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芳芳 張建軍
摘 要:針對當前課外閱讀中出現的“教師講一點會一點”的現狀,文章作者實施“課外閱讀課內化”策略研究,把課外閱讀納入課內,以語文教材為中心,拓展各種相關聯的閱讀材料,使課內閱讀成為課外閱讀的憑借和依托,使課外閱讀成為課內閱讀的擴展和補充,從而克服以往教學中存在的“講一課算一課,講一篇會一篇”“忽略單元內部或者篇目之間的內在聯系”等弊端,有效地解決平時學生閱讀量少、閱讀實踐少的問題。
關鍵詞:課外閱讀課內化;整體性;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9-12-13 文章編號:1674-120X(2020)18-0045-02
在當前語文教學中,過度程式化地分析課文內容這個問題普遍存在。語文教師“就訓練點講解訓練點”的做法使知識之間無法建立密切的聯系,導致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無法融會貫通。于是,課堂上經常會出現教師講一個知識點,學生立刻就會做這個知識點的題目;教師不講,學生則不會做,即使做了也錯很多的現象。原因就是教師忽略了知識與知識之間的聯系,更忽視了知識之間的整體性。
現在我們正在研究的一項科研課題的題目就是“小學語文中高年級課外閱讀課內化策略研究”,由山東省教科所正式立項,筆者和同事們正在實踐中。本課題的核心做法就是以語文教材為中心,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找一個切入點,圍繞切入點,向文本以外的與之相關聯的一個或多個知識或作品進行擴展,在不斷的思考和對比中形成對文本的認識、理解,使課內閱讀成為課外閱讀的憑借和依托,使課外閱讀成為課內閱讀的擴展和補充。其目的是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基點,嘗試從某作者或者某題材的一篇文章帶出該作者或這一類題材的其他相關文章,讓一篇文章帶出整本書的閱讀方法,對現行小學中高年級語文課程內容進行合理的改編、整合、拓展,將相關內容重新組合在一起,實現知識之間的聯系,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一、課外閱讀現狀的調查結果分析
隨著教育部統編教材的使用,新的教學理念正逐步影響與改變著課堂教學。筆者針對課外閱讀的情況,對中高年級的382名學生進行了抽樣問卷調查,并進行了統計分析。
通過調查發現,閱讀興趣是小學生具備閱讀能力、養成良好閱讀習慣的重要前提,85%以上的中高年級學生對課外閱讀有濃厚興趣,10%的學生對課外閱讀興趣一般,5%的學生不喜歡課外閱讀。隨著年級的增長,小學生逐漸意識到課外閱讀的重要性,會有選擇性地進行閱讀,這更能激發其閱讀興趣。筆者對中高年級學生感興趣的書目及教師的指導方法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中高年級學生對科幻、童話類書籍感興趣,多數學生都有自己的閱讀方法,但教師對必讀書目的指導并不全面。可見,課外閱讀資源不豐富,學生閱讀量少、缺乏閱讀方法指導,教師忽略單元內部或者篇目之間的內在聯系仍然是語文教學乃至整個學校教育面臨的問題。
二、課外閱讀的改進建議
(一)明確目標,深化主題,增強中高年級學生閱讀感知能力
教師應著眼于單元整體教學,確定明確、合理的教學目標,做到“形散神聚,活而不亂”。在把課外資料拿到課堂上與教材進行整合的過程中,需要進行多角度、多方面的思考。例如,四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的主題是“珍愛我們的家園”,筆者從單元主題入手,把教學目標定為引導學生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感悟人類生存與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的密切聯系,懂得珍惜資源、保護環境;鼓勵學生積極行動起來,為建設美麗的地球家園貢獻自己的力量。閱讀篇目選定了以下四篇:《青山不老》《不幸的地球》《離太陽最近的樹》《我的山谷曾如此綠》。其中《青山不老》是課內的,其他三篇是課外的,這樣以一篇帶多篇,可以讓學生在閱讀中進一步受到思想教育,讓單元主題得到進一步的深化。此外,也可以讓學生以“作者”為整合點,如讀朱自清的多篇文章,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了解作者的寫作風格。
(二)單元整合,抓點訓練,提升中高年級學生表達應用能力
例如,學習二年級風景名勝這一單元時,課內篇目是《人間仙境九寨溝》《迷人的蝴蝶谷》《北京亮起來了》,于是筆者根據單元主題,把課外《經典讀本》中的《西湖名堤》《美麗的西雙版納》《黃山》《詠華山》等10篇文章重新打包,看作一個整體來教學,避免單篇教學的零碎。這些文章都是作者通過對景物的描寫來表達對這個地方的喜愛和贊美之情,教師引導學生賞美景、品美文、悟真情,讓學生對寫景的文章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激發了學生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再如,教學《翠鳥》時,把《松鼠》《燕子》引入課內,這幾篇課文中都有描寫動物外貌的句子,都抓住了動物的特點按一定的順序進行描寫。因此,把他們整合起來進行教學,既能讓學生認識兩種可愛的小動物,又能讓學生學會抓住動物的特點,按一定順序進行描寫的表達方法。課堂上的小練筆——寫寫小狗的樣子,讓學生學以致用,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連續讀這一類文章,學生能真正走進文本,自主發現閱讀方法和寫作的技巧,構建高效課堂。
(三)精讀感悟,滲透方法,深化中高年級學生綜合分析能力
立足“語言訓練主題”,滲透“內容情感主題”,落實好前置預習—抓好支撐點、整體感知—明確切入點、抓點提升—找準升華點、拓展深入—落實延伸點的五步教學法。我們將教師教案與學生的自主學習單有機融合,形成了切合學生實際并獨具特色的“教學案一體化”?!扒爸妙A習”環節強調“簡單易操作”,鼓勵學生大膽質疑、設問?!罢w感知、抓點提升”環節注重提高學生合作學習的效率,避免“偽合作、假討論”的現象,制定科學詳細的考核考評機制,促進小組健康發展?!巴卣股钊搿杯h節特別強調“展示不是目的,只是一種手段”。展示的主要目的是啟發學生思考,激活其思維,讓其產生智慧的金點子。
前置預習:讀課文,記下不懂的問題,班內交流;做好批注,在自己感悟深刻的地方寫下體會。整體感知:在組內交流自己的批注,提出不懂的問題,組內解決;組內解決不了的,全班交流。
抓點提升:教師提出能抓住文章中心的問題,讓學生對文章進行深入探究;小組內交流自己的看法,要有自己的觀點,教師適時地點撥。
拓展深入:從單元的幾篇課文入手,挖掘課文內在的情感和語言上的聯系點,把相似的文章串成一個整體進行教學,在教學中采用精讀精講教本中的一篇,讓學生略讀或有重點地讀實驗學本中的段篇,思考作者“為什么這樣寫”。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感悟、分析、表達等能力得到了訓練,提升了人文和語言素養。
(四)融會貫通,靈動探究,拓展中高年級學生的探究遷移能力
學生的語文能力不是學得的,而是習得的。如何習得呢?就是閱讀,閱讀,再閱讀。例如,教師教學“親情依依”單元《愛如茉莉》后,可以引導學生用從精讀課文中悟得的方法略讀《月光啟蒙》《我和祖父的園子》《父母心》《浴著光輝的母親》《十一枝康乃馨》《父親的“野”孩子》六篇課文,同時將剩余的文章掛在班級網站上供學生泛讀。并建議學生回讀一年級時讀過的繪本《愛心樹》《逃家小免》,討論三年級讀過的《夏洛的網》,同時向學生推薦《愛的教育》,至此完成一篇到一組到一本的教學?!耙黄獛б唤M帶一本”三步走的閱讀教學方式,將課內外打通,讓教學充滿了張力,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拓寬學生的認知面,促進學生對知識的遷移運用。
(五)讀寫結合,方式再造,培養中高年級學生理解欣賞能力
(1)朗讀式閱讀。這種閱讀方式適合低、中年級或適合朗讀的課文單元閱讀。例如,《觀潮》《火燒云》等課文,篇篇文字優美,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朗讀感受語言文字的美,體會字里行間的氣勢和情感,鼓勵學生把好的語段背誦下來。
(2)對比式閱讀。它主要是從寫法的角度,對比幾篇文章的異同,比較適用于高年級寫法比較相似的課文閱讀?!巴瑯邮菍憵v史遺跡,《長城》和《秦兵馬俑》寫法有什么異同?”兩篇課文都對看到的景物進行了聯想,但方式又有不同。
(3)感悟式閱讀。它較適合以說明生活道理為主的單元閱讀,如五年級下冊的第三單元,《桃花心木》《頂碗少年》《手指》這幾篇課文都寓理于事,應讓學生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寫體會與感悟,并分組展示感悟。
三、小組合作學習,打造童真課堂
學校幾年前的教學是以傳統的講授方式為主,教學效率不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濃。自從引進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之后,效果顯著。課上拋出一個有引導性的問題,讓學生討論,而學生在討論過程中會引發更多的問題,并利用以往的知識點來一步步地解決這些問題。討論交流式學習不僅能激活學生的思維,還能夠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課堂要有溫度,就要打造童真課堂。陶先生講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我們的課堂目標指向是求真,這樣就有了學生的真思考、真學習、真交流、真表達。這樣的課堂,是學生積極思索、充分表達、合作共贏、知識自然生成的課堂,是有溫度的課堂。
四、結語
總之,我們研究的課題“小學語文中高年級課外閱讀課內化策略研究”克服了以往教學中存在的“講一課算一課,講一篇會一篇”“忽略單元內部或者篇目之間的內在聯系”“忽視語言訓練、情感升華主題”等弊端;有效地解決了平時學生閱讀量少、閱讀實踐少的問題,真正讓學生愛上了閱讀。使學生養成讀書習慣,指導學生掌握科學有效的讀書方法,可能需要持續多年的努力才能實現,但這才是語文教學的根,才能構建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1]竇桂梅.我們的童年與魯迅的童年相遇——主題教學課群,邁向核心素養新探索[J].語文教育通訊·C刊,2016(5):55-56.
[2]沈虹霞.小學語文單元整體教學的特質與實踐策略[J].基礎教育參考,2013(2):63-64.
課題項目:本文系山東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小學語文中高年級課外閱讀課內化策略研究”(YC2017241)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畢芳芳,山東省淄博市周村區鳳鳴小學教師,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
張建軍,山東省淄博市周村區南郊鎮八里小學教師,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