易發展為肝纖維化,甚至發展為肝硬化。因此早期診斷對病情分析、治療方案的設定及療效的保障均有重要的價值。
(1)膽紅素,間接膽紅素通過血液運輸到肝臟,通過肝細胞作用,形成直接膽紅素,直接膽紅素不易透過細胞膜,會導致細胞分化,膽紅素水平升高常發生于肝臟疾病患者。(2)丙氨酸氨基轉移酶,測定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轉移酶,為疾病的診斷、治療提供有利條件,丙氨酸氨基轉移酶升高意義較大,其升高狀態可反映出肝細胞壞死及損害的程度。脂肪肝是脂肪過度沉積于肝細胞,導致肝細胞損害,出現肝功能異常,肝細胞無變化,但丙氨酸氨基轉移酶會稍微升高[6]。(3)白蛋白,在肝臟疾病中如脂肪肝及肝硬化等均會顯示白蛋白水平降低,一般前白蛋白、膽紅素及轉氨酶水平升高,大多屬于急性肝臟疾病,若發生白蛋白持續降低,則提示病情在不斷加重。白蛋白常用于肝病及腎病的診斷,可顯示出機體對氨基酸的吸收程度。在多種指標中白蛋白均是肝臟形成的蛋白,測定其水平,可對肝臟的分泌功能進行了解。因此,白蛋白為肝臟疾病的早期、發展及預后指標意義重大[7-8]。
3.1 角蛋白-18 肝細胞凋亡是脂肪肝進展期間主要促進因素,在凋亡期間,角蛋白-18被半胱天冬酶裂解為角蛋白-18片段釋放入血,其包括M30及M65抗體,M30顯示肝細胞死亡情況,M65反映出壞死的程度。因此,水平的高低可顯示出肝細胞凋亡程度。與正常人相比,脂肪肝患者血清角蛋白-18水平會顯著升高,與脂肪變、肝細胞樣變及炎性反應等相關,與丙氨酸氨基轉移酶相比,角蛋白-18是該疾病更有效的預測因素,可用于監測疾病的活動及療效[9]。據相關研究顯示[10],M65比M30有更強的診斷力,診斷輕度脂肪肝的敏感度更高。
3.2 轉化生長因子-β1 轉化生長因子-β1由庫普弗細胞及肝星狀細胞產生的,有調節細胞外基質形成及降解的功效,靜止期肝星狀細胞向肌纖維細胞進行轉化,對肝細胞的修復及纖維化形成期間具有重要作用[11]。有研究顯示[12],轉化生長因子-β1是脂肪肝的獨立預測因子,但不是肝脂肪變分級的預測因子。血清中轉化生長因子濃度的測定易受多種因素影響,排除各種因素影響后,該種檢驗將有可能應用于脂肪肝的診斷中。
近年來,人們生活水平的上升及不良生活習慣的養成,脂肪肝的發病風險呈逐年增加趨勢,早期診斷及治療具有重要意義。肝穿刺活檢屬于有創性檢查,患者較難接受,不利于重復檢查及推廣。因此臨床需開拓無創性診斷技術。綜上所述,角蛋白-18有望成為診斷脂肪肝的標志物,但其診斷價值仍需大樣本實驗進行確定。無創診斷技術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該疾病的診斷精準性,但還需進一步研究,以更好的將其應用于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