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浛
(桂林市第二人民醫院,廣西 桂林,541001)
生產性噪聲逐漸成為我國嚴重的職業病危害因素,臨床將因長時間接觸工業噪聲而致的一種漸進性、感音性聽覺受損稱之為職業性噪聲聾[1-2]。有相關數據顯示[3-4],我國工人處于噪聲超標環境中工作的人數高達1000萬余人,其中1/10的人群伴有程度不一的聽力損損傷。提示該病已成為威脅工人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需加以高度重視。但長時間以來,因受患者主觀因素影響較大,臨床缺乏相對精準、客觀的職業性噪聲聾診斷方式。20世紀70年代末電反應測聽(ERA)儀引入我國,標志著我國聽力學進入客觀測聽時代[5]。基于此,本文就近年來職業性噪聲聾診斷的客觀測聽檢查研究進行分析,綜述如下。
現如今,針對職業性噪聲聾及爆震聾診斷的分級主要依據純音聽閾測試(PTA)進行分析,其在臨床上應用廣泛,具有良好的頻率特異性,是一種標準化聽敏感主觀反應測聽方式,但在測試過程中需受檢者的充分配合,這種監測方式極易受到聽力測試系統、測試環境、受檢者配合程度等因素的影響[6-7]。特別是職業性噪聲聾診斷過程中,因牽傷殘評估職業病待遇問題,存在偽聾、夸大性聾等狀況;也有部分患者因文化水平較低,認知能力較差,導致純音測聽結果充分性差,導致職業性噪聲聾診斷結果偏差[8]。
2.1 聲導抗測試 該測聽方式包含聲衰減(重振)試驗、鼓室聲導抗(鼓室導抗圖)、聲反射閾測試等[9]。其能掌握中耳功能狀態、發現中耳病病變定位這怒單那具有較大的臨床意義。鐙骨肌聲反射是一種肌肉對聲音的非隨意性反應,通常反應閾值為70~95dBHL,若檢查出純音聽閾與反射閾值相差低于15dBHL時,則需對純音聽閾的真偽進行探究,可有效鑒別偽聾。陳浩等人[10]研究發現,針對職業性噪聲聾使用聲導抗測試進行診斷,可起到輔助作用,在偽聾鑒別診斷中具有重要意義。
2.2 耳聲發射 耳聲發射具有操作方便、快速無創、客觀、敏感性高等優勢,其該檢查方式對環境要求不高,是臨床聽力學檢測的重要手段[11]。現如今,該檢查是對耳蝸功能的單獨評估主要措施,尚無其他檢查方式能代替其對耳蝸功能進行分析。閆麗麗等人[12]研究顯示,針對職業性聽力損傷診治中使用畸變產物耳聲發射,能有效輔助鑒別偽聾、夸大聾等狀況,同時可幫助排除其他原因所致聽力損害等。噪聲聾主要損傷部位處于耳蝸,首先累及耳蝸外毛細胞的靜纖毛,造成耳蝸神經病變;該類患者早期表現為高頻段聽力降低,通常而言耳蝸性聽力損傷>40~50dB則不能檢測到瞬態聲誘發性耳聲發射,為此在噪聲聾診斷過程中純音聽閾0.5、1.0、2.0、4.0 kHz的平均值超過50dB時檢出瞬態聲誘發性耳聲發射,則為偽聾[13]。
2.3 腦干聽覺誘發電位 夏玉靜等人[14]研究顯示,針對職業性噪聲聾患者使用腦干聽覺誘發電位進行診斷,可有效、客觀地預估純音高頻聽閾。該方式能對患者的腦干聽覺通路中神經傳導能力及外周聽覺靈敏度進行評估,且不受患者的意識狀態限制,是現如今臨床上相對成熟,應用最廣泛的客觀檢測方式。但也有臨床學者指出[15-16],該方式對于平坦型聽力曲線者,腦干聽覺誘發電位閾值與純音聽閾一致,而多數以陡降型為主的噪聲聾聽力曲線圖,腦干聽覺誘發電位測試則不能完整準確地反映聽力受損程度。
2.4 多頻穩態聽覺誘發電位 有研究發現,多頻穩態聽覺誘發電位能為職業性聽力損傷的診斷提供客觀的參考依據,可有效評估噪聲聾患者嚴重程度。21世紀10年代《職業性噪聲聾的診斷》標準中將多頻穩態聽覺誘發電位納入職業性噪聲聾診斷方式中。該方式具有客觀性、無創性,且頻率特異性較高、與行為閾值相關性高,能在同一時間內評估多個頻率聽閾。
總而言之,目前職業性噪聲聾診斷的方式較多,例如聲導抗測試、耳聲發射、腦干聽覺誘發電位及多頻穩態聽覺誘發電位等。不同的客觀測聽方式均就一定的優劣勢,相互不能完取代,且各檢查方式相對獨立,可使用聯合檢查的方式,綜合評估,進一步提升診斷的準確性。但目前我國從事職業性噪聲聾診斷醫療結構的基礎設備各不相同,大部分機構仍使用純音電聽儀進行分析,鑒別往往依賴社會醫療機構,且臨床耳鼻喉科醫師專業知識掌握程度參差不齊,為此,在臨床實際中需給予高度重視,定時開展相關知識培訓,提升臨床醫師的專業技能,制定職業性噪聲聾診斷的指標體系,規范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