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煥揚 梁鴻
(廣西南寧市婦幼保健院,廣西 南寧,530011)
頸椎病是臨床較為常見的一種骨科疾病,當前人們在生活中處于長期低頭狀態,給頸椎造成較大負擔,導致近幾年頸椎病發病率不斷上升[1]。頸椎病可對患者日常生活造成較為嚴重的影響,且隨疾病進展可造成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因此臨床需在頸椎病早期給予診斷,及時采取有效治療措施。X線平片及CT影像是常見的影像學診斷方式,X線平片利用具有強穿透性的射線,對人體內部進行透視或攝影,從而診斷疾病,但只能提供平面影像,診斷結果易受過厚軟組織影響;CT影像利用X線束對人體進行斷層掃描,獲得清晰的檢查部位斷面或立體圖像,可提供完整三維信息[2]。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我院500例患者一般資料,其中確診頸椎病陽性268例,陰性232例,所有患者均于2019.7-2020.5期間在我院就診。本次研究共納入男性300例,女性200例,最小30歲,最大76歲,均值(53.64±6.72)歲,患病時長最短3個月,最長2年,均值(1.23±0.40)年,所有患者臨床資料完整且一般資料無差異,P>0.05。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存在肩頸部疼痛、麻木、間歇性頭暈等臨床癥狀;②經影像學確診為頸椎病[3];③各項指標及機體情況符合X線平片及CT影像診斷要求。排除標準:①非腫瘤等惡性疾病造成的肩頸部疼痛;②既往有精神病史或精神障礙者;③合并先天性器質性疾病;④患者機體內攜帶金屬材質的假肢、心臟起搏器等物品。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給予X線平片及CT影像檢查,具體步驟如下:X線平片:檢查器械選擇由飛利浦公司生產的數字化X線攝影系統,患者取仰臥位,頭部向后仰,充分暴露頸部,拍攝完患者正面及背面頸部影像后,指導患者更換體位,選擇側臥位,排除腰椎側位正位片,并根據患者頸椎病嚴重、復雜程度,適當增加雙側斜位平片。CT影像:檢查器械選擇由德國西門子公司生產的16排螺旋CT系統,合理設置相關參數數值,如電流250mA,電壓120kV,矩陣350×350,層距5mm,層厚5mm,重建層厚1mm,患者取仰臥位,頭部向后仰,充分暴露頸部,與椎管垂直進行掃查,上下查找范圍超過1節椎體,記錄掃描數據并分析。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種診斷方式檢查結果,并根據結果對準確度、靈敏度及特異度進行分析,準確度=(A+D)/總例數×100%,靈敏度=A/(A+C)×100%,特異度=D/(D+B)×100%。其中A表示真陽性,B表示假陽性,C表示假陰性,D表示真陰性[4]。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500 例患者中,診斷出頸椎病陽性268例,陰性232例,經CT影像檢查后診斷出陽性309例,陰性191例,經X線平片檢查后診斷出陽性299例,陰性201例,CT影像診斷準確度、靈敏度及特異度(90.20%、98.51%、80.60%)相較于X線平片(71.80%、79.48%、62.93%)均較高,P<0.05,見表1。

表1 對比準確度、靈敏度及特異度(n=500,%)
近幾年頸椎病發病率不斷上升,早期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頭暈、惡心、嘔吐等,與臨床其他疾病相似,因此早期通過癥狀進行診斷具有較高的誤診及漏診率,而疾病晚期可對患者肢體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為及時有效給予治療措施,需采取有效的診斷方式進行疾病診斷[5]。
影像學檢查是目前臨床多種疾病的診斷方式,在診斷頸椎病時常采用X線平片或CT影像,兩種診斷方式都是利用具有較強穿透性的X線束對檢查部位不同結構穿透程度的差別,起到診斷疾病的目的,但X線屬于二維成像,只能提供平面影像,且在掃描過程中易受到患者衣服等過厚軟組織影響,出現漏診、誤診現象。CT影像通過對檢查部位進行斷層掃描,獲得清晰的檢查部位斷面或立體圖像,掃描圖像屬于三維圖像,因此對病灶的分辨率較高[6]。
綜上所述,在診斷頸椎病中,相較于X線,CT影像具有較為顯著的診斷價值,其診斷準確度、靈敏度及特異度均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