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基樓/江蘇省南京市浦口區農業農村局

江蘇農墾園藝科技有限公司產品展示大廳
農業電子商務是現代農業的一種新商業模式,近年來備受關注,在農產品銷售上的作用越來越明顯,特別是在疫情期間發揮了較大作用。為了拓展新的農產品銷售渠道,推動農業經濟轉型升級,南京市浦口區積極采取有效舉措,大力推進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取得較好成效。力爭2020年全區農業電子商務年交易額達到8.5億元,各類經營主體建設網站、網店、微店等數量達150個。新增較大規模農產品電子商務網站、網店和微店10個;新增加入云田商城、樂禾等電商平臺的經營主體數量10個。
發展步伐不斷加快,涌現一批示范單位。截至目前,全區從事農產品電商的經營主體有136家,2019年全區農產品電商交易額達7.7億元,其中銷售額達1000萬元以上的主體有13家。2020年一季度新增各類農產品電子商務網站、網店和微店等電商主體33家,農產品銷售額達2.1億元。現有國家級電子商務示范企業1家,省級農業電子商務示范鄉鎮2家,省級農業電子商務示范單位3家。南京云田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為農村互聯網綜合服務商,業務覆蓋全國17個省,建立了8萬多個線下服務點。2019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6.3億元,云田商城平臺實現交易額95.27億元。近幾年來,云田商城積極對接優質農特產資源,與浦口永寧簡諾專業合作社合作,協助簡諾龍蝦實現農產品上行的標準化、網貨化。2019年簡諾龍蝦在云田商城的銷售額高達1346萬元。
積極開展專題培訓,電商發展意識增強。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重點培育懂電商業務、會經營網點、能帶頭致富的農業電商人才。發動有較強師資力量、有電商孵化能力的社會機構,運用場景化教學方式,開展實踐性培訓。與區商務局聯合開展電子商務產業發展培訓班,組織農業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現代農業園區等經營主體參加。結合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及部級農技推廣體系改革項目,每年舉辦2~3期農業電子商務專題培訓班。采取現場觀摩與課堂教學相結合的方式普及電商經營知識,培訓人數達100余人。
第三方平臺銷售模式。銷售額約為4.7億元,占比61.04%。目前已成為浦口區中小企業、農戶應用電子商務的最主要模式。橋林街道成歡歡從2012年開始在淘寶平臺開網店,2019年銷售額達70萬元,銷售的農產品為橋林當地的茶干。郵政公司浦口區分公司與省級示范家庭農場主邵賢豹的南京星綠緣農副產品合作社開展農產品電商化運作,從4月底至5月10日共銷售甜瓜5000多箱,銷量4萬多斤,銷售額達11.2萬元,大獲成功。
自建平臺銷售模式。銷售額約為0.8億元,占比10.39%。該種模式適合線上和線下的強勢品牌。浦口區南京簡諾農業科技公司自建2個銷售平臺(簡諾領鮮、簡諾有菜),還建立了積分體系、會員體系、用戶激勵體系、用戶召回體系等。2019年電商銷售額達1634萬元,預計2020年銷售額可達3000萬元。
自建產品網站銷售模式。銷售額約為1.1億元,占比14.29%。該種模式沒有傭金負擔,網站空間容量不受限制,可以任意展示更多的農產品,提供更好的用戶體驗。浦口區湯泉街道是著名的“苗木之鄉”,電子商務是湯泉苗木銷售的主要方式。通過建設苗木網站宣傳湯泉苗木,實現線上展示、線下銷售。據統計,湯泉90%的苗木經紀人建有苗木網站,30%的苗木產品通過自建網站推送給有相關需求的客戶。2019年湯泉苗木銷售總額3.4億元,其中通過自建產品網站銷售額達1.1億元,占比32.35%。
微商銷售模式。銷售額約為0.6億元,占比7.79%。該種模式即利用微信朋友圈定期不定期發布農產品信息,銷售農產品。江蘇鴻恒農業發展公司擁用雨鮮農副產品超市實體店,產品有時令水果、菜籽油、芝麻油、農家鍋巴等,從2019年9月開始通過朋友圈模式農產品銷售額達10萬元,占總銷售額的30%左右。2020年春新冠疫情期間(2月1日至4月30日),通過發展微信群,產品第一天下單第二天配送,90天內銷售額達45萬元。
社區團購銷售模式。銷售額約為0.3億元,占比3.9%。該種模式是低成本大潛力的營銷渠道。以小區為單位招募小區業主或小區店主成為團長,創建公司控群的小區業主微信群,可大大降低商家的成本費用。南京麗銘農業生態發展有限公司,主要經營特種水產養殖、蔬果種植和休閑農莊等生產經營服務。公司在南京眾彩物流市場和新港糧油市場有多間實體店,從事水產品生產銷售及酒店配送已20多年。公司于2018年成立了電商工作部,入駐京東、天貓、淘寶電商平臺。在2020年3月新冠疫情期間建立了線上農產品團購服務。每周發布2次農產品團購信息至社區和相關單位,消費者通過團購信息自行選購下單購買,公司根據團購信息所定的送貨時間,將消費者訂購的農產品送達指定取貨點。從3月初開始到5月20日先后在8個社區試點團購農產品,銷售額達90萬元。
短視頻+直播銷售模式。銷售額約為0.2億元,占比2.59%。該種模式進入門檻較低,只需一部手機,注冊一個賬號,就可以拍攝和發布農產品相關的內容,吸引客戶購買,大大縮短了農產品從生產地到市場的距離。短視頻平臺為農村帶來了重要機遇。在農村,數據正在成為新農資,手機成為新農具,直播成為新農活。江蘇農墾園藝科技有限公司建有永寧(占地160余畝,其中陽光房1萬平米,連棟大棚3.3萬平米)、淮安席橋(15000平米,承擔扶貧任務)等自有基地。公司“一宅一花”品牌居行業領先地位,一宅一花天貓旗艦店、一宅一花多肉學院等線上店鋪年銷售額超千萬元,主要供應商分布在廣州、揚州、連云港等地?!耙徽换ā背蔀樘詫毱脚_最早開展直播業務的電商品牌,最高觀看人數近60萬,旺季銷售額達3-5萬/天。2019年底公司在抖音平臺開設5個直播賬號,短時間吸引10余萬人關注。
農產品標準化、品牌化發展滯后。浦口區擁有稻米、水產品、果蔬、苗木等優質特色農產品,但在統一品牌、包裝、標識、配送上還沒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品牌”,知名度高的龍頭企業和叫得響牌子的拳頭產品還不多。目前網上銷售的特色農產品,還存在包裝設計不夠精美、產品美譽度不夠等問題。特色農產品的深加工和精加工不足,農產品標準化程度不高,農產品網貨化沒有實現突破性進展,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業電商的進一步發展。特別是土雞蛋、西甜瓜等農產品,缺乏專業、統一的質量標準,信用度不高,競爭力不強。
農產品電商物流體系基礎不完善,產業鏈建設水平不高。主要表現為農產品在采選、運輸、儲存等環節的損耗成本過高。特別是農產品預冷、分級包裝、貯藏、運輸等物流設施建設嚴重不足,導致農產品物流成本非常高,在農產品網絡零售中,整個物流成本達到15%~20%,絕大部分生鮮農產品是在常溫下儲存流通的,造成農產品流通損耗率高達25%~30%。
農業電商應用人才比較缺乏。浦口區農村年輕人口流失現象嚴重,尤其是受過良好教育的農村青年,一般選擇到城里工作和生活。特別缺乏既懂農業、又懂互聯網的復合型人才和農業電商帶頭人,供需矛盾突出。
加強政府引導。把加快發展農業電子商務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制定切實可行的農業電子商務發展實施方案,進一步明確農業電子商務發展思路、目標、重點任務和關鍵舉措。同時將農產品電子商務工作納入街道、部門目標管理和績效考核,激發工作動力,提升工作水平。
培育市場主體。一是深入開展農業電子商務培訓。圍繞提升廣大農民電商應用能力,整合培訓資源,豐富培訓內容,提升培訓效果。重點面向新型職業農民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以農產品網上銷售技能為主要內容的農業電子商務培訓。鼓勵電子商務培訓機構、行業協會等針對農民進行專業化培訓,培養一批掌握電子商務理論、具備實際操作能力的農業電子商務復合型人才。每年舉辦2~3期專題培訓班,培訓200人次。二是開展農業電子商務平臺對接。充分發揮農業部門牽線搭橋作用,積極對接各類涉農電子商務平臺和電子商務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引導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設網店等。力爭全區農產品電子商務網站、網店數量及銷售額比上年增加10%。
完善支撐體系。一是加強政策支持。針對農產品流通的特殊性,對實施產地預冷、冷藏保鮮、分級包裝、冷鏈物流、運輸車輛、產品倉儲、配送設施建設等方面的項目給予優先申報立項。對實施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項目的,按照相關規定優先辦理設施農用地審批。整合各項涉農資金,設立區級電子商務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對農業電子商務示范基地和農業電子商務龍頭企業按照農產品電子商務年銷售額給予一次性補助。二是推進物流冷鏈體系建設。支持農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物流企業發展產地預冷、冷凍運輸、冷庫倉儲、定制配送等,構建適應農業電子商務發展的物流配送體系。
加強營銷推廣。一是拓展農產品網絡銷售渠道。引導農產品經營主體在第三方網絡交易平臺開設旗艦店;利用微信等公眾平臺,發布農產品營銷信息,尤其是區域公用品牌產品、特色優勢產品、季節性大宗產品的產銷信息。引導生產基地與電子商務企業對接合作,發展“網訂店取”業務,提升網上銷售的客戶體驗度和服務水平。二是培育創建農產品品牌。做好特色產業、特色產品培育,打造特色農產品品牌,結合農業電子商務產業發展特點,推進“一村一品”特色發展。三是加強農業電商宣傳和推廣。充分利用各類媒體,大力宣傳電子商務在促進產銷對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等方面的積極作用,營造全社會關注并支持農業電子商務發展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